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年会聚焦“叶恭绰与中国书画鉴藏研究”

2019-11-27 10:33:06 来源:澎湃新闻 点击:

        2019年10月31日,北京画院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了北京画院2019年两个中心工作年会,会议分为四个会场进行主题讨论,其中《叶恭绰与中国书画鉴藏研究》研讨会主要针对北京画院成立之初的第一任院长——叶恭绰先生的生平、交游、鉴藏、传世书画与著述等进行研究和研讨。
 
叶恭绰(1881-1968)
 
        此次研讨会首先由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先生致开场词,他提到北京画院的理论研究在多年来的积累过程中,团结了一大批国内外学者。对于叶恭绰这样一位丰富的历史性人物,北京画院2018年启动研究,时隔一年便有专家学者的参与与研究成果的倾力呈现,非常感谢。吴洪亮先生说,对叶恭绰进行研究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正如叶恭绰在北京画院成立时发表的演讲中所说,“日作饱山而不知”,在文化高潮与经济高潮到来的时候,我们拿出什么样的研究呈现给世人,才是今天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期待叶恭绰的研究会是一次跨越性的尝试,此后北京画院的研究不仅会更综合,更鲜活,而且在更国际化、立体化的同时,形成北京画院20世纪研究的新样态。
 
会议现场
 
        第一场研讨的主持与评议人为中央美术学院殷双喜教授。
 
        殷双喜先生表示,受北京画院的邀请,有机会阅读了各位的论文,感觉到叶恭绰是一位非常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北京画院对于第一任院长叶恭绰的研究,就是“水有源、树有根”、饮水思源的研究。这一二十年来,北京画院对20世纪美术史研究成绩斐然、有目共睹。在此基础上,北京画院对于叶恭绰的研究也将展开全新的局面,而此次的研讨会和相关研究,就是第一批可喜的成果。此后,陈滢、柳向春、叶康宁、初枢昊四位专家分别发言。
 
主持兼评议:殷双喜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滢女士的发言题目为《名门雅道相传:叶恭绰书画艺事的家学渊源》,发言中主要认为叶恭绰大半生从政,又集词人、学者、书法家、鉴藏家于一身;在文物考古与保护、博物馆与图书馆建设、美术展览策划、文献整理、典籍编修与文化教育等等方面成就斐然。陈滢女士的发言通过对叶恭绰书画艺事“原点”的研究,分析家学渊源对叶恭绰的深刻影响,认识在中国古典文脉中“名门雅道相传”的历史文化意义。
 
叶恭绰 兰花 25×25cm 北京画院藏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柳向春先生以《叶恭绰所建法宝馆出借与捐献事钩沉》为题,通过叶恭绰与徐森玉及顾廷龙等人书札,梳理了叶恭绰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将法宝馆租借与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及之后捐献法宝馆之事,通过对这一事件的细则钩沉,不仅可见叶恭绰晚年景况,也可藉以反映当时的社会氛围。
 
叶恭绰致徐森玉函,约1951年12月27日
 
叶恭绰致徐森玉函,1952年2月3日
 
叶恭绰致徐森玉函,1959年1月26日
 
        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叶康宁先生通过对《清代学者象传》的研究,认为《清代学者象传》是叶恭绰最为人称道的事功之一,发言通过对《清代学者象传第二集》的印刷机构、《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的预约样本、20世纪文化名人藏书目所见《清代学者象传》三个问题的深入探究,对《清代学者象传》的印刷、发行和传播进行了管窥蠡测。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副研究员初枢昊先生的发言题目为《且从酒法论书法——从报刊文字蠡探叶恭绰的书学观与自我期许》,发言以叶恭绰在1939年的一次演讲,曾以酿酒作比书法开篇:“书法要能表露书者的修养与精神,如酿绍兴酒,须薰陶浸润,日积月累,逐渐变化,方能成功。反之,则如制啤酒,即制即饮,隔年则味失。”叶恭绰一生致力交通、教育、收藏等事业,作用于书法,从取法到方法,皆可见出其迥异时流的不凡识见。他的书法,落款方式与书写内容、时间等似乎存在着某种关联,研究即是从报刊文字及其书法出发,一探其书学观与自我期许的因果。
 
