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博导打架 陈胜凯怼上朱以撒

2019-08-22 14:47:09 来源:网络 点击:

 
        《书法报》2019年7月3日26期发表一篇《从源流·时代到十二届国展主题辩论会札记》,里面谈到了厦门大学陈胜凯j教授在论坛提出的:“书法背后的文化力量用何种可量化的形式语言可知?”,后来福建朱以撒教授在《书法报》2019年8月21日第8版,发表:《真问题  伪问题》对于提到的陈胜凯教授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
 
   
 
书法作品后面的文化力量通过何种可量化的书法形式呈现?
                                                   文/陈胜凯
        在2019年六月绍兴“源流.时代”书法论坛上,有幸作为专家登台演讲,并现场提出一个问题:书法作品后面的文化力量通过何种可量化的形式语言呈现?可惜无人作答。后有汲古斋李启明先生撰文提出见解和思考,但未引起话题深入,直至8月29日《书法报》上福建师范大学朱以撒教授撰文《真问题和伪问题》,直指我的问题为伪问题。但是,他的论断完全曲解了我的问题,并做了一番“精致”的解说,粗略浏览后觉味同嚼蜡如鲠在喉,因为问题本身涉及当下书坛发展现状的核心问题之一即“艺文兼备”的正确导向,决定梳理大概,一吐为快,权当做个回应吧。
 
        问题提出的背景:
        1.书法文化在当代书法建设中有泛文化论趋势,泛文化现象越泛越离奇,越说越邪乎,以至于很多自认为很有文化的书法家掩盖了点画结字章法等最为扣人心弦书法本体元素美感,而随意剥离出和书法水乳交融的“文化”概念,依据自己的文学专长甚而带有羞辱和教训的口气苛责当今书坛存在的部分文化修为不足的书法群体,而他们自己却坚持着数十年如一日地机械重复抄书式书写,技法陈旧甚至面目可憎泛善可陈,却天真荒唐地认为他们靠这样的文化可以把书法“养”的很有文化,以此去掩盖他们技术语言的苍白无力,简直可笑至极!
 
        2.不论如何努力去建设当下书坛文化不足的现象,在做学问这件事情上永远也无法走回到古代文人学者的整体水准,整体学问一代不如一代这是已经呈现的事实,但学问的内涵外延却也在越来越扩大,什么是学问?难道只是四书五经吗?时代的进步洪流不可阻挡的,当下迅猛发展的各种信息资讯获得,让我们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所有的信息资源等经过每位书法个体各自的筛选造化而生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书法样式绝不是不可能,每一个时代的书法文化一定能够展现出一种新的内涵和外延。
 
        问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1.当代书法队伍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和书法本身实用性极度减弱的大背景下,书法创作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是大趋势,书法作品后面呈现出的文化力量也应该应是多元的,不是以一种简单的固知的一句“没文化”来判定。有当代知名“学者型书家”以当代书坛的获奖好手的作品其价值不如一件南社任何一位社员的作品来讽刺当下书坛书法创作现状,真是无知和幼稚!殊不知你的作品也许根本也卖不过一个三流明星的作品!当代作为专业书法家具备其独特的价值意义是其作为艺术表达的视觉诉求的独特性和排他性,和文化学者类型书家不是一个相比概念,怎么能够如此简单粗暴地以古为爷去衡量书法作品的价值,来否定当代书法四十年创作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几乎所有人在提出书法作品背后的文化力量时,所举的例子无一不是耳熟能详的大学者大学问家大文人,这首先就会让欣赏者有先入为主的文化暗示的力量,所有溢美之词倾泻而出;如果拿出一幅不为世人所知,而其实有深厚学养的古代某一文人作品时,美言则会大打折扣,但我们也会为他作品中透出的一种诸如书卷气、飘逸、静气、沉雄等等中国式古典美学相对应的美词打动,然而却无人去深究作品背后到底是否有何种可量化的形式语言来呈现这种文化式美感产生?
        3.中国书协近年提出的“根治传统,艺文兼备,鼓励创新,多样包容”十六字方针正在深入展开,并通过一系列有利措施在“艺文兼备”这一重要环节做了各种有益尝试,并取得连续不断的成效,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将此项方针发挥到了近期的一个高度,将对整个书坛发生长期持续的良性发酵,必定产生深远影响。
广大书家正朝着学养才情功力并进之路前行!
 
