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松章 | 时代带给篆刻的新机会

2019-08-22 16:58:47 来源:网络 点击:

        2011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西泠印社篆刻创作研究室为学术支持单位,中国篆刻网主办了一次“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对当代工稳印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展示,经由李刚田、陈身道、陆康、陈大中、冯宝麟、谷松章、鞠稚儒、李平组成的提名委员会提名,共汇集了三十八位活跃在当今印坛的中青年篆刻家的精品。展览精彩,加之网络的推波助澜,曾引起印坛的巨大关注。我既是提名委员会成员,也是参展作者,在看过展览之后,专门写了一篇《细分,再细分——“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观感》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我的主要观点是: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工稳印风和写意印风既交相辉映又分庭抗礼的时代。工稳印的创作在二十世纪前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中间经历了“文革”的摧残,老一代印人凋零殆尽,新一代的印人在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不但在创作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也大大拓宽了工稳印的取法、表现空间。而且,这一派的稳定始终作为写意一派的参照,既彰显了彼此的价值,又不致使篆刻的转变过于迅速以致失控。如果说当代工稳印风的发展有什么隐忧,我认为还是总体风格趋同。当然,在当代工稳印风的框架下说风格,似乎很难丰富。但是这一点分外重要。印风工稳者如何开创表面工稳下的个性,确实是作者需要考虑的。特别是在今天篆刻艺术更加独立的大背景中,在写意印风盛极一时的时候,工稳印的作者不但需要自信,需要不懈努力,更要有清醒的认识。当代篆刻为我们提供了比以往更大的舞台,我们理应比前人有新的突破。细分,再细分,让我们都在我们喜爱的篆刻艺术中展现自己的独特风采!
 
         我之所以费了这么多篇幅来引用那篇文章的观点,是因为这一篇文章,可以说是那篇文章的续篇,即要谈谈怎么找到自己的细分点,在当代印坛有一席之地,甚至在篆刻史上留下一笔。
 

 
从善如登(附款)
 
谷松章刻
 
        近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语常常见诸报端,其实,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百年”哪里能够描述当今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这样的速度是亘古未有的。那么,在这样的快速发展中,时代给篆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篆刻作者的机会又在哪里?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时代的精神是什么?民主,自由,开放,探索,包容,进步……
 
        时代给了篆刻什么,更独立的意识,更大的空间,更新的技法,更多的资料,更快的交流……归根结底,是给了篆刻更多以新的当代表现理念关照传统而产生的空白或者盲点!
 
        那么,在风格划分已经很细的印坛,怎样寻找这样的盲点,怎样找到新的机会,我认为有这样几种方式:
 
01
 
        以当代的篆刻理念关照传统,以今天的审美眼光去审视传统。比如,对封泥的取法,吴昌硕、王石经、赵古泥、邓散木、康殷等都做过探索,但是,以今天的眼光看,其中的机会还很多,比如非常态的印边对印面的大幅度的调节能力在写意作品中的应用,封泥与古玺、印匋、砖文的结合,等等,机会还很多。
 
02
 
        对新资料的敏感与“抢注”。今天的信息传播的速度与便捷度已经到了无可比拟的程度,我们看到新资料的速度非常快,我们看到优秀传统的广度比乾隆皇帝还要宽。那么,在对传统有着宽广视野的前提下,对新资料的敏锐观察和大胆探索,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机会。比如《中山王三器》出土后,徐无闻先生率先引入书法篆刻创作,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看到这类作品,大家都说是“学徐无闻”,这就是占得先机的优势。又比如楚简的发现才几十年,现在写楚简者多,刻楚简篆刻的作者却寥寥无几,其中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当然,要洞察这其中的机会比较难,跨越文字关和印化关就更难。
 
03
 
        从艺术的角度逆向篆刻史。中国的篆刻艺术,从商代发轫,到战国玺印,形制已经完备。虽然以今天的艺术眼光看,古玺发之天籁、变幻无尽的作风颇合今人审美,并被认为是写意印风的初始和取法源泉,但是如果仔细考察,其实当时的印章制作是有着向规范、美观努力的清晰痕迹的。这不仅是因为印章有着重要的凭信作用,而且也与当时工艺美术精益求精的大风气相契合。秦统一六国,规范文字、货币、度量衡……玺印作为权力的象征更不例外。秦印用规范优美的秦小篆,加田字界格,端庄优美。虽有刻凿变化导致的恣肆率意,但是其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大趋势十分清晰。有了这样的背景,汉印的成熟就水到渠成了。汉印在篆刻技法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独立的汉印文字体系,确立了诸多篆刻最基本的形式规律。其工稳端正的总体风格,也为篆刻确立了最基本的楷式。那么,我们如果逆向思维一下,就会看到很多被篆刻史演进掉、规范掉的盲区。比如秦简,比如《战国纵横家书》,这样的作品产生的时候,正是从政府到印工(制作印章的工匠)齐心协力将印章推向工整规范的时候,这样的书写系的作品类型是没有机会在印章中表现的(不排除偶有近似之作,特别是秦私印)。那么,我们以今天宽泛包容的篆刻欣赏眼光和大胆丰富的技法手段去尝试拿它们入印,印化程度上适可而止,在章法、刀法上多元组合,是不是有机会开创新风呢?
 
04
 
        印外求印。虽然是老生常谈的篆刻模式,但是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篆刻创新的重要模式。当前的优势,一个是广度,新资料多;一个是深度,手法更多样。所以,无论是前人开掘过的,还是前人没有见过的,都有着大把的机会。这个模式大家都很熟悉,此不赘言。
 
05
 
        对流派印的活学活用。流派印博大精深,但是当前印坛对流派印的继承和发展很不理想,首先是集中在易于上手的品种,比如元朱文、黄牧甫、浙派上;其次是模仿者多、创新者少,以致于学习流派印几乎成了守旧的代名词。就目前比较热门的流派印品种来说,也鲜有刻出个人面目的。比如浙派的切刀,非常有特点,但是现在几乎只在浙派传人中使用。切刀和传统中的品种(包括印内的和印外的)结合一下,说不定会有全新的感觉。
 
06
 
        写出独具风格的篆书,走“印从书出”的路子。篆刻作者,不重视篆书,没有出路。一位优秀的篆刻作者,一定要写出自己风格的篆书。否则,既影响篆刻的深度和独特性,也很可惜。书法作者的篆书容易越写越程式化;而篆刻作者的篆书,可以越写越新、同时越写越古!当代的篆书创作和篆刻创作有着近似的特点,选点准确机敏,写成一家风格并不难,因为大多数人都跟风去了。在这一点上,篆刻作者其实更有优势。如果能将篆书和篆刻同时解决个人风格,那再理想不过了。
 
        总之,要在繁荣的当代印坛发出自己的声音,首要的不是天天埋头刻印,而是要有战略性的前瞻和思考,深刻洞察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规律,敏锐地感觉到今天的篆刻和秦汉印、流派印、民国篆刻,乃至四十年前、二十年前篆刻的区别。明白了这个区别,也就会看到前人没有机会看到或者视而不见的机会,找到一个既往创作中的盲点。如果你的技法根底比较扎实,那么创作出鲜明的个人风格是大概率事件!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