        随后,殷双喜先生对以上发言进行了评议。他认为,陈滢女士对叶氏家族渊源做了爬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修养和修炼的成长方式。而其中谈到书画鉴赏“宁藏不漏”的概念,值得我们注意。柳向春先生研究法宝馆的历史,用非常详细的书信贯穿全文,使历史事件历历在目,整个研究非常精深。叶康宁先生研究《清代学者象传》珂罗版印刷和考证,深入而独到,把不同的学者名人书信中提及的《清代学者象传》互相印证,非常有说服力。初枢昊先生研究叶恭绰书法,从酒文化与书法为切入点,讨论叶恭绰书法落款的区别。殷双喜教授认为四位学者在方法论方面的研究,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二场研讨主持与评议人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先生。
 
主持兼评议:朱万章
 
        学者严晓星先生以《叶恭绰古琴笔记笺证》为题,主要探讨了叶恭绰《遐庵谈艺录》中所记《孙登铜琴》《宋开宝琴》《刘葱石所藏古乐器》三则。严晓星先生以“辨琴之异非好古,乃好学也”的态度,发表了对于《孙登铜琴》大量历史文献的梳理与研究,钩沉其流传与鉴藏历史。
 
        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梁颖先生,以上海图书馆所藏叶恭绰墨迹与书籍题跋、信笺、手札等为研究对象,向大家展示和介绍了上海图书馆关于叶恭绰的收藏与整理,以及相关学术研究,其中涉及叶恭绰一生交游、藏书、鉴画等问题,材料之珍贵可见一斑。
 
(晋)王献之 鸭头丸帖(局部) 绢本墨笔 26.1×26.9cm 叶恭绰旧藏 上海博物馆藏
 
        中央美术学院张涛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风俗图与家国志——叶恭绰<北京风俗图>跋文考略》。张涛先生以陈师曾所绘《北京风俗图》中叶恭绰前后三处题跋为研究原点,认为叶恭绰在跋文中除去物是人非的寥落慨叹之外,特意将此作与《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相比较,结合跋文内容、题跋时间、比附对象的时代特点分析。张涛先生认为,叶恭绰面对故人旧作欣然提笔之时,已经赋予了《北京风俗图》不一样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
 
        常州工学院叶公平先生以《叶恭绰、福开森与民初北京的艺术品展览会》为题,介绍叶恭绰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京师书画展览会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也曾出借藏品给第二次京师书画展览会,同时福开森曾出借藏品参加第二次京师书画展览会。并提出,梳理现存的与叶恭绰、福开森及民初北京的艺术品展览会相关的文献,有助于深化对于民初鉴藏史的认知。
 
        朱万章先生在总结评议中认为,以上四位学者的共同点是,提供了大量难得一见的一手资料,可以说填补了对于叶恭绰研究的很多空白。严晓星先生对于古琴的研究,是叶恭绰研究成果中别开生面的部分。上海图书馆梁颖先生展示与研究的珍贵原始资料,尤其是大量的信件,能够尽快整理出版,将对叶恭绰研究,起到更加丰富和完善的作用。张涛秉承一贯的严谨风格,以一个很微小的点研究开来,从叶恭绰的题跋研究北京风俗图的还是第一例。叶公平先生的研究很有新意,把福开森和叶恭绰这两个名字联系起来做专门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考。
 
        第三场研讨会的主持评议专家是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先生。
 
主持兼评议:李公明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的童宇博士的发言题目为《从寒木堂到遐庵——兼论民初京津鉴藏风气之变》。发言中主要认为颜世清是对叶恭绰影响至深的一位鉴藏家,不仅其寒木堂诸多收藏转手至叶氏遐庵,其不少艺术观点也被叶所承继。发言中还兼及了对于清末民初艺术鉴藏品味转变议题的探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先生以首次公开的叶恭绰致容庚的信札为为研究基点,认为作为一个精研考古与乡邦文物的学者和鉴藏家,叶恭绰在致容庚的信札中表现出了对考古、书画鉴藏与乡邦文物的关注,并从这三方面探讨了叶恭绰的艺术行迹与学术贡献。
 
        中国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洁女士的发言题目为《继往圣 开来学 有大功于斯世——叶恭绰的古籍文物保护贡献兼论其文化思想》。发言依据国家图书馆重要馆藏与民国史料,从古籍整理与保护、文物保护和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的思想等角度入手,认为叶恭绰在文物研究和文物文献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期重新认识一位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情怀的学者与社会活动家。
 
