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英 | 书法与书法家的修养
2019-12-02 09:47:29 来源:网络 点击:
王文英 字仪羲,号兰堂、双清山馆主人。书法家、画家、散文作家。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九九美术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女书法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聘教授,黑河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法篆刻院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昌平区政协委员。《中国书法报》遴选“当代十大女性书法家”、《书法导报》推介当代书法50家,书艺公社2017年百位最具收藏及投资价值的书法家。荣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
出版有《北窗夜话•兰堂王文英散文随笔》《兰堂偶记》《五分钟读懂一幅书法作品》《青少年书法早成》(隶书卷)(行书卷)《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理论辅导教材》《中国书法家协会软笔书法考级教材(专业级)》及多种书画作品集,诗词曾收入《现代古诗三百首》《古今妙词一百首》。在文化艺术类报刊杂志上开设多个专栏。
尚艺书院讲座摘要
书法与书法家的修养
王文英
一、关 于 书 法
1、何为中国书法?
有人说中国书法是视觉艺术,有人说是书写的艺术,还有人说是艺术书法,日本人称书道,韩国人称书艺。但不论称谓怎么变化,中国书法不仅是单纯的视觉艺术,还是一种文化载体,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诗意的审美精神,既有视觉艺术的属性,也有文化的属性,所以古人有“字外功”,“书如其人”,“神彩为上”的说法,因之中国书法独一无二。
中国书法基本特点之一:对汉字的依托性。
当代艺术家吴冠中,是一个学贯中西的人。这样一个受过西方美术教育,又深入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家,是如何看待书法的呢?他在《书画一家亲——贺苗子、郁风书画展》中说:“作为书法,就不能扬弃可读性。”吴冠中先生所说的可读性,是中国书法最根本的规定性。书法作品因为可读,所以会产生接续美感:从文字内容的音韵美、意境美,到书写的韵律美、造型美、意象美,可以说完美、和谐、统一。书法史上有许多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作品,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我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在欣赏着文本的内容,由文本内容到笔墨形态,由笔墨形态再到文本内容,这种接续美感是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这就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它艺术的地方,也是其他艺术没法替代没法比拟的。
中国书法基本特点之二:包涵有形象、意象、抽象等复杂因素(内涵丰富),体现了概括、冼练的表现形式。
吴冠中在《我看书法——井上有一书法集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书法这一独特的艺术体系,包涵着形象、意象、抽象等复杂因素,却又体现了概括、冼练的表现形式。”正如吴冠中先生说的那样,中国书法包涵了形象、意象、抽象等因素。中国书法的意境美、抽象美,特别是抽象美,让许多当代的艺术家,特别是一些西方艺术家着迷,他们从中的确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但是如果只单纯注重书法的抽象造型,忽略它所依赖的汉字,和承载在汉字上的意象表达,探索发展下去,也许会产生出许多美妙的艺术作品,但它只能算是抽象的造型艺术,而不是中国书法了。
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舍利子,她包含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密码“。贴切,到位。中国书法不是造型艺术,虽然她有着冼炼、概括的表现形式,但也不是简单的抽象艺术。书法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外在的笔墨形态,还有笔墨营造的那种氛围,意象的表达,形而上的美感享受。所以说,中国书法是文化中的艺术,是艺术中的文化,兼具文化和艺术的双重性格,超越了艺术范畴。因而,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判断不像其他艺术,不仅仅是形象的简单的美丑问题。其内涵丰富的文化艺术,不能用简单的美或丑去涵盖、去评判。
“风声月影”篆书七言联
2、中国书法在当代传承面临的困难
(1)书法家的创作与欣赏者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
(2)中国书法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当下社会对书法的认知没有共识,书法失去了支撑它的文化氛围,伪书法盛行等等,原因是多方面的。近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文革”。还有硬笔的出现,计算机的普及,书法脱离实用性,成了一个少数人追求的专业,再也不是当初文人的标配。毛笔淡出人们的生活多久,书法就离开人们的生活多久。今天有很多人有书法情结,但普罗大众对书法的认知还停留在写字阶段,而非书法,关注的是如何把字写整齐好看。
我们面对的是数字化时代,信息爆炸,人们喜欢快餐式的浏览,把知识当资讯;又有很多令人值得依赖的公共文化传播机构在做着伪书法的传播,比如报刊杂志、电视节目、影视剧、公众平台等等,甚至一些中小学生的考卷也没有幸免。还有一些号称是著名的书法家的,天天拿着毛笔也只在写着毛笔字,有的还很难说笔下写的是什么。
再有,虚假繁荣——国学热,书法热,热在表面,有把书法庸俗化的倾向。
还有一点,有些西方人认为当下中国已经纳入西方文明,先不说这种论调站不站得住脚,先反观一下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身边,从衣食住行到欣赏喜好,还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的传统,还有多少人坚持中国文化的价值判断?
