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扶朕起来,朕还能画
2019-07-19 09:08:00 来源:网络 点击:
这几年故宫带来的一拨拨文化热,
以及最近央视的《国家宝藏》,
重新捧火了一位皇帝——乾隆。
(乾隆:人家一直很火啊喂!)
不过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和影视形象,
近年来乾隆叔叔好像负面新闻比较多……
以及最近央视的《国家宝藏》,
重新捧火了一位皇帝——乾隆。
(乾隆:人家一直很火啊喂!)
不过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和影视形象,
近年来乾隆叔叔好像负面新闻比较多……
比如他农家乐的瓷器审美:
▲ 这件五颜六色的瓶子实在无法归类到任何一种釉类,只好叫“各种釉彩大瓶”
比如他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
几乎赛过《全唐诗》总量……
比如他热爱书法,
在全国各地留下“乾隆御书碑”。
几乎赛过《全唐诗》总量……
比如他热爱书法,
在全国各地留下“乾隆御书碑”。
而今天,
我们要说的是他对画画的一腔热爱!!
我们要说的是他对画画的一腔热爱!!
我们知道,故宫是国内文物收藏重镇,
字画就有约14万件,其中有大量名家作品。
清朝建立不久,
宫廷里便建立起了较完备的
庋藏(guǐ cáng)制度。
乾隆年幼时系统地学过汉文化,
同时又能与当时的文化精英,
比如叔叔允禧、允禄等交流,
所以从小对书画很感兴趣。
作为清朝无愧的收藏大腕儿,
乾隆亲自主持了《石渠宝笈》
这一书画目录巨著,
将大部分中国最重要
也最珍贵的古代书画囊括其中。
清朝建立不久,
宫廷里便建立起了较完备的
庋藏(guǐ cáng)制度。
乾隆年幼时系统地学过汉文化,
同时又能与当时的文化精英,
比如叔叔允禧、允禄等交流,
所以从小对书画很感兴趣。
作为清朝无愧的收藏大腕儿,
乾隆亲自主持了《石渠宝笈》
这一书画目录巨著,
将大部分中国最重要
也最珍贵的古代书画囊括其中。
藏着藏着,
乾隆开始不满足于欣赏了。他说:
拿笔来,朕要画!
乾隆开始不满足于欣赏了。他说:
拿笔来,朕要画!
据《石渠宝笈》与《盛京故宫书画录》的记载,
乾隆一生至少画了一千四百多幅画,
写了上万幅书法作品,
是中国历史上留存书画最多的皇帝。
但为什么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画,
而只能看到字呢?
乾隆一生至少画了一千四百多幅画,
写了上万幅书法作品,
是中国历史上留存书画最多的皇帝。
但为什么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画,
而只能看到字呢?
因为画画是个吃功夫的活儿,
不像毛笔字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
乾隆拿不出那么多精力去练,
所以自认技不如人,毁掉了大部分作品。
现在能看见的画都是他认可的,
不过,这认可么……
咳咳,我们先以一幅
赵孟頫的《红衣西域僧图》开始吧……
话说元代赵孟頫有一幅《红衣西域僧图》,
其人物左手前伸,神态安详,似在说法,
有唐代阎立本之风。
乾隆皇帝比较信佛,他也临摹了这幅画——
不像毛笔字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
乾隆拿不出那么多精力去练,
所以自认技不如人,毁掉了大部分作品。
现在能看见的画都是他认可的,
不过,这认可么……
咳咳,我们先以一幅
赵孟頫的《红衣西域僧图》开始吧……
话说元代赵孟頫有一幅《红衣西域僧图》,
其人物左手前伸,神态安详,似在说法,
有唐代阎立本之风。
乾隆皇帝比较信佛,他也临摹了这幅画——
▲ 左图元代赵孟頫作《红衣西域僧图》,右图乾隆临作。
问题来了:为什么两幅画差距这么大呢?
