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书风 | 黄宾虹书法论之全面的艺术传承和学科参照(下)
2019-08-23 13:44:31 来源:安徽省书法家协会 点击:
黄宾虹书法艺术全面的历史传承,构成了其书法深厚的传统功底,而其审慎的学科参照和科学的借鉴方法,又为其书法作品赋予了极大的包容性和极强的表现力。

黄宾虹 书法
黄宾虹作为一个艺术哲人,他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他是画家,更是学者,他倾心于古典文化的研究,在文物鉴赏、金石文字、书法、绘画、古籍整理、编辑出版、玄学、美学、美术史论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书法创作只是他艺术实践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舒曼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中得到不少启示。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曲中获益不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塑像,而对于演员来说,雕像家的作品也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诗歌却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却善于把图画用声音表现出来。”传统书法艺术的横向联系,不仅表现在其自身不同风格之间的传递,不同门类的艺术相互之间的融合,碰撞和渗透,也是至关重要的。黄宾虹借鉴绘画、古文字和诗文对书法的作用和推进是显见的。
黄宾虹十分重视绘画对书法的借鉴作用,他认为书画本自一源。在其《讲学集录》中就有明确的观点表述:“可知夫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则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必先善书也。”黄宾虹在其书法中首先大胆地借鉴了绘画线条和用墨的丰富性,对书画艺术来说,线条是艺术家借以表现、概括字意以及自然形象、融入情思从而创作艺术美的最基本手段,线条是造型的主角,同时它还是表情达意的媒介,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拉斐尔说:线条就是一切。中国书画的线条不仅使画法与书法愈加接近,也使笔法与墨法愈加融合。通过笔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共同创造某种意境或情趣。

黄宾虹书画
黄宾虹书法无曲不直,无往不收、笔笔曲,笔笔有转换。他对绘画线条的凝练、质朴与表意功能是很有心会的。他曾自云:“吾尝以山水作字……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吾以此为写字之努,笔欲下而气转向上,故能无垂不缩。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莫不准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为写字之勒,运笔欲圆,而出笔欲平,故逆入平出。……吾以此知字之布白,当有顾盼,当有趋向,当寓齐与不齐,寓不齐于齐。”黄宾虹从一个艺术美的通则上将画法与书法统一到了一起。黄宾虹对笔法的理解也有其独到之处,古今精研笔法者众矣,赵松雪说“用笔千古不易”,但黄氏的总结是纯源于实践的,他认为笔法之要在“平、留、圆、重、变。”他从自然的规律上把对古法的借鉴从笔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他常说:古人之精神,万世不变。另一点值得一提的是,黄宾虹把画法中的破墨和涨墨法也很巧妙地运用到书法中。清初王铎曾以涨墨法入书,遂成一代大家。而黄宾虹却更进一层,以淡墨、破墨、涨墨、枯墨完整地统一到同一幅作品之中。淡妆浓抹,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墨分五彩,有些作品,粗看画面“脏”乱,而茂密中又透灵动之气,于脏乱中显明净,其与董源、巨然、龚贤诸家画法又无不暗合。
黄宾虹常将古文字渗入篆书与行草书创作之中。前文所述其对三代文字和晋人萧散自然书风的偏好已有较多的说明,而其书法内蕴的另一方面又源于其对金石考据学的钟爱,在其书法作品中,亦时常可以见到有关考据方面的函札和题跋。而这种务实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古文字功底,不但丰富了其作品的天真、自然之美,而且也丰富了作品的字法和内涵,使作品更为古意盎然。

黄宾虹书法
另外黄宾虹书法对古诗词格律中的韵律美和深沉的意境美亦较多地反映在其作品之中,兼以浓墨淡染,其行草书节奏感极强,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表现力。
黄宾虹在从事书画创作之外,更加注重字外功的积累。其交游之广,经验之富,阅历之深,以及多方面的学问修养,对其艺术之大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黄宾虹书法合理的学科参照不仅大大丰富了其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且也为其艺术作品的文化选择提供了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