        问题的展开:此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却有非常切实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的朱以撒教授说这是个伪问题,论断非常武断和低级。
        所有的问题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有幼稚和深刻的问题,有意义大小的问题,等等等等问题,唯独不存在真伪问题,依我看来他的论断倒是一个伪命题。
        再回头来谈我见一件不知名的,有深厚学养的南社社员作品,我们在他的作品后面却看出了可以量化的书法形式呈现。
 
        有人看出了他的笔性,所有转折均成90°方折,如此众多的直角方折的累积让作品的整体气息终呈现出沉稳而稚雅特质,其二,其用笔速度偏慢通篇显出点画厚实从容的美感,而书写过程点画之间大都不连贯,笔笔断开,而致最终凸显干净整饰的气象,而唯独掠笔出锋速度飞快如利剑出鞘,让人感觉有一股郁勃爽朗之气……所有的点画和结构以及书写节奏组成最终指向终致呈示了一个整体的艺术氛围的营造,更重要的是,其众多的可量化的点画结构等优质“零件”才是这件作品最终指向高意境的关键,否则它就仅是一个手迹学意义上的性格分析了。再反观其文化属性,诸如宁静、沉着、优游等等文化符号正是通过恰如其分的技术书写而表达的淋漓尽致。而这还只是一位不为人所知的文人作品(后来才知道是南舍某一社员作品),如果是大家,那么这种趋向正极能量的可量化单位将是更加趋向密集和完美,而呈向出更为高超的整体画面形式语言汇集,并和其后面的文化暗示相得益彰一一反衬。这么丰富的形式量化语言怎么就被熟视无睹了呢?
 
        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设定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书法作品必须同时具备两种状态,一是书法本体的深厚力量,第二是文化深层次修养的力量,不能同时具备这两点的书法家及作品不具备对这问题的深刻阐述条件。也就是说,即使相当水平的学问家,如果没有对书法有研习的深度和宽度,哪怕有再高深的学问和修养,也是无法精确表达出对书写画面后面的审美文化传达,再有文化也是徒劳,他的价值一定大部分是作为著名学者本身的人格魅力价值,对其书法家身份而言能加分的只能是书法修养。更何况一般的学者和学问家若没有对书法有相当火候的工夫,想达到通过书写表达涵养修养等文化呈现,基本上是一厢情愿,这就是目前市场上马一浮谢无量等大学问家价格极其高昂的原因: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但非常遗憾的是当代文人学者型书家有双重涵养的寥寥无几。
 
        书法作品背后传达出来的文化力量能够通过某种可以量化的书法形式语言来呈现,是指诸如点画、结构,章法等书法本体语言以及速度、力量、角度、阴阳对偶元素等等书写技法的熟练掌握运用程度,这也是指向书法最核心的魅力之处,一部中国书法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点画、结构、章法和形式美的书法史,凡是矗立在古代在书法史上巅峰的书法家无一不是有着文学、艺术、道德等高深修养的文人士大夫,不存在有无文化的问题,他们的作品呈现一超直入的更是可以量化的精湛的书法形式语言,尤其如二王颜欧褚柳宋四家等书法史上的经典名家,让我们为之朝思暮想神魂颠倒的正是“于斯为盛”,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当代的书法家不论谁也无法企及,就像上个世纪的卡鲁索等大师的声乐机能时代我们永远无法达到一样道理,但不能因此就说是今不如昔,每个时代都有其固有的伟大创造和新的书法高峰,当下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改革开放40年的书法创作成就,却涌现出了在书法本体创作形式语言上出类拔萃的大批优秀中青年书法家,尤其技术的突破性爆发的成就有目共睹,当然这背后也反映出了一些只有艺而欠文的现象,但一切都在逐渐好转,广大书家已经能够自觉意识到文化缺失带来的书法作品后面空洞虚弱的减分现象,自觉充电学习,各种国家级到基层的国学修养培训层出不穷,从全国第12届书法篆刻展开始中国书协将启动将有更大举措来引领导向艺文兼备的伟大构想,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大大改观。
 