因为工笔画吃功夫(时间)。
比如赵孟頫的僧人衣褶明暗过渡非常自然,
那是朱砂渲染了很多遍的结果。
旁边的山石也是,
“勾皴擦染点”这些技法一个不少,
细节很到位,
所以才禁得起长看、细看。
因为工笔画吃功夫(时间)。
比如赵孟頫的僧人衣褶明暗过渡非常自然,
那是朱砂渲染了很多遍的结果。
旁边的山石也是,
“勾皴擦染点”这些技法一个不少,
细节很到位,
所以才禁得起长看、细看。
而乾隆为了省时间,
不仅省略了大量线条,笔触单一,
而且衣纹和山石凹处暗处也很草率,
直接造成整幅画对比度过高的问题……
换句话说,这就是好的滤镜和差的滤镜的区别……
不仅省略了大量线条,笔触单一,
而且衣纹和山石凹处暗处也很草率,
直接造成整幅画对比度过高的问题……
换句话说,这就是好的滤镜和差的滤镜的区别……
▲ 赵孟頫和乾隆用起滤镜来大概会是这样
据乾隆自述,
他学画是从宋人院体花鸟开始的,
但因并无绘画功底,
即使画一幅小画,也要费去月把时间。
等到和原作相比较,更是相去甚远。
他后来大概也意识到了工笔画吃功夫这个问题,
所以就转向了小写意的“文人画”。
但他没想到文人画还是“吃功夫”,
只不过,这里的功夫不是“时间”而是“功力”。
举个例子:
齐白石画写意,
唰唰几笔就是一幅作品,
看上去是不是非常简单?
非也。
学过写意的都知道,
墨在宣纸上的变化瞬息万变,
落笔时间、水墨比例和运笔方法
都会对一幅画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所以写意其实更需要心手合一,
这样才能达到“墨分五色”的境界。
比如我们看远山,
这是宋代马远《踏歌图》的过渡:
他学画是从宋人院体花鸟开始的,
但因并无绘画功底,
即使画一幅小画,也要费去月把时间。
等到和原作相比较,更是相去甚远。
他后来大概也意识到了工笔画吃功夫这个问题,
所以就转向了小写意的“文人画”。
但他没想到文人画还是“吃功夫”,
只不过,这里的功夫不是“时间”而是“功力”。
举个例子:
齐白石画写意,
唰唰几笔就是一幅作品,
看上去是不是非常简单?
非也。
学过写意的都知道,
墨在宣纸上的变化瞬息万变,
落笔时间、水墨比例和运笔方法
都会对一幅画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所以写意其实更需要心手合一,
这样才能达到“墨分五色”的境界。
比如我们看远山,
这是宋代马远《踏歌图》的过渡:
▲ 宋·马远《踏歌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乾隆《瀛台胜景图》的远山……
唉不对,过渡呢?
唉不对,过渡呢?
▲ 清·乾隆《瀛台胜景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大概这就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了吧……
抛开艺术水平不谈,
我们用一颗纯真的心去发掘的话,
乾隆的原创作品还是很萌的!
比如这幅《多禄图》。
话说乾隆有一天在避暑山庄
看见两只小鹿站起来打闹,
一琢磨:哎呀,鹿就是“禄”啊,吉利!
赶巧老妈八十大寿,我就送幅画吧!
抛开艺术水平不谈,
我们用一颗纯真的心去发掘的话,
乾隆的原创作品还是很萌的!
比如这幅《多禄图》。
话说乾隆有一天在避暑山庄
看见两只小鹿站起来打闹,
一琢磨:哎呀,鹿就是“禄”啊,吉利!
赶巧老妈八十大寿,我就送幅画吧!
▲ 乾隆在此画中题道:“于避暑山庄见呦鹿卓立而戏,辄写其畅适之意,且鹿为不老之兽,装以成轴敬献慈宁,以介眉寿也。”
乾隆后来在《石渠宝笈》里说,
他有一天领悟到了画画的真谛,
是“出以己意,任意为之,不拘于规矩法律”。
哎对啊!我是皇上,爱咋画咋画啊!
他有一天领悟到了画画的真谛,
是“出以己意,任意为之,不拘于规矩法律”。
哎对啊!我是皇上,爱咋画咋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