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知秋

2019-10-17 11:57:03 来源:中国嘉德拍卖 点击:

齐白石 (1864- 1957)
九秋图
设色纸本 横披
65×175 cm

题识:九秋图。九秋秋字古。九十三岁白石。
钤印:白石、悔乌堂
著录:《齐白石双谱》,第415页,集古斋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出版:
1.《嘉德十年精品录—中国近现代书画·油画·雕塑》,第20-2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2.《书画拍卖集成—齐白石1995-2002》,第110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3.《近现代中国画名家—齐白石》,第13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4.《齐白石花卉水族》,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
5.《中国嘉德二十年精品录—中国近现代书画·一》第96-97页,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
来源:中国嘉德 1994 秋季拍卖会,第73号拍品。
 
 
白石知秋
 
        阳鸟日倦、鸣蝉敛音、草木渐黄、白露朝霜。突然有一天,早起出门要加衣服,吃饭不要挂霜儿的饮料,睡觉开始关紧窗户,那是北京的秋天来了。乱世的才子们用秋哀生不逢时,贬官的文士们用秋恨世道艰辛,家中的亲人们用秋泣披甲之士。好像说起秋, 总多少要带点消极的情绪。这是千百年来人们给秋定的调性,我不喜欢。你只看风起,不看山水明净?你只看叶落,不看遍山佳果?你只看霜露,不看层林尽染?
 
        在我看来,北京的秋天不冷不热,昼夜不长不短,大店小摊上各式样儿应季的新鲜水果,街边儿大锅里裹着蜜糖在砂石里翻炒的肥大栗子,用草绳五花大绑码的整整齐齐的鲜美肥蟹,水灵的葱白儿拌炒着滋滋冒油的鲜嫩羊肉,这个活色生香的季节,却单只哀来悲去,多不值! 
 
请横屏观看
 
        一辈子质朴的齐白石应该也不太同意给秋天配上消极的属性。 齐白石是文人画家,他却不爱文人悲秋的劲儿。他说秋“山翁把笔忙何苦,争得秋光上海棠”,他又说秋“且喜垂垂见瓜日,秋风又向小圆吹”,他再说秋“愁风哭雨香还溢,治露严霜色更佳”。 你看,齐白石世界里的秋总是明媚、鲜艳、浓郁的。
 
出版物书影
 
        半辈子在湖南,半辈子在北京,齐白石想起来秋,是秋日里的芙蓉国,是遍开湘潭的桂树花,是星塘里映着天光的红蓼,是菜畦里飞舞跳动的秋虫,是寄萍棠下垂红可爱的海棠,是沾着露水叶齐苞大的秋菊。雨儿胡同里住了四十多年的白石老人,回忆起这些美好的秋天,调开颜色,铺上纸,画下了一张热闹明亮的《九秋图》。
 
25年前王己千在《九秋图》前留影
 
        也是秋天,这张10平尺的《九秋图》在中国嘉德1994年秋季拍卖会上第一次露面。举槌之前,中国嘉德赴香港做了首次拍卖巡展,这张《九秋图》作为众多佳作中最瞩目的一件,引起港岛爱艺术的人极大关注,一睹九秋华姿者络绎不绝,王己千先生亦专程前往预展现场观看此幅。25年后的秋天,这一纸佳秋再入眼帘。 横纸上,桂花、秋海棠、雁来红、芙蓉、红蓼、双色菊、粉蜂、蜻蜓自右而左,渐次排开。都是白石老人拿手的花和虫,挥洒起来如臂使指,轻松自如。笔力依然老辣过瘾,红花墨叶还是那么可人。大写意用用,小写意使使,再点三两只小虫,端的是那么悦目,那么养眼。还有满纸的雅艳,红的、黄的、绿的唱起主角,对比强烈,色调跳跃;两团墨色担任配角,一招一式严肃扎实,恰恰好压住了画面。再加上自然天成的留白,画儿立刻有了呼吸,高调和谐,雅俗共赏。
 
《九秋图》局部图
 
        实际景物中,这些花草树木未必长在一起。但你看这画时,却不会责问画家雁来红怎么斜生的这么低,桂树是从哪里长出来。这么安排的原因,我想一是源自一种象征性的要求和画面形式美感的需要,更重要的或许是一个93岁的老人想要通过这些生根心里、出于纸上的秋物,再仔细咂摸下记忆里杏坞星塘、铁栅小院里好秋的滋味。
 
《九秋图》局部图
 
        跟自己的好友老舍一样,白石老人也爱秋,秋天或许“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我觉得,白石翁,知秋之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