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篆刻艺术大展评委谈

2019-11-21 09:01:00 来源: 点击:

         人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对于书法人来说,每年的“观音山杯”都值得期待,2019年的“观音山杯”可谓惊喜连连,本届大展充分吸取了前十届赛事的成功经验,首次增加了篆刻内容,进一步提高了“观音山杯”大奖的奖金,鼓励投稿作者以不同书体参赛。
 

        由书法报书法艺术网携手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共同举办的“观音山杯”给书坛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感,而更大惊喜则来自于本届大展的评审结果,第十一届“观音山杯”大奖获得者肖振雄,年仅21岁。对于扑面而来的“少年气”,专家评委又怎么看?我们以评审工作为契机,亲临现场,全程参与,围绕“观音山杯”和书坛热门话题,深入采访专家评委,精彩内容书法艺术网独家呈现。

评委会主任聂成文(中国书协第四、五届、六届副主席)
 

聂成文在现场
 
         第一次来观音山,感觉风景优美,空气又好,觉得管理方有超前意识,在硬件方面投入的同时,注重文化和人文方面的沉淀。书法艺术网的先期工作和准备工作十分到位,从初评到终评,都科学且严谨。
 

         对于大奖的产生,我是特别欣慰,没想到是位年轻小伙子,文化和书法修养造诣这么好。最难得是,他创作中既有一种类似古人的洒脱,又能与时俱进的创新。他把魏晋书风恰如其分的融入当代创作中。这类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当代书坛将迎来一个创新的高度。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件大展作品就是这么一块“巨石”,让书坛为之震动,对流行风气也是一种有力的提醒,这也是本届大展的价值所在。
 

“观音山杯”大奖作品(封面/局部)
 

“观音山杯”大奖作品(局部)
 
如何看待当下书法展览和未来的发展?
 

         整体来看,当代书法的发展一年比一年好。当然也有一些现象存在,比如现在的很多创新,都是急于求成或是着急创新,但这些都不是主流,包括流行书风也已经得到调整和遏制。
 

         个人觉得,当代书法应该回归到传统书法艺术的本体、回归到书法艺术的精髓上。“来日方长”对每一位创作者都适用。我们提倡学传统,学的是精髓和规律法则,涩和疾、折和转、提和按、枯与湿等对立关系,把这些统一了,就提升了。离开规律和法则,就容易出现偏差,所以,书法艺术还是要科学发展。

刘月卯(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秘书长)
 

刘月卯在现场
 
         当下书法艺术成熟的标准就是全国性的大展和赛事蓬勃发展。我的记忆中,像媒体推动和举办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活动,还是不多的。已经举办了十一届的“观音山杯”,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在全国书家和爱好者心目中已经形成了影响力。
 

         从评审工作来看,组织严谨,团队的敬业,流程设计程序把控,体现了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从中也体现出一种品牌意识,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从遴选评委看出了主办方的用心,体现了大赛的品位和格调,很多机制值得其他同类活动学习。这么多年来,“观音山杯”持续的向书坛和社会推出了优秀的人才和优质作品,对书坛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样的大赛一定要积极办下去。
 

         大奖获得者是个年轻小伙子,这件作品好在与众不同,他没有盲目跟风,他的册页很放松很灵动,他学习经典,学过颜真卿,学过魏晋,尤其是东晋书风有研究。这位作者涉猎面比较广,眼界比较宽,没有沾染时下风气,作品气息和格调非常潇洒和古典,非常儒雅和隽永,是难能可贵的。我觉得年轻创作者应该多思考自己未来的艺术追求和发展方向。
 

聂成文/崔胜辉/刘月卯(左/中/右)正在评议作品
 
在书法创作中,如何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当下书法创作的一个问题,很多作者为了形式而形式。有人可能要问,书法艺术要不要形式?我们的回答是要,书法作为独立的艺术,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去呈现,但是不是一定要形式至上呢?说到底,书法的本体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倡导健康的书写方式,艺术需要内容和形式统一,但形式不能喧宾夺主,需要一个和谐的形式。这次评审,我们对过于花哨的东西进行一定程度的抵制,也是向全国书法界传递一个信号,书家本身要提升书写水平,不要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
 
戴文(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秘书长)
 

戴文在现场
 
         我是第一次受邀担任“观音山杯”评委,非常感谢主办方给了我一个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观音山杯”举办十一年来,不断坚持,用心浇灌,收获了累累硕果,得到了书坛和书法家的认可。本届大展吸取了前十届赛事的成功经验,改革并升级了评审参展法则,这种理念与国展是同频共振的。
 

         获奖作品整体水平相对出众,其实还有一部分作品同样也很优秀,但因名额有限十分遗憾。当然,坦然接受遗憾也是艺术创作心境的一种体现。
 

         期待书法、篆刻门类在未来可以有主题或命题创作,这样更能贴合大展文化内涵,也更能显示出不同作者在同一主题下的创作能力和艺术水平的高下。 
 

评委合议中
 
本届大展首次增加篆刻项目,你怎么看?
 