        深厚文化修养对书法创作带来最大的影响巨大,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对思维观念的重塑和判断,是是否能达到趋向“眼高”的关键。这里面也很复杂,不是简单的靠多读书就能达到下笔如神,是要通过知行合一的验证从而达到感悟,一次次获得独特思想和见解的重生和超越。中国书法所有的技术语言(或者说形式语言)后面都是一个个文化符号的典范,那是东方特有的文化意韵,一个永字八法涵盖了书法天人道的全部诠释,而如苏东坡颜鲁公等文化巨匠们将这种特有的文化符号高度完美地熔铸在他们的笔尖,一个“侧”写出了中华民族温润、奇险的神韵,一笔“勒”化尽了东方的磅礴大气,我才之多少将与功力襟怀而并驾耶!但遗憾的是,不知多少人读书把人读傻了读偏了,惟书是论,惟古是崇,缺了独立的判断思考的翅膀,甚至养就乖戾尖酸刻薄不平的酸腐气,心胸狭隘唯我独尊,和“悟对”南辕北辙,人书相差远矣!况且书外功也不只是读书,其他门类的艺术修养也至为重要,此外,还有胸襟、见识、悟性的高下更是决定你能走的多远,其中三昧深值玩味。
 
        再反观泛文化论的很多学者型书家,试看他们的笔下能够呈现出与古代这些大家作品的本体经典语言的差距何止千万,有人说连一个三流的翰林书家的作品都不如,而他们却偏偏拿文化说事,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书法作品后面形式语言的量化就一目了然了:从古代有一流文化程度的大家到现在的大批泛文化学者书家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精深的书法形式语言在逐渐退化和流失,我们仅仅拿米南宫推崇的书法形式语言中最重要的几个衡量标准: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等五大元素并与之一一对应的书法语言符号如点画的温润,结字的欹侧多姿等等来作为书法形式语言的量化标准,就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这种逐渐削弱的趋势,尤于当下为最盛,试问如今挟文化自重自诩的一些所谓文人学者型书家,未来你是否期待要以你们这些近乎可怜的几篇几本似有若无的文章著作来提升你的书法价值含量?现实很骨感,基本不大可能,还真别不信,他们的技术真的没过关,把字写好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靠写文章能写出来好字的。我坚定地相信,经过国展拼杀出来的这批中青年俊彦的书写水平比绝大多数“文化书家”要高得多,更何况还有一大批当年通过国展出道名闻书坛的实力型书家,经过多年沉静精行,功力才情艺道并修,不仅仅在文还在其它相关领域都取得不菲成就,真正涵养了书法,下笔即光芒四射,不知要比那些耍嘴皮子的空头理论家要甩出几条大街了!因此片面鼓吹书法文化修养的一些“文化型书家”因为技术形式语言的苍白无力而诟病书坛那些风头锐劲,以实力参加各种展览而脱颖而出的中青年书家也就不难理解了。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合理性,当然也有兼而得之的可能,而大多求真者则是近乎苛刻的一意孤行,虽然大多学者不擅书法,但在我认识的学者里也有着精深书法修养的真学人书法高手,他们艺文精进谦谦君子,对晚辈宽容相携如沐春风,正能量满满,书坛需要携手他们共襄盛业。
 
        书法作品后面的文化可量化的形式呈现是一个有着巨大意义空间的话题,今抛砖引玉,留待诸君深解。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