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浅谈顾亚龙先生的书法艺术
2019-08-08 11:21:00 来源:网络 点击:
遇见,是车前灯照耀着的原野歧路上,一群萤火虫将原来只有蝉鸣的夏夜点燃后生出的况味。躲开人挤人、资讯快转的焦虑,对顾亚龙先生书法的凝视,同是一种遇见,又别是一种遇见。
他的书法,参与了这个时代的大合唱,又不乏个人的小夜曲;其笔墨既饱蘸着传统文化之精神汁液,又呈现出开放自由的现代人文气质。品读顾亚龙先生的书法,如同品读他多姿多彩的人生。这不仅是因为书法成就了他的声名,更因为斗转星移,人事更迭,生活变迁,唯有书法始终是他人生不变的定点。
顾亚龙先生研习书法的时间轴,大体可以梳理为:幼承庭训,随父亲临习颜真卿法书,至二十岁将颜鲁公名作遍临殆尽。后学篆隶与行草。曾有双钩填墨《曹全碑》几疑为原拓、临习草书《书谱》逼真原作的骄人成就。不惑之年风格生变,追摹黄庭坚。后尝试将“二王”与黄庭坚打成一片。而将这一切贯穿起来的是他作为“东南西北人”的岁月淘洗。
他的书法,参与了这个时代的大合唱,又不乏个人的小夜曲;其笔墨既饱蘸着传统文化之精神汁液,又呈现出开放自由的现代人文气质。品读顾亚龙先生的书法,如同品读他多姿多彩的人生。这不仅是因为书法成就了他的声名,更因为斗转星移,人事更迭,生活变迁,唯有书法始终是他人生不变的定点。
顾亚龙先生研习书法的时间轴,大体可以梳理为:幼承庭训,随父亲临习颜真卿法书,至二十岁将颜鲁公名作遍临殆尽。后学篆隶与行草。曾有双钩填墨《曹全碑》几疑为原拓、临习草书《书谱》逼真原作的骄人成就。不惑之年风格生变,追摹黄庭坚。后尝试将“二王”与黄庭坚打成一片。而将这一切贯穿起来的是他作为“东南西北人”的岁月淘洗。
顾亚龙先生出生在湖南,生长于广东,求学于宁夏,工作在山东,“奇幻瑰丽的楚文化,赋予他敏锐细腻的艺术天赋;大漠孤烟的浩瀚西北,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胸襟;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滋润他敦厚温雅的性情品格。这些元素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化合,在他的人生和书作中时时闪耀出光辉”。
这样的学书经历和人生历程注定了顾亚龙先生的与众不同。但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书法家,更重要的还在于必须形成自己的艺术理念以及艺术语言。
中国书法的魅力就在于在葆有传统性中不断容纳和吸收现代性,从而完成自身的进化。吕文明在《君子藏器,思理之致》一文中概括提炼出了顾亚龙先生的艺术理念:
作为“无声音乐,有形舞蹈”的书法,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一样,其本质都是表达人的情绪、情感、精神、思想等。那些或刚劲、流畅、蕴蓄、精微,或迅捷、优雅、粗犷、洒脱的线条以及形式上表现出来各式不同的美,无不是“人”的呈现。
显然,顾亚龙先生对于书法的理解,已经超出对笔法、字法等外在特征的感性认知,提升到了言志载道的高度。用顾亚龙先生自己的话说,“书法艺术必须和人结合起来,才韵味无穷。在欣赏书法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字的表面形态,更要通过艺术语言形式去体验作者在书写作品时的状态、感觉、气质,才能把作品和人真正结合起来,这样的书法才能更立体、更完整”。
书法作为顾亚龙先生的床前明月光,其笔墨的精神能见度之所以越来越高,便端赖于此。仅以顾亚龙先生对《兰亭序》的解析为例。为何王羲之能以独创的精神和先锋的姿态唱出我们心中所渴望的共有,且千年不失其光彩?抛开经典笔墨具有的完美概括力和张力,即基本技法上的点画完美无憾之外,更多的是将其放之不同的人生象限里,从文化、思想、人生诸方面做出深层次的品读才更有意义:
《兰亭序》的笔姿遒美,字态安雅,完全体现了在当时那种愉悦的情景下写出的这样一篇绝世佳作。它从容不迫的气息,符合道家文化所追求的那种恬淡、闲适、飘逸的理想境界。“思虑通神,志气平和,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完全可以作为《兰亭序》的艺术评判。
这样的品读,扶起的不只是匍匐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审美心性,更有直抵艺术的本质,引导我们进入书家的精神世界。
正是基于这样的艺术理念,数十年深潜浩瀚经典碑帖典籍﹐涵泳游涉不辍,顾亚龙先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艺术语言。它不只是古代经典在现代的重光,更有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奔放开来。
