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谊的意义

2019-09-25 11:04:49 来源:王友谊 点击: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在当今书法创作现状中,篆书相较于其他书体是落后的。
 
        从书法史来看,篆书所谓的高峰期只出现了四次,即商周、秦、唐、清中后期。商周时期的篆书是一种文字的启蒙,因此,那一时期的高峰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秦代篆书作为篆书两大脉络的分支,在其时也是大篆文字的式微,小篆逐渐兴盛且逐渐形成与“古草”“古隶”的转换期。篆书的高峰定在唐代是不太靠得住的说法。唐代哪个书体不是高峰呢?随着汉代各书体的完备到唐代前、中期,还一直未见篆书发迹的苗头,只有李阳冰的出现,才占据了唐代篆书的制高点。但是需要清醒认识的是,那时草书、楷书的盛况绝非篆书可比。随后,宋、元、明、清早期整整大几百年都是行草书的高峰,直到乾嘉时期的考古学发端,碑学运动兴盛,篆书沾了碑体的光,与隶书在此时期又一次焕发生机。
 
        篆书在书法史中出现的四次高峰,其实也并未能说明篆书呈现发展的态势。所谓的发展一定是在前一个时期的基础上有表现形式的提升。这其中必有审美意识的完备与提升,也必有代表人物的开创性作用。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是,东周晚期的秦国掠夺了其他诸侯国的文字表现,统一之后用自己国家的文字通行天下而已。这是小篆的发端与完备,对商周时期的“金文”进行了“规避”。汉代的篆书是隶书的附庸,很明显的是,汉代的篆书地位确实削弱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篆书更是为其他书体所间接取代,导致进入唐代之后篆书的命运更是像在“夹缝中生存”的状态。从这一大段历史现状来说,篆书从秦之后便进入了小篆的时期,直到唐李阳冰也是小篆范畴,只有从清代碑学运动开始,才又一次让殷商、两周时期的大篆体系重新焕发生机。对于书体的演绎来说,篆书相对其他书体确实是落后的,起码没有明显的进步。
 
        篆书是创造书法艺术的一个起点,是古法的奠基石,更是后世书法创作的源头。在书法的语境阐述中,尤其是从笔法概念的层面上来讲,几乎所有的概念都起源于篆书,因此,当我们审视篆书发展史的时候,会发现真正对于篆书的认知有清晰脉络的时期恰恰只距离我们几百年而已。甚至说,近五百年的篆书是远高于历史上上千年的任何一个时期。纵观当下的书法现状,我们欣慰地看到,篆书在当下的发展是史无前例的,诸如篆书风格的多样化、系统化、专业化与技法的纯粹化,参与篆书的研究与创作人群如此之多,在历史上可能也是很难得的。
 
        在如此庞杂的当代篆书实践者中,我们看到了篆书的多种面目与表现,诸如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春秋战国各诸侯文字、秦诏版、汉篆、唐宋小篆,这样的体量在清代诸多篆书名家中也是不常见的。这与当代资源的丰富不无关系,因此给予广大篆书实践者更多的参考。在当代篆书实践者中,不得不提的一位书法家就是王友谊先生,他可能并不能代表当代篆书创作的高峰,也不能以王友谊作为一个尺度来衡量篆书在当代书坛的价值,但是我们却可以以个案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篆书的某些价值体系。
 
一、融会贯通的能力
 
        当代篆书创作的优势在于资料的丰富性,正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新的资料出现,为书法实践者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这是古人没有的优势,然而当今的优势也可能会成为创作的短板。如资料的唯一性导致的创作现状是,对于某一资料进行深入挖掘,做纵向研究,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表现。而随着资料的逐渐增多,更多实践者就会做横向分析与融合,融合是书法创作的根基,但是浅尝辄止式的学习却成为当今创作的一个通病。
 
