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评委:恣意妄为的作品已无市场,平实质朴的作品将被认可!

2019-09-24 10:15:59 来源:书法报 点击:



韩戾军
 
        1968年11月25日生,现任吉林省美术馆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书法大展评审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文联委员;长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
 
跟风投机、缺乏创造力
是当代书法致命的弱点
 
文/韩戾军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评审终于落下帷幕,本次评审与以往相比又有许多创新,其中审查审读委员会的增设及同一作者不同书体作品可同时入展的创设尤富意义。
 

        审查审读委员会的设立,一方面对错字真正开始亮剑,错字问题已成当代书法创作中的顽疾,我曾和许多专家讨论,我颇赞同张桂光先生的观点,要以“壮士断腕”的态度对待错字,尤其是常识性硬伤。只关注艺术、审美,终有美人眇目之憾;一方面对自作诗文的考量,势必对艺文兼备有所推动。一人多体同时入选有力地调动了广大作者的创作热情,激发了当代书坛的创作活力。
 

第十二届国展评审现场
 
        第十一届国展以来提出的“植根传统、鼓励创新、多样包容、艺文兼备”的十六字方针,切中肯綮,针对性强,无疑是当下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创作与评审的纲领性原则。
 

        植根传统:本届书展创作和评审都落实得很好,那种聚墨成形,任笔为体,无法无天,恣意妄为的作品已无市场。而学有所宗,功精力勤,甚或是平实质朴的东西被关注和认可,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过于强调传统也带来相应的问题,那就是当下书坛严重的复古主义已露端倪,以泥古为正途、以肖似为最高,正在成为当代书法向前发展的新的滞碍。
 

第十二届国展评审现场
 
        鼓励创新:在目前的创作评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代书法致命的弱点就是书家创造精神的失落和创造力的孱弱,写得进去写不出来是问题所在,跟风、投机现象还十分严重。以行书而论,颜尊师颜,米贵从米,何绍基、赵之谦风行,特立独行,独辟蹊径者尚属稀少。评委评审也对创新缺乏肯定,少数“楚调自歌,不谬风雅”的逸品之作没能得到应有的鼓励。继承传统不是要返回过去,而应走向未来,创造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新风才是我们应该践履的。
 

        多样包容:本届书展创作、评审都有所体现,过去纯粹写颜写柳的楷书作品无缘入展,现在许多写得好的取法唐楷的作品得到肯定,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然而面对我们博大精深、丰富绚烂的伟大传统,当代书法创作的风格式样仍嫌单调,就那么几样,比如行书:王、颜、苏、米、何、赵,几种而已。我们的作者还应拓宽师法及风格的视野,我们的评委还应开张审美的心胸,容纳有个性追求和创造精神的探索,如此当代书法才能走向繁荣。
 

第十二届国展评委用投票器投票
 
        艺文兼备:如今刚刚起步,还在路上,但这个观念的重申极富现实意义。中国书法不是单纯的视觉艺术,它是诗意的蕴藉,只追求形式感和冲击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以文化人,以文铸魂,才能产生优秀的书家和作品。自作诗文不应视为字外功,理当成为书家必备的内在修养。自作诗文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与酝酿,既要有技巧又要有生活。以诗而论:平仄,对仗、用韵......都要训练,更需要深刻的生活体悟。当下书家的自作诗文,多半还很稚嫩,做到艺文兼备,还须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第十二届国展评审现场
 
        当今的全国展虽不能武断地定义为“新人展”,但参与者多半是争取入会资格的初学者抑或积累艺术资历的年轻作者,因此它不能反映当下中国书法创作的全貌。建议书协在分书体评审的基础上,分年龄层次评审,不同年龄、不同艺术阶段采用不同的标准:青年人主要考量其功力的深浅,中年作者检验其创变能力,老书家审视其风格深化和成熟与否,如此可打破单一标准所导致的书风单调与趋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营造一个缤纷灿烂、繁花似锦的全国展。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