正因为有这些现象的存在,伪书法的流行,书法才要申遗,才要得到保护。中国书法在今天的传承和发展仅仅靠着非遗保护和一些书法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广大民众提高对书法的认知。
“曾经欲上”七言联
3、共同营造书法的良好生态环境
书法的真正普及,欣赏者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大的工程。每一个书法人都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自身的努力,影响周边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毛笔字,什么是书法;什么是好书法,什么又是伪书法。所以说,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下,作为书法这样古老的传统艺术,传承比创新更为重要。
我曾在专栏文章《如今是书法的“大时代”?》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总是觉得在这个时代,书法家的担当和责任,要高过自己的个性塑造,谁让我们生在这样一个 —— 过了近百年扬弃自己文化的生活,如今又开始了复兴的梦呢。这样的客观存在如果视而不见,那当是书法的不幸。虽然我有这样的认识,但对那些走得快,以创新为己任的书法家,还是打心眼里由衷地感佩,他们在为书法艺术的发展燃烧着自己,没有理由不为他们点赞。
大家不要担心书法的创新问题,世界上永远会有三种人:一是时尚潮人;二是潮流的追随者;三是坚守自己的人。我曾写过文章《有这样三种人》,讲的就是这个。时尚潮流永远会有,激进、敏感、有创造力和活力,但时尚也会来得快,去得也快。追潮的人不必说了,永远是大多数。值得一提的是坚守的人,这样的人不多。他们认准了自己,坚守,轻易不会改变。新潮来了,他们站在原地;新潮退了,他们还站在那里,坚守着自己的价值判断,潮起潮落,渐渐地把自己站成了一道风景,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就像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生前,他的电影不叫座,也不叫好,虽然早期也屡屡得奖。他始终坚持自己一成不变的风格,电影圈里称为影评人的评论家们对他的电影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但小津安二郎却只顾低头拍着自己的戏,即使好莱坞的电影大行其道,他也没想过要借鉴一下,改变点什么,依旧自顾自地坚持着自己一贯的风格:缓慢的节奏,永恒的主题。关注着人性,关注着小人物的生活,演绎着饮食男女的生活琐事。就这样,他一直在为自己拍电影,从不迎合任何人。
很多年过去,时尚不知翻过了多少,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拂去岁月的尘埃,却越发显现它的价值,说来奇怪,现在被人称道的,正是当年诟病他的理由。这个故事,多少给我们一些启示,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坚持什么。
行草小品 朱熹诗
4、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问题
审美是因时代不同而变化的。黄宾虹《谈艺录》中说“古今沿革,有时代性”。孙过庭《书谱》中也说:“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审美风尚的确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风尚,时代的痕迹是谁也不能摆脱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这些都是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在书法上的体现。
这样说来,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有没有?
有。这是书法从发生发展至今,所形成的规定性。书法虽然脱离了实用,成为独立的艺术,不再是精英文化,成为面对百姓的艺术,但作为一个生命延续了近二千年的文化艺术,生命不息是因为它的本质内涵没有变,它的审美价值判断没有变。就像京剧,随着时代转换,不断改良发展借鉴,但根基不变,变了也就不是京剧了。有一句很朴素,也很流行的,但常让人忘记的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才是中国书法最有价值的地方。
中国的艺术精神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它的评判标准始终没有改变过,始终是以精神气质神采为上。这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诗意的精神,诗意的审美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体现,是构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审美理想。上个世纪30年代,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出版,第二年就高居美国畅销书的榜首,好几十个星期啊,后来还被译为十多种外国文字。连续再版几十次。林先生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颂了陶渊明的闲适,吟诵了《归去来辞》,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 这样旷怀达观、怡情遣兴,又充满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吸引西方人的眼球,原因只有一个:民族性。
草书 王维诗《终南山》
关于书法的审美标准,也就是审美的价值判断,中国书学理论中有过许多的论述,归纳起来,就是“气韵”、“格调”、“意趣”、“神韵”、“神采”等,古人也以“神、妙、能”这样诗意的字眼和境界来评判书法和书法家的优劣高下。重形但更重神。那么书法作品的“气韵”、“格调”、“意趣”,“神韵”又如何直观地去评判,去掌握呢?这就需要的是字外功——也就是创作者和欣赏者的相关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中国书法既不能单纯地用艺术的概念来图解,也不能简单地以文化的要求来衡量。书法家的艺术创作不是简单的艺术劳动,它是书法家综合素质的直接反映。
二、书法家的文化修养
1、书法家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
“气韵”、“格调”、“意趣”、“神韵”、“神采”,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笔墨的外在形态,更在于笔墨营造的氛围,精神的体现,是一种形而上的审美精神。前面讲到了这种审美精神体现的是中国人所特有的诗意的审美情怀和审美追求。中国的文化艺术无不充斥着这种精神,就像前人说的,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作品里面都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创作者自己。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就像王维的诗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虽然没有写自己如何如何,但欣赏者能够感受到灯下那个人的孤寂、清冷,还有弥漫的禅意。由作品里面的那个人,引出汉文化圈中文艺批评的一个很经典的、很著名的论断: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
“如其人”三个字揭示的就是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包括至少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做人(人品),二是文化修养。这两个层面是相互联结的。
(1)、人品说
