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翁方纲的一封介绍信

2019-11-12 09:41:19 来源:中国书画杂志 点击:

原创: 薛旭森
 

 

图1 翁方纲 致苏潭札 纸本
 
        上海图书馆藏翁方纲《致苏潭札》,收入梁颖整理《庞虚斋藏清代名贤手札》。信札录文如下:
 
        苏潭老友近禧。今此札却为两峰罗君写者。两峰三度北上,居京师前后十数年,今以邗上曾运使为之措行费而乃得归,非其专托愚为作札于老友前也,愚亦非欲特为两峰作札也。记得昔同饭莫韵亭斋中,韵亭语及两峰之画,觉吾友意言间有不甚满许之之光景,彼时愚亦未尝细说也。
 
        两峰之画,专学杭人金寿门,作窠石梅花,非奚铁生之常作山水大幅者,然而画学之源委则其胸中透彻之至。扬州人多习见其乡所谓文章烟月者,即以诗道论之,每区浙人目为浙派,此囿于方隅者也。惟两峰则于杭人丁敬身、金寿门具有师承,丁敬身之金石,金寿门之翰墨,两峰具能得其来历,后进之士,问津诗画所必资也。即以所刻《香叶草堂诗》一卷,亦愚所手定者,虽极浅浅,然不俗也。
 
        若得此人结诗画荒居于西湖之上,与一二枯禅衲子续冬心亦谙偈子,何减云林、贞居一辈乎。且其人非书呆不晓事务者可比,又非外间游客多事干预公务论者可比,即以其今此之行却不专来托画作札,亦可以见其为人。而愚之夙怀欲为之述此,真意非一日矣,故因此次南归之便而致札,惟吾老友鉴之,恐吾友以为不悉尊意而漫为写札也,故复缕缕述之,以见此札之非出于其祈请耳。
 
        又有送两峰南归诗并序册页一本,若得拨暇索一看之尤妙也。专此专此,诸惟心照,不备,临颖驰切。友人方纲顿首。七月廿九日。(图1翁方纲《致苏潭札》,上海图书馆藏)(为便于阅读,信札由作者分段。)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北京大兴人。乾隆壬申(1752)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擢司业,累升至内阁学士。先后典江西、湖北、顺天乡试,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是乾嘉时期金石学的代表人物,也是重要的诗人与书法家。论诗创“肌理说”,影响甚大。
 
        收信人“苏潭老友”,即翁方纲门生谢启昆(1737—1802),字蕴山,号苏潭,江西南康人。乾隆庚辰(1760)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浙江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广西巡抚。他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方志学家。

图2 清人画 罗聘兄弟像 纸本设色
 
        这是一封为“两峰”所写的介绍信,两峰为扬州画家罗聘(1733—1799)之字。(图2 清人画《罗聘兄弟像》局部),罗聘已在北京生活十余年,此时欲还乡,扬州曾运使(即两淮盐运使曾燠)为他筹得一笔盘缠,方得以南归。根据翁方纲《送罗两峰南归序》(收入《复初斋文集》卷十二)的记载,“两峰罗子三至京师,先后二十余年。今其嗣君自扬州奉亲南返,同人多为诗以赠其行”,可知此次南归由其儿子迎归。罗聘的两个儿子允绍、允瓒子承继父业,“皆能以画世其家学”(吴锡麒《有正味斋集》卷二十三墓志铭《罗两峰墓志铭》)。罗聘生平足迹甚广,越、楚、齐、豫、燕、赵都曾游历,曾三度北游京师,“所主者如英竹井相国、翁覃溪、周载轩、余秋室诸前辈,并皆名贤硕徳,送抱推襟”(《罗两峰墓志铭》)。这里提到的罗聘在北京的帮衬人英廉、翁方纲、周厚辕、余集,都是一时高官名流。翁方纲在罗聘《香叶草堂诗存》的序言中提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春,他在礼部侍郎钱载(1708—1793)的木鸡轩第一次见到罗聘,罗聘双目炯炯有神,手持其师金农诗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翁方纲称罗聘“有旷古之怀”,而钱载则称他是金农后身。此后二十多年,翁、罗经常谈诗论艺,往复辩难,而翁方纲对罗聘在诗、画方面的评价极高,称其得金农的精髓。(图3 罗聘《山水》,故宫博物院藏)在京期间,罗聘与翁方纲等人交往甚为密切,屡屡与他们在席间会面并为之作画。乾隆四十四年(1779)冬,翁方纲妻子50 岁生日时,罗聘为之画竹谱庆生。(《复初斋诗集》卷二十)每年十二月十九日,翁方纲都会举办纪念苏轼诞辰的聚会,罗聘也经常应邀参加并参与唱和,其诗收录于《香叶草堂诗存》。
 
图3 罗聘 山水 纸本设色
 
        这封信写于何时?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五十二收《送两峰归扬州》二首,根据诗集纪年,写于嘉庆戊午(1798)六月至己未(1799)二月,此时谢启昆任浙江布政使。谢启昆于嘉庆元年(1796)十一月由山西布政使调浙江布政使,四年(1799)八月升任广西巡抚。由于信札落款是“七月廿九日”,这封信只能写于嘉庆三年(1798)。
 
