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帖 | 辛弃疾《去国帖》

2019-04-11 12:26:27 来源: 点击:
​        公元1162年闰二月的一个夜晚,齐鲁大地月黑风高。

​        大帐内骠悍的金兵正在为投降过来的叛将张安国庆功。正在他们耳热酒酣兴致正浓的时候突然一位彪形大汉闯入帐内满座的金国兵将立时被惊得目瞪口呆。

​        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张安国早已被大汉一把抓起疾奔而出。待金兵惊魂稍定披挂招架之时,大汉已将张安国撂上马背一行五十余骑呼啸而去。


​        当我们读到宋词“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时候无论如何不会把这种缠绵悱恻的情怀与身长八尺、膀大腰圆、叱咤风云的赳赳武夫联系在一起。然而让近千年的文学史都纳闷的事,不可思议就地发生了。

​        上文提到的那位大汉就是“惜春常怕花开早”的南宋大词人辛弃疾。那一年他只有二十三岁。

​        二十来岁的时候招徕一个加强团的兵力——两千乡民举义军抗金,个人经历跟李云龙差不多。他最牛逼的地方,是以五十人的小分队突入十万大军的金军大营,斩杀叛徒后安然而返。简直是特种部队魂穿了啊。


《去国帖》

​        图中的去国帖是他仅存书法真迹,尤其最后的小字,虽紧密但不觉逼仄,且感游刃有余。这章法结字都是得了真法的,仅此可见其功力。


 

​        观稼轩书法,中宫谨守兼奇正相扶,法度森严却灵动自如。以此类推其剑法也必如此,端的是令人神往不已啊。



​        此帖中辛稼轩中侧锋并用,暗合苏黄遗韵,豪纵恣肆下点画尽合法度,浑厚沉婉流畅自如,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为辛弃疾仅见的墨迹珍品。 

​        这是36岁写于辛弃疾江西任上,那时他废寝忘食扫清境内荡寇,字里行间意气风发非常。正如这幅书法里说的“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正是其平生之志。



​        辛弃疾,既是文人,又是武将,既是豪迈奔放的词人,又是上阵杀敌的勇士。他在抗金的战争中,他无疑是一个壮志未酬的战士,但在文学的长河中,他无疑是千百年才铸就的一位大师。



​        他本该在战场上驰骋,气吞万里,马革襄尸。后来而他却来到了南方,代替他手中钢刃的,只是一支软软的毛笔。朝廷收取了他的平戎之策,只换给他“种树书”的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下,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        可辛弃疾却将满腔豪情,倾泻到了自己的笔下。于是,他涅粱了,仿佛浴火重生的风凰,成为了一个不一样的辛弃疾,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辛弃疾。



​        也许,正因为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他才有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吧,以至时隔千年,我们还能听到金戈之声,铁马之威。

​        也许正因为这样,才有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才有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才有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悲凉吧!

​        应该说,辛弃疾在经历了风雨洗礼后,已不再是用笔来写词、写字,而是用刀削,用斧砍,用剑刺,这才造就了他的文章、他的书法,这才使他吐出的每个字都有了金石之声。

​        也只有生死考验,情感波涛,才使金戈铁马壮其词威,刀光剑影造其词势。才让他的笔下流出了排山倒海的气势。

        
无人可替代,无人可比拟。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造就这样的辛弃疾。他跨越了千年的沧桑,向我们走来;裹挟着剑气,又带着优伤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