毛公鼎 高53.8厘米 重34.7公斤 叶恭绰旧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画院副研究员奇洁女士以叶恭绰所作《后画中九友歌》为研究契机,以对《后画中九友歌》所列画家、书写者、命题者的探究,厘清了《后画中九友歌》的书写背景、画友关系及时间线索。认为《后画中九友歌》不仅蕴含着叶恭绰与吴湖帆之间书画挚友之情,也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还涉及叶、吴二人对待传统文化艺术的态度。
 
        苏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军先生以《叶恭绰书画收藏的回顾与重新梳理刍议》为题进行发言。李军先生通过对于《遐庵清秘录》《遐庵谈艺录》等的研究,对于叶恭绰所藏书画的水准、叶恭绰自身鉴藏研究、叶氏收藏书画整理与比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而总领性的介绍,对于今后“叶恭绰书画鉴藏研究”的推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遐庵清秘录》
 
        李公明在评议中认为,童宇从颜世清到叶恭绰收藏的论题切入,其中可以引申延展出很多有意义的研究命题,在个案研究中把材料呈现清晰,认为发言中谈及的鉴藏风气的改变与民国初期艺术思潮的改变,也是非常重要的议题。朱万章先生的发言阐述了叶恭绰对广东乡邦文化的推进令人敬仰,而与容庚信札中所涉及的乡邦文化背后的国家命运将是更为宏大的研究线索。李公明教授认为刘洁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叶恭绰先生,同时文物古迹保护也是民国文化史中的重要部分。奇洁的发言在对《后画中九友歌》的分析研究之后,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动机和心理动因也值得深入探讨。李公明教授认为李军先生的发言逻辑缜密,研究透彻,叶恭绰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文化人,书画鉴藏的研究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第四场研讨的主持与评议人为北京画院副研究员奇洁。
 
        来自无锡博物院副研究员王照宇先生,以无锡博物馆藏品为例,探究叶恭绰与无锡三位书画藏家之间的交往。其中近代江苏无锡书画收藏家陶心华、薛满生以及华绎之等三人都曾收藏有叶氏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上的一些题识文字可以作为研究叶恭绰交游的可靠史料。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吕作用先生通过详实的史料与诗文、信札,考证了叶恭绰与蔡公湛之间的交往,其中还涉及民国时期的诗词、书画、鉴藏、交通等领域的研究,而他们的经历更是一代文人命运的缩影。
 
        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振宇先生的发言题为《叶恭绰与张大千艺文交往考释三则》,其一通过梳理民国文献和叶恭绰《竹石图》款识,确定1940年春叶恭绰与张大千在香港曾有书画鉴赏交流活动;其二通过考察《溪岸图》《江隄晚景图》《韩熙载夜宴图》上的叶恭绰题跋,讨论了叶恭绰的鉴赏策略;其三通过考释四川博物院藏叶恭绰书税牛厂横幅,发现了一处鲜为外人所知的张大千住宅。三则考释丰富了世人对于叶恭绰、张大千艺术人生的认识。
 
叶恭绰 竹石图 纸本设色 99×47cm 广东番禺博物馆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谢赫女士以《著录烟云聊鉴影——略说叶恭绰之鉴藏著述》为题,认为在叶恭绰诸多身份中,鉴藏家显然是声名赫赫的一个,于《矩园余墨》《遐庵清秘录》《遐庵谈艺录》三部著作而言,支立起遐庵对画史、画家、画论和藏品的研究认知架构,同时也为后学提供了鉴藏研究的线索。
 
        盐城市郭猛实验学校孙方女士的发言题目为《叶恭绰与敦煌经籍辑存会》,探究叶恭绰作为民国政要、文物鉴藏大家的身份,对敦煌经典典籍的搜寻与保护,并联合各界有识之士发起敦煌经籍辑存会,以保存几千年的经典典籍。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楼秋华先生,针对《富春山居图》叶恭绰跋文进行了简述,并且对于今后的叶恭绰书画鉴藏研究所需材料的共享进行了展望。
 
        此后,奇洁女士代为宣读了万君超先生的发言稿,其间主要是关于万君超先生《叶恭绰先生年谱新编》撰写的情况介绍,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主持与评议人奇洁对于上述发言进行了总结,并向参会嘉宾和专家介绍了北京画院对叶恭绰研究的相关计划,企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越来越多学界专家的支持。
 
        继往开来,笃力前行。
 
        北京画院对“叶恭绰研究”和“中国书画鉴藏研究”将继续深入,正如叶恭绰先生在北京画院成立时的讲话所言:“一致奋起,共同前进”。我们也期待叶恭绰的研究,会是北京画院研究的一次跨越性尝试。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