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杰:书法创作摭谈
2019-07-24 14:05:15 来源:网络 点击:
谈书法创作,首先须明了书法在当代应突出什么。我以为,应将书法视为一门艺术,在"本体"上与前人书法应有所不同,直说,是应当超越前人,而不能仅仅不断地重复前人。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在艺术实践上往往有很多人认识不到,更做不到。当代一些有"学问"者,强调书法是文化,意即读书多,写的文字内容有高品位,书法就会好。实际上是将书法应有的文化底蕴抬到一个不适当的高度,或者说这种"文化"与书法本体是两张皮,反而忽视了书法本体的诸种特征。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挂着诸种高头衔的所谓学者,时时地把文化挂在嘴上,而其书法水平还停留在颇低的层次上。其原因就是颠倒了书法本体与大文化的关系,或者说未将"学问"像化学一样融入到书法创作中去。
什么是书法的本体?即组成书法艺术最重要的几种因素:不同书体文字的结体,多种的用笔方法,丰富的墨法及变化不可方物的章法等。这些是一位有志于创作出既可与历史上书法链条连接,又突出了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者所一生不断追求的基本元素。当然,书法家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艺术思想的深度,对历史、文学及多种学科较深入的掌握。但书法作为独立的艺术,不应当是文学、宗教及一切学术的附庸。我们经常见一些追求大文化底蕴的所谓书家,一生仅用一种并不成熟的书体抄写《四书五经》《全唐诗》《全宋词》、四大名著等学术著作及文学经典,而不在书法本体上下功夫,将书法降为国学、文学的奴仆。这是当代书法创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背离书法艺术本体的现象。当然,真正的书法家除在书法本体上下大功夫外,还应当具备学者和诗人的气质,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熟悉中外历史,了解艺术发展的规律及内在流程。而能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有所作为,也是书家必须具备的素养。这一切要与个人的书法创作紧密结合,将能体现时代高度的艺术思想与手下过硬的书写功夫,在深层次中融会在一起,加之正确的学习方法、勤奋的艺术实践,则会有机会有可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功。
我多年的艺术实践,即书法创作,一直在"新古典"的艺术主张中进行。"新古典"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尊重经典。在古代多种符合自己性格气质的经典作品上下大功夫研究、临写。我一直坚信并几十年来做到一个学书者应了解并长期实践的关键字:"临"。只有极其认真地临摹自己所喜爱的经典碑帖,方能进入到书法的较高层次之中。也只有"临",才能不断地进步,从而学有所成。我注意到不少在中青年时期取得一定成绩的书家,很满足于眼下的一点点成果,便多年来不再临帖,一直重复自己的面目,写的越来越"熟",也就会越来越"俗"。我至今仍不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艺术追求,选择可融入自己书法面目的碑帖认真临写,这大概是我书法一直有些新意的重要原因。第二,关注时代精神。关注当代人的创作,尤其是关注年轻人的创作甚为重要,由此可从中吸取能与时代所同步的种种因素,如此则自己的书法面目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被时代所抛弃。第三,以人为本,强调个性,追求个人风格。一位艺术家成熟的标志,是具备能融会古今又具强烈个性的艺术面目。这需要主体精神的全力投入。我曾有一段话可作为注脚:"书法艺术创作,从本质上讲,不是冷漠地抄写,那是工匠们的事,而应是如狂飙似的投入,触动灵魂的宣泄,是爆发,是奔腾,是整个身心与文字及笔墨纸砚的融会。掂起毛笔写的是字,而从笔端流露出的是书家的魂。"多年来我遵从以上三点进行书法创作,大致使我的作品不至于重复以往,而是一直有些新意。
然而,追求一些新意又何其难也!我非常清楚,就艺术功力讲,我们远远不能与古人相颉颃,而又要走出古人,追求属于时代属于个人的面目,怎么办?只有在书法本体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结体。字可稍加变形,且碑帖互融。我在创作隶书作品时偶加草法,并稍借秦印或简书古朴奇崛之结体,便会出现些新意。第二用笔。古人书笔法极为严格精到,我们可在古人笔法基础上增加些破锋、拖笔、绞笔等用笔方法,则会增加视觉感。第三用墨。古人多用浓墨书写,我们可借鉴绘画中的涨墨、宿墨等,写出干湿浓淡变化颇为丰富的效果。第四章法。当代人可借助多种艺术观念,在章法布局、形制规格上突破古人,可书写如西方油画的巨幅作品,可强化疏密对比,黑白对比。有了以上几种书法本体的时代特色,就可能创作出"新古典"式的优秀作品。
我那件宽5米、高1米15入选全国"三名工程"的《秦王扫六合》作品,即为这一阶段我的代表之作。文字内容为李白的长诗。我反复研究了此诗的背景、秦皇的气势、李白对秦皇的正负面评价,以及此诗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地位、艺术特征。在对创作此作有了理性的把握,然后在半年时间内一直临以汉摩崖为主的古代经典碑刻,并有意羼入秦印意味。事先构了小图,反复书写了几遍小稿后,在规定的丈八匹宣纸上以隶书为文字主体,以草书落款。用墨上强化干湿浓淡变化,数丈的巨幅作品一气呵成。2017年我在河南省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大型书法个展,其中不少作品是我近些年艺术探索新的成果。这与我二十多年前当中青展评委时的作品相比,其取法大致相一致,但在书法本体的四个方面强化了现代意识。人渐垂老,而令人欣慰的是,我始终未停止艺术上的探索,且在探索中防止了迎合世俗和过分张扬个性两个方面的偏向。创作不能一味沉醉自己固有的风格,从而固步自封;更不能无度的张扬,走火入魔,让人认为此人"疯"了,那样,此人也便被认为"废"了。
作者简介
周俊杰,笔名鲁岩,斋号挥云斋。1941年8月出生于开封市。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郑州大学名誉教授等。曾担任全国届展、全国中青展、全国书学讨论会、书法“兰亭奖”(艺术创作奖)和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评委及评委会副主任。
书法作品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入选多种国内外重要书展;为故宫、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德国法兰克福艺术博物馆等中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发表书法论文、文艺评论、散文等四百余篇。出版《书法美探奥》《书学要义》《书法复兴的寻绎》《中原文化大典·书法卷》《书法序跋集》《书法美学论稿》《挥云斋荟要》(十二卷)等著作及作品集三十余种。为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艺术》撰写了近现代部分,为中国书协起草了《中国书法发展纲要》等重要文件。曾获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及第五届特等奖、首届及第五届“中国文艺评论奖”、第七届世界书艺(全北)双年展大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第二十六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金奖等。
曾应邀出访新加坡、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瑞士、俄罗斯、意大利、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瑞典、挪威、南非、肯尼亚等三十多个国家,进行展览、讲学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