如何构建书法行业的“师徒”关系?【书法艺术网·议书堂】

2019-12-09 10:37:35 来源: 点击:

        我们全新打造互动型内容版块——【议书堂】,以书法为圆心,以传统文化为半径,围绕当代书坛热点话题,以微信群讨论方式,通过书法家之间的观点交流和互动,为书法发展献言献策。

        本期议题:前两期我们讨论了书法教育的普及。普及是第一步,之后是深度学习,在学习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如何更好的学习和互动?学生什么时候潜心学习?什么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出师”?为此我们与“文笔光华杯”获奖书家们进行了交流探讨,以下摘录部分精彩内容。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书法培训在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的同时,更多的是想寻找几个“潜力股”,把他们的天赋焕发出来。“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大家都明白,可是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是紧紧的团结在老师的面目上。一方面老师虽然明白“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但是学生的书写面目统一,有流派感时,师者也有面子,有宣传效应;同时,学生的模仿能力也不可低估。老师的结字、笔法、用墨等等习惯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徐智)
 

        在某评审会上听某著名书法家说过,老师让学生克隆自己的作品,是可耻的行为,我的理解是或者带着学生走捷径,或者为自己虚张声势,赚吆喝。想想不无道理。(陈畅)
 
        因为大家都着急出名,为了博一个位置利于生存。模仿当然易于创作,特别是高级创作。古代所谓大家都是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承前启后,并不以书道谋生,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家世背景。再者同时代其余的书家也难出其窠臼。到如今,要出现独立思维的艺术家更加难,特别是书法这样的传统艺术。一来是历史知识的欠缺,二来是文化的隔断,比如繁简字体,比如文言和白话,教育背景就已经分离,所以要想各个层面都如古人深厚,简直痴人说梦。而且,今人也脱离不了当今社会的文化影响。无非走出来也多是一时间的个性,社会上对此类艺术形式也是褒贬不一。至于培养天才,挖掘天才,那就算了吧!多是平平姿色居多,自己都不是伯乐,有千里马也看不出来。更何况,天才本就是稀罕之物,岂是随手就能捡的。所能做得无非启蒙罢了。(钱纯青)
 

        做培训是有层级的,如同爬楼,先是一级一级上台阶,再才是上层楼。形而上的审美等思维逻辑不易学到,形而下的技法等技术层面的东西好模仿。(徐智)
 

        所有艺术门类的学习都会始于模仿。就象学骑自行车,得先模仿熟练者,得其技,然后才进乎艺、进乎道。(姚绪杰)
 

        说的很有道理。说出了“技”的共性,并把“技”作为“艺”的表达手段做了描述。(罗浩)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首先得进门,其次我们选择一个老师,首先吸引我们的肯定是艺术高超,品行正气,专业老师教导,通过寓教于乐、趣味横生的教学,营造我们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的学习氛围,点燃我们浓厚的学习兴趣,锻炼我们的身心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老师的字也好画也罢,这是一个必然过程,只要目标始终如一,彩虹是经历风雨才能见到的美景……(刘小平)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但模仿只应是师傅对共性(法)的层面而非全搬。比如我的好友是国展高手,但我不能为了入展而成为第二个他。(姚绪杰)
 

        书法研习,有技、法、道三重境界。单纯的停留于技法,至多只是个技师,成不了艺术家。不过当前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真的又有几个?旧时的馆阁体还尚存着个人的风格,现时的展览体模仿的痕迹就比较强了。(徐智)
 

        1.择师和择徒一样,都很难。相较来说,因限于阅历和认知,择师更难。
        2.好的老师都是相似的,不好的则各有各的不同。
        3.每一个老师都是阶段性的,好的老师自知不足,必要的时候会乐于送学生更进一步。
        4.要求学生写的面貌和自己一样的老师,是狭隘的,不自信的,也是违背艺术规律的。
        5.应该少倡导“教“,多倡导探讨。好老师的作用是影响,包括价值观和方法论,可以自信,但不能武断地认为只有自己对。不是皮与骨,而是法与道。面貌者,学生生来自具,不用教。他自己知道该用什么面貌。
        6.所有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进取心。(李夏磊)
 

        书法学习不同于绘画,能去大自然去写生,只有通过临摹来学习提高。临摹的第一目标就是要像,尽可能的像!但是每个人的学习经历不同、审美取向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在经年累月的积淀中是要从“师者”里化出来。从师,是学老师的思想,为艺为人,而不是其形。个性越强的(如清道人、齐白石),越是不可模仿!(徐智)
 

        东汉蔡邕讲的,“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所以书法就是关乎书法家怀抱的这件“事”。看似写字,其实质就是书法家在散自己的怀抱这件“事”。向古人学还是向今人学,都没关系,关键是看怎么学。黄宾虹是个大画家,也是大书法家。但在他默默无闻的时候教了一个学生,就是林散之。林散之后来成了当代草圣,他教得很成功,林散之学得也很成功。那林散之在家里天天临“二王”不好吗?干嘛要跟一个当时不被认可的书画家学呢?是因为黄宾虹用笔用墨的艺术观念启发了林散之,在林散之的心里种下了书法的种子。正因为他心里有了这颗书法的种子,最后在草书上达到了顶峰,成为一代草圣。(本期以于明诠先生语来结束)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