        在碑学与帖学的对比中我们会发现,碑学的新资料要更多于帖学,因此,从清代碑学运动之后,碑学一度以压倒性的优势占据着书坛,这无疑推动了书法的发展。篆书、隶书则是此次运动的最大受益者,诸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一大批书家涌现出来。这是资料的丰富性所给予某一种书体的力量。然而,相对于我们当今来说,他们所关注的资料还是有很强的局限性的,从他们的风格来看就很明显,他们只是就某一碑刻做纵向研究所体现出来的风格,这与我们当今创作环境有了极大的不同,我们既可以做纵向研究也可以做横向对比,这是这个时代所给予的新的挑战。
 
        王友谊先生的创作就是给予这两者的一个综合体现。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以时代来分析的话会发现,王友谊先生上世纪90年代的篆书风格集中在金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纵向研究。在篆书的范畴,大篆是其中一个分支,从具象表现来说,这一支是非常庞杂的体系,对于这样的纵向“深挖井”,是具有很高的难度的,而王友谊先生在这一点上明晰地提出了非常实用的方法,那就是他对临摹提出的三个阶段:务求形似、形神兼备、得意忘形。这是王友谊先生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由此也能看出他对金文不仅仅是形似的表现,更是在转化时“得意忘形”的高度表达。
 
        王友谊先生在多年的纵向研究之后,到了2003年至2008年,这五年是他书法风格的爆发期。他广泛汲取多种面貌风格的篆书,进行大胆运用,在对西周时期诸如《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的书写达到精熟程度的同时,逐渐加入了东周晚期的文字以及秦乃至秦以后小篆的某些元素,甚至将《西狭颂》《石门颂》《开通褒斜道》等汉代隶书及北魏时期的楷书等风格加入进来,形成了只属于他自己的艺术表现。他这时期的作品苍厚、烂漫、自然、雄浑、灵动,在点画表现上尤其独特,可苍可润、可凝可动、可实可虚,自然天成,独有风姿。你会看到这时期王友谊先生创作的作品是多变的,不仅仅是某一家某一派,而是似而不矩、守则不淤。很明显,他在不断进行横向的融合与探索,这样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只属于王友谊的篆书。
 
二、篆隶相参的尝试
 
        我们常习惯性地将篆书与隶书放在一个词汇中去表达,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篆隶”,那么关于“篆隶”我们又有多少深入的认知呢?篆书与隶书应该是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完全不同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篆的笔法体现的更多的是“圆转”,所以书写在纸面上的图形是曲,以及由曲组成的圆融的空间。大篆则加入了方的图形,这与隶书产生了形态上的联系。隶书的点画是由轻重关系所导致的粗细变化,隶书的笔法既有“圆转”,又有“方折”,还要加入“提按”来表现线的丰富性。所以,真正说达到“篆隶结合”的水平是比较难的,毕竟是两个体系,很难非常和谐地进行统一。
 
        王友谊先生的根基还是在大篆金文,这一体系的确立对于他融合隶法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他用篆书的技法参入隶书的点画形态,用篆书的圆转笔法去表现隶书的空间,等等,各种方法在他作品中体现得一览无余。然而,我们发现,无论他用什么方法进行融合,总能以一种基本面目来呈现整体风格。他打破了笔法的绝对独立性,比如苍厚的点画是他从金文中摸索来的,但是他却加入了隶书碑版的元素,让这种苍厚建立在某种特定的范畴内进行表现,这是王友谊先生高超的地方,值得我们更多地思考。
 
        王友谊先生直到现在还在不停地临摹汉代摩崖隶书,他也系统地保留着各时期的隶书临摹作品。最为壮观的是他临摹的一件《开通褒斜道》作品,用迁安纸书写,凝结了隶书的造型特征,但是体现出来的却是篆书的意趣,尤其是某些点画的表现与《虢季子白盘》有着暗合之处。王友谊先生真的是将篆书与隶书巧妙且高级地融合在了一起,从篆至隶、由隶通篆,互参互用,让人叹为观止。关于篆书与隶书的融合,在历史上似乎并未有先例,在当今书坛也很难有更多参考的元素,王友谊先生用这种方法为当代篆书及隶书的书写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代表的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印记。
 