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往往从伦理道德来观照书艺,也就是说以人品观照书品,正如沈鹏先生在《宗师:通会与独创》中说的:“评论书法家,由人品下观书艺,再从书艺优劣求人品。”
做人,在传统的价值观中是个复杂的概念,除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做人之外,还包括政治价值取向。这是因为儒家士大夫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所决定的。这种价值判断应该说已经越出了艺术评判的范畴了。颜真卿忠义之臣,所以后人对他的书法,大多是正大光明的褒赞。赵孟頫,王铎因为是二臣,就常遭遇后人薄其人遂薄其书。
其实,人的政治价值取向与审美价值取向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的形成,除了儒家士大夫立场之外,还有一点,书法在过去虽然是文人的标配,但不是终级理想,是余事。宋人朱长文的《续书断》序中开篇就说:“夫书者,英杰之余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者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但是,一个人为人的气度,性情如何,可是直接反映在作品里的,就像每个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各有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
行草小品 元人词
(2)、文化修养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的艺术,那么它客观上就要求书法家要有文化修养。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他又说自己则心、目、手俱得之矣。这是苏东坡从自己的艺术实践出发,又从经验的总结反观艺术实践。
我知道有些书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的确,有文化修养的人不一定就能成好的、成功的书法家,毕竟成为一个书法家的因素有很多,但好的、成功的书法家一定是有文化修养的。举个生活里的小例子,就说人的穿衣打扮吧,同样年轻的姑娘,受过高等教育、见世广的和没见过世面、受教育少的,她们对服饰妆容的理解,高下立见。所以说,人的文化修养和对美的感知是有很大关系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现实情况。现在流行一句话:有知识,没文化。学科分科越来越细,通识的人比稀有动物还稀有。就是拿了双科博士,不了解传统文化和书法,对书法依然可以说是书盲,毕竟术业有专攻,这也是前面讲过的书法生态环境的问题之一。所以说,学习书法不仅仅是锤炼技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升个人文化修养的过程。
2、书法家终极的理想
书法家终极的理想,我认为是成就个性,成就自己的风格。我曾在文章里谈过自己的看法:
几千年的中国书法史,也可以说是书法的风格史。无论世界如何变迁,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本质追求从来就没有改变过;无论书法家身处哪个朝代,无论他是晋人,还是宋人,是唐人,还是清代人;也无论他的宗派如何,是宗帖,还是宗碑,没有一个不是深入传统而求新求变的,他们的目的就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表现自己,成就个性,这就是个性风格在书法家心目中的位置,可以说是终极理想。
艺术家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比如,陶渊明的诗,王维的诗,中国的山水画,虽然都追求诗意的表达,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但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画家,面对相同的景物,写的、画的,表现和传达给欣赏者的是不同的审美感受。书法也一样,就是相同的书体,相同的内容,不同的书家,表现出的审美意象也是不同的。
“蜃楼仙岩”隶书联
那么如何在学习之路上成就自己的个性呢?
一幅书法作品的高下优劣,与作品的字体、尺幅的大小没有关系。那么它与什么有关系呢?与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关,在于作品是否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作品的艺术价值完全取决于书法家的艺术追求,取决于书法家是不是寻求和确立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确立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地追时尚,重复古人,重复他人,重复自己。那么要做到这些,我们又回到了今天的主题,学习书法除技法之外,还要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
三、书法家如何提高文化修养
有些人认为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就是学习作古文、格律诗词,我认为这些学习都很必要,但也不尽然。能做好诗词更好,不会也无妨,谁说书法家就一定非要是一个诗人,书法要求的是书法家的综合的人文修养。今天因为时间原因,我们只谈其中最为主要的两个方面:
一是读书,二是作文。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积累知识,为我所用;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的方法。而作文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大家都有体会。尤其是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海量的信息需要转换,自媒体的大行其道,艺术家经营自媒体,传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展示创作成果,这些都离不开文字。作为艺术家,要想将你学习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思考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知识链,整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想将这些传达给别人,也离不开文字。或者你的人生阅历、人生的思考、创作中的感触、生活中的感受,想要分享给他人,也要借助于文字。就是你的工作、生活当中,也少不了文字写作的事。所以说,文字写作与大家关系密切。
1、读书方法(略)
2、写作技巧(略)
最后推荐大家一本书:《古文观止》。此书是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收入古代散文两百多篇,基本上囊括了古时文章的体例:“传““记”“序”、“书”“表”“铭”“赋”“论”等,涵盖了我们所要写的文章体例了。我们熟悉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就被选入其中,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果脑子中储存了这两百多篇文章,写起文章来自然也就会得心应手,就像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了”。
王文英老师与书院师生合影
王文英书画作品欣赏
草书扇面 杜甫诗
草书扇面 杜牧诗
行草横幅
行草横幅
楷书小品 临黄道周《致祖台礼》
行草 张先《天仙子》
草书 孔尚任诗
草书 孔尚任诗
章草小品 周邦彦《关河令》
行草小品 施肩吾诗
《清平乐》— 秋
《时光里的诗》之一
《时光里的诗》之二
《家山梦忆》— 活色生香1
《家山梦忆》— 活色生香2
《家山梦忆》
《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