         本届赛事首次增加篆刻内容,无疑使“观音山杯”更加富有吸引力。作为篆刻的评委,感觉作品整体质量令人满意,能见证和参与,我既感欣慰,也深知责任重大。
 
刘颜涛(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
 

刘颜涛评审中
 
         中国书法事业发展至今,成果令人欣喜。对比八十年代的美学热、“红学”热,书法热更持久。能出现这样的繁荣,一方面有赖于中国书协的推动,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比如媒体方面,尤其是像书法报与书法艺术网这样的创新媒体强强联手,都是推动当代书法繁荣的重要组成力量。
 

         “观音山杯”有其自身的特点,也能和其他展赛之间有机互动、相互补充,多方面展示书坛的丰富性、全面性和多样性。初评作品已经具备专业性,完全不逊色国展的单项展,整体上体现出当代书坛的“正大”气象,保持了雅正、端庄的风格,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在此基础上,又能做到多样性,更多的创作者也表现出了完全、独立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意识。
 

         从本次评审上,我感受到了主办方和承办方的专业性,各方没有非艺术因素介入评审,把权利和信任充分交给评委,体现了对书法艺术本体和创作规律的尊重。
 

         对于大奖,我个人觉得特别欣慰。当然我也是评审结果出炉后,才知道创作者这么年轻,小伙子才21岁,年纪轻轻既有对传统的深入理解,在表现手法上又有自我才情的体现。真的是后生可畏,感觉书法事业后继有人。
 

评审中
 
对参赛作者有什么建议?
 

         对于创作者来说,我们一方面要耐得住寂寞,又要融入社会,既要脚踏实地,忍受十年寒窗,但又不能孤陋寡闻、闭门造车。而参赛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当下的书坛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技术和审美的坐标。在参赛中,要有精品意识,要做到全身心投入,但同时又应该有一种从容心态,不因为一个赛事影响自己的长期规划。要有战略眼光,学习也是修心的过程,既有长远目标,又能心无旁骛的创作好每一幅作品,把自己的才情和技法有机统一,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拟古是学习的前期,应该特别注重,但之后尤其在创作阶段,在技法至上,应该赋予作品以生动性和艺术性。当然还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这才是艺术创作应该追求的。
 
崔胜辉(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委员)
 

崔胜辉在现场
 
         现在的各类书法活动很多,但真正能拿出这么多精力、成本和时间,连续举办十一届高层次、全国性的书法比赛,十分难得。“观音山杯”起着模范作用,能够让更多企业家和社会力量通过书法艺术激发对传统文化尊重、崇尚和支持。
 

         这次投稿质量非常高,一方面说明全国书法创作整体在提升,也说明了“观音山杯”已经形成了品牌和感召力。增加篆刻项目,说明大赛办的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全面了。组委会每次邀请的评委都不同,但都是书坛的实力派,所以这样的评审公信力和说服力更强。大展基本反映了全国书法的发展状态,整体上作品比较纯正,路子很正。当然,对古法提炼和整合有着独特视角的作品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基本停留在对经典的模拟,苏、颜、米、王等痕迹比较明显。
 

         本届“观音山杯”大奖来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位作者非常年轻,他的作品在众多作品中是比较突出的,做到了不被程式化的技法羁绊,随笔而出而又不失法度,他在创作中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气息上往往就达到了相对理想的自然状态。这也是本次大展的一个亮点。
 
如何看待当代隶书创作?
 

         目前全国隶书的发展不容乐观,甚至较为薄弱。原因在于,隶书这种书体不像行、草书甚至楷书那样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很多人觉得隶书入门容易,结体和笔法都没有太多的变化,认为很简单。实际上是对隶书缺乏深入认识和挖掘。现在学习隶书的人不少,专注隶书且有心得的人并不多。
 

         现在很多人把取法转移到摩崖上,就是因为它意趣宽泛,发挥余地大,但隶书的经典还是在汉碑上,一碑一体、千碑千面。现在来说,不是取法的资源问题,而是专注度不够,我感觉还是回到古人那里去,篆隶、汉隶、清隶都有可取之处,时人的作品可以看,目的是避开,而不是拿来。
 

评委合议作品
 
         第十一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篆刻艺术大展开幕式及颁奖仪式拟定于12月举行!届时,组委会将邀请获奖作者前往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参加颁奖仪式,共同参与书画雅集、书艺交流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欢迎广大投稿作者和书法爱好者前去观摩交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