三、精神力量的指引
 
        刘正成先生曾在《王友谊篆书论》一文中说:“王友谊先生是一位异常勤奋的书家,在我所及的圈子里,没有什么人能比他勤奋了。”刘正成在文中记述了他与王友谊相处的二十多年的时间,王友谊先生都是每天早上五六点作日课两三小时,熟读熟记甲骨文、金文,他的脑子就是甲骨文、金文的“书法字典”。
 
        对于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是认同的,王友谊先生的勤奋在书坛众所周知,他从事篆书的研究与创作不仅仅是对于字形的把握与探索,更是对文字壁垒进行打通。他用自己的“笨功夫”来为篆书研究做铺垫,以至于据我所知一些书法家如弄不懂某个字该怎么写时,大家都会说:“找王友谊,他一定知道。”王友谊先生在平谷有两个住所,每个住所都有一整面墙的书柜,其中总有一扇书柜门是虚掩的,那里放的书封面都是破破烂烂的,且有因长期翻看所留下的破损的内页,这就是王友谊先生常翻阅的书。这些书几乎都是非常罕见且种类丰富的篆书字典,甚至还有二十多年前他自己整理的甲骨文集联、金文集联等手抄本,这就是王友谊先生的日课,以及所谓“书法字典”名号由来的重要依据。
 
        因此,我们去审查王友谊先生书写的每一件作品,几乎是查不到错字的,对于文字准确性的把握是王友谊先生的“底线”,然后才是风格取向的追求。由此审视当今篆书,众多作者只侧重篆书的造型及变化,忽略了文字本体的掌握,这是很可悲的。我们倒不如学一学王友谊先生,他总说自己是“笨鸟”,所以要“先飞”,对于文字的系统学习,哪里有“聪明”的鸟呢?不下死功夫怎么可能一通百通呢?王友谊先生从50多岁开始熟读熟记大篆文字,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学呢?
 
        王友谊的勤奋更震撼当今书坛的是,他用一己之力通过文字的整理与系统研究,花费了十多年时间完成了《四书》的大篆写本,甚至还完成了《道德经》《金刚经》《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曾国藩挺经十八法》《孝经》《尚书》《周易》等大部头著作的大篆本,每一篇文学经典都由王友谊先生变成书法中的经典。王友谊先生今年在平谷首次举办了自己的书法展,在这次展览中,他将这些心血展示出来,每一位观者无不震惊。王友谊先生在完成这些经典的同时,还不断临摹经典碑刻,他说:“临摹是书法家的日课,无论创作多高级脱离临摹永远是走不长的。”因此,在王友谊先生的作品年代跨度中我们会发现,在每一个时期,他都会把自己对于书法的新的理解体现在书法创作的实践中。
 
        在最近两年时间,王友谊先生又致力于吴昌硕篆书体系的探索。我们知道,前些年王友谊先生的篆书作品是受吴昌硕影响的,但是他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一种全新的面目。王友谊先生看到《吴昌硕全集》后,力图将吴昌硕所有的篆书对联进行重新书写,且用朱砂演绎。他写出了完全“高级”的吴昌硕,甚至说是以丰富的意象表现让观者感受到创作者的气息。让人不禁感叹,谁说今人不胜古人?
 
四、结语
 
        如果说写篆书的书法家都是坐冷板凳的人,那么王友谊先生已经坐了快四十年了,这个板凳在前十年甚至前二十年还冷的话,到现在我们似乎感受到了温度。王友谊先生用自己的实践给予篆书无限的魅力,这种魅力感召着年轻一辈的篆书实践者投入到篆书的学习中。这是一种力量,力量来自于带头人,带头人的作用是为他人做铺路石,以自己的精神引领一种新的方向。王友谊先生具有这样的力量,他是一种精神!
 
        王友谊的意义,现在只是开始!(附图为王友谊书作)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节录《文心雕龙·原道》)
 
《笔头壶中》联
 
毛泽东《五律·张冠道中》
 
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颈联
 
潘主兰集甲骨文联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