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弓 | 《海岳名言》文本略考
2019-08-23 10:21:11 来源:网络 点击:
米芾(1051—1107)《海岳名言》爲後人抄録并命名,凡二十六條。《四庫全書提要》稱其“皆其平日論書之語”,此篇“原載入左圭《百川學海》”叢書。左圭生卒年不詳,叢書爲南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輯刊。其實,文本最早載于張邦基《墨莊漫録》。張邦基生卒年不詳,生于北宋末年,今人孔凡禮考證,《墨莊漫録》最晚于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成書,此時張已五十多歲。《墨莊漫録》成書早于《百川學海》一百餘年。

《墨莊漫録》卷六開頭,有一篇完整的著録文章,記録米芾《論書》與《雜書十篇》的全文,就是《海岳名言》的二十六條,文字稍有異。前後都有張邦基的説明,可謂前有序後有跋:
本朝能書,世推蔡君謨,然得古人玄妙者,當遜米元章,米亦自負如此。嘗有《論書》一篇,及《雜書》十篇,皆中翰墨之病。用雞林紙書贈張太亨嘉甫,蓋米老得意書也。今附于此。
(《論書》《雜書十篇》文字,略)
予嘗謂米公人物英邁,鑒裁精高,翰墨場中,當推獨步。平生所書,遍于天下,石刻中如《青州南陽石橋記》《酇縣京觀記》《無爲軍天王記》《漣水軍》數碑,皆遠追锺、王,寧獨今人所難,唐人亦鮮及也。蔡天啓爲公墓志云:“舉止頡頏,不能與世俯仰,故仕數困躓。冠服用唐人規制,所至人聚觀之。性好潔,置水其旁,數頮而不帨,未嘗與人同器。視其眉宇軒然,進趨襜如,音吐鴻暢,雖不識者亦謂其米元章也。”云云。此迨實録云。
前“序”説此二文“用雞林紙”書贈張太亨,“米老得意書”,是講米芾此書的材質、書藝和受書者,後“跋”説自己仰慕米芾的人品、書藝及“鑒裁精高”,是講“實録”此二文的緣由。從“序”“跋”語氣看,應該是張邦基親見其書迹,故録入《墨莊漫録》。
《墨莊漫録》的特性就是“實録”,孔凡禮説,“隨時把所見、所聞、所思、所考記下來”。張邦基記録的書迹、收藏、書事諸多,書法鑒識不凡。如卷六“《瘞鶴銘》及其銘側王瓚詩”條,詳細記録自己實地踏勘、模拓、比較研究的經歷,結語説王瓚“今此刻亦漸漫漶,尚可讀也。有好事者,當試求之,以驗予言之或是也”。張氏“實録”的目的,是爲了見證、記録以傳世,供後世研究時參考。
受書者張太亨(一作“張大亨”),字嘉父(一作“嘉甫”),生卒年不詳,吴興人(今浙江湖州),元豐八年(1085)登第,治《春秋》學,師從蘇軾,有《春秋通訓》《春秋五體例宗》傳世。張耒、米芾與之相友善。蘇、張多有詩文辭賦贈之。張太亨曾流寓盱眙,盱眙南山石壁有張、米二人題字,署“張太亨、米芾。丙戌歲”,即北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雜書十篇》最後一條記宋徽宗召對書學博士之事,米芾任書學博士,有“崇寧三年説”“崇寧四年説”“崇寧五年説”等。《論書》與《雜書十篇》當是米芾爲書學博士前後書贈張太亨的。
這種前有序後有跋的“實録”,在《墨莊漫録》全書中是罕見的。從張太亨與蘇門的關係看,應該可以理解米芾爲何把如此重要的書論寄予張太亨,也可以理解張邦基爲何如此慎重“實録”。張邦基是瞭解張太亨與蘇門、米芾交誼的,當然也深知這些論書語的重要價值。
史料稀缺,這裏不宜作更具體的推測,僅説明在書學文獻的意義上,米芾此《論書》《雜書十篇》更優,應該獨立成文,可名爲《與張太亨論書》。孔凡禮在《墨莊漫録》“點校説明”中特别指出“所録米芾《論書》及《雜書》十篇(亦爲論書),見解精闢,具有經典意義”;水賚佑《米芾書法史料集》收録《墨莊漫録》卷六張邦基“實録”全文,包括《論書》與《雜書十篇》全本,不收《海岳名言》,這有一定的合理性。
《 海岳名言》是後人抄録《墨莊漫録》而成,不是編集,把《論書》與《雜書十篇》合二爲一,僅删掉“《論書》云”“其《雜書》十篇云”數字,前者是第一條至第十三條,後者是第十四條至二十六條,另取名《海岳名言》。《墨莊漫録》流傳不廣,影響有限,《海岳名言》收入《百川學海》叢書而廣爲傳播,常爲後人援引,遂成爲北宋書學中的名篇。
關于《四庫全書提要》館臣的解題,應該澄清兩點:其一,《海岳名言》最早版本確是《百川學海》,但是抄録《墨莊漫録》而成,不是最早文本;其二,《墨莊漫録》“實録本”比較可信,可名爲《與張太亨論書》,内容比較齊整統一,邏輯關係比較周密。館臣所謂“皆平日論書之語”,言下之意是説零散、缺乏完整性。這一點,與本文的論題有直接關係。
近世《海岳名言》收入《美術叢書》《歷代書法論文選》,被視爲北宋書學之名著,書家之圭臬,已有多家評注本,諸多研究成果,但皆不及文本的完整性。所以,本文仍沿用《海岳名言》爲題,從書法評論的完整樣本出發,探究其内在的書法審美標準構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