顾亚龙先生独树一帜的书法线条,完全可以用一个“雅”字涵盖。“书法就其本质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高度浓缩、高度雅化的艺术门类。我认为书法比较高的境界是‘雅’,风格无高下,雅俗一字定品格。雅是最能直接感受到而最难明白说清楚的精神气质,借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句子来说,‘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刻意相求,反而与雅越远。我希望自己能在中国文化的殿堂里三沐三熏,庶几能远乎俗而近乎雅。”
顾亚龙的“雅”,带着崭新的笔意,形成了水清岸阔的真我表达与追求,读来就有一种年华似水的味道,还有一种人世间的味道。比如他极少示人的楷书。靳永先生论及顾亚龙先生的楷书营造的虚和之美时,颇有点“中年再识愁滋味”的感慨,“鲁公楷书,颇近乎况周颐论词所标举的重、拙、大之境。亚龙先生研习有年,渐觉鲁公书风与自己才性未必尽合,于是转而攻习褚遂良。褚字如精金良玉,无美不臻。亚龙先生于褚字用笔摇荡、毫发死生之妙别有神解,此时所作,婉丽多姿。所谓‘繁华落尽见真淳’,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顾亚龙先生的审美蕲向也发生了变化。正如他的行草书由清雅转向莽苍,他的楷书开始作‘减法’,追求删繁就简后的纯粹雅正”。
而顾亚龙先生的小行草,并指如刀、提笔成枪之际,气势豪荡而精致婉约,骈散结合,神韵疏朗,仿若青春男女的美好爱欲,涌动着激情,给人的心灵以微醺和荡漾,尤见笔墨交汇的功夫。这与他多年心折二王,并尝试将二王一脉和黄山谷打成一片,形成“王面”而“黄意”的艺术世味与风骨大有关联。
在当今书坛,顾亚龙先生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面貌确立了其作为重要书家的地位,他用书法呈现着自己的精神气质,表达着自己的理想追求,他的书法艺术酒杯里,倒进了自己的人生。同时他又不遗余力地积极推动着书法事业,并在这个过程中体味工作的艰辛、快乐和岁月的充实。
早在二十多年前,顾亚龙先生就凭着对书法的理解和悟性,深得蒋维崧、魏启后等前辈的欣赏和器重。自1994年调入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工作至今二十五年,特别是担任省书协主席的近十年,他不负前辈寄望和期许,不仅个人艺术成就更上层楼,而且书协工作也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不断进步,受到了同行们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然而,顾亚龙先生并不满足。2017年,他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舍弃副厅级官位,到山东大学艺术学院从教。很多朋友支持,也有一些朋友不理解。作为山东省书协主席的顾亚龙,想法其实很简单。他认为,当代书法不能仅仅是展览思维斧凿下的人文景观,当代书法的发展必须建基于书法教育才是可持续的;山东要实现从书法大省向书法强省的跨越,必须补齐书法教育和书法学科建设以及学术研究的“短板”。
他上任山东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短短几个月,就制定出《关于山东大学艺术学院书法学学科建设的五年规划(2017-2021)》,可见其推动书法学科和书法教育体系建设急切之情。虽然这个倾注了他满腔热情的“五年规划”最终因各种客观原因而搁浅,但努力过了,遗憾之下却无怨无悔。据有关信源,顾亚龙先生还在继续等待时机,寻找机遇,蓄势待发﹐以期实现他通过书法学科建设和书法教育推动山东成为书法强省的梦想。
而今,年届六旬的顾亚龙先生正值艺术盛年。他曾在2017年山东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以艺术学院院长身份寄语全体毕业生:
柏拉图说艺术即模仿,亚里士多德说艺术即认识,黑格尔说艺术即理想。我想给同学们说艺术即人生。与其说艺术是实现人、完善人、表现人,我们更应该把人的一生当作最大的艺术品去创作。处理好人生艺术,实现艺术人生。
这是对年轻学子跨栏式助跑般的激励,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充满岁月感怀与时代忧思的鞭策?过往,书法点燃他的激情、照亮他的生命,他的人生亦因此而精彩;未来,他的书法之路还很长,我们期待不断“遇见”他的佳作,更期待他的艺术人生成为榜样,嘉惠艺林,以启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