        翁方纲希望罗聘南归之后,能到杭州谋食,这需要任职当地的谢启昆的帮助。罗聘在北京靠卖画生活,但境况不佳,翁方纲《送罗聘南归序》里提到:“余亦得侍清谈,时邀光接。见其三升酒尽,十丈缣横,山水方滋,云烟相乱。或奚童易饱于一炙,或外国购以千金。酣嬉淋漓,无所怜惜也。然而一身道长,半世饥驱……比年以来,思归綦切,而质衣欲尽,债帖难偿,未之能行也。”可见罗聘为生活所迫,迫切地需要一个能让他过上平稳晚年生活的朋友。其实罗聘在京卖画获利不少,但仍然生活贫困,以至沦落到需要朋友救济才得以返乡,其根本原因在于嗜好喝酒,有钱便大肆挥霍,无钱便卖画换酒,故落拓半世,困顿如常。如此三言两语,罗聘不拘小节的豪放性格便跃然纸上。
 
        谢启昆可能对罗聘有些误解。翁方纲的信中写道:“记得昔同饭莫韵亭斋中,韵亭语及两峰之画,觉吾友意言间有不甚满许之之光景,彼时愚亦未尝细说也。”莫瞻菉字青友,号韵亭,清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南卢氏县,乾隆间仕至礼兵刑工四部侍郎,兼顺天府府尹,终太仆寺少卿、翰林院编修。(《(光绪)卢氏县志》卷十六收朱文治《诰授荣禄大夫韵亭莫公墓志铭》)翁方纲和谢启昆曾在此人席上见面,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四十八收《西泠别意图为蕴山题二首》一诗,是夕翁方纲与谢启昆论诗话别于莫氏临川旧馆紫藤轩,时间是乾隆乙卯(1795)八月以后。根据诗题中的《西泠别意图》,可知此际谢启昆由浙江按察使调山西布政使来京陛见,很可能此画即翁方纲请罗聘绘制,不过谢启昆当时在席上流露出对罗聘书画不以为然。
 
图4 金农 梅花图 纸本设色
 
        在这封信札中,翁方纲仔细谈论了罗聘的画艺:“两峰之画,专学杭人金寿门,作窠石梅花,非奚铁生之常作山水大幅者,然而画学之源委则其胸中透彻之至。……惟两峰则于杭人丁敬身、金寿门具有师承,丁敬身之金石,金寿门之翰墨,两峰具能得其来历,后进之士,问津诗画所必资也。”罗聘擅长画梅花,《鬼趣图》也相当有名。他师从“扬州八怪”之首金农学画,金农字寿门,号冬心,浙江仁和人,“从事于画,涉古即古,脱画家之习。花木奇柯异叶,设色非复尘世间所睹”(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二)。而罗聘于绘画“独师事吾杭金冬心先生,画佛画梅,皆出其指授。小诗亦逼肖之”(吴锡麒《罗两峰墓志铭》)。(图4 金农故宫博物院藏),罗聘也曾师从丁敬。丁敬,字敬身,在杭州与金农比邻而居,以酿酒为生,一生从未出仕,过着平淡的布衣生活。他爱好金石文字,杭州周边的悬崖绝壁,但凡上有文字雕刻的,他都亲自拓取。他的鉴赏水平也很高,秦汉铜器、宋元名迹,入手即能辨别真伪优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四)。翁方纲对罗聘最赞赏的是窠石梅花,虽然他不像当时杭州名画家奚冈那样擅长大幅,但是对画理却非常通晓。信札中提到“扬州人多习见其乡所谓文章烟月者,即以诗道论之,每区浙人目为浙派,此囿于方隅者也”。所谓“文章烟月”,是对扬州人眼界狭窄的贬称。翁方纲褒扬罗聘师承杭人,故有所突破。罗聘的诗作虽然也平平,但是在翁方纲看来不俗,所以他还特地选编了罗的诗集《香叶草堂诗存》,并为之作序鼓吹。
 
        在这封信中,翁方纲再度提起谢启昆对罗聘的误解,并大肆赞扬罗聘的书画,其用意非常明显。而且翁方纲认为罗聘和谢启昆是可以合得来的朋友,所谓“若得此人结诗画荒居于西湖之上,与一二枯禅衲子续冬心亦谙偈子,何减云林、贞居一辈”,是说谢启昆结交罗聘可以继续金农等人的风雅,与元末倪瓒(云林)、张雨(贞居)等道士书画家的风采也能相提并论。翁方纲《送两峰归扬州》有“梦里花之即亦谙,冬心偈子几人参”的句子,与信中“亦谙偈子”所言正同,罗聘的号就是“花之寺僧”。在翁方纲眼中,金农、罗聘师徒二人乃是同一流高人。翁方纲还特别提到,“且其人非书呆不晓事务者可比,又非外间游客多事干预公务论者可比”。是说罗聘为人世事通达,既不呆板,也不干涉官员的政事,不会给身为地方高官的谢启昆带来麻烦。通过一系列对罗聘的介绍与赞誉,翁方纲急切希望改变谢启昆对罗聘所持的固有印象,从而让他接纳罗聘并有所揄扬,以帮助他在杭州立足。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中,一位翁方纲这样身居朝廷要职的官员竟为罗聘这样的布衣画家写推荐信,可见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然而事与愿违,罗聘到最后并没能去成杭州,他回到扬州家中的第二年(嘉庆四年,1799)七月三日便因病去世了(《罗两峰墓志铭》),但这段艺林逸事,却通过这封信札偶然地流传下来。
 
【详见《中国书画》2019年10期】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