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83岁巨幅草书将枯笔发挥到了极致……
2019-03-22 14:23:32 来源: 点击:
林散之先生在这幅作品中将枯笔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一字枯,几字枯,一行枯,通篇枯。字字活力无限,个个灵气十足。像这幅8次出版的丈二匹草书,林散之先生创作极少。作品气势宏伟,笔墨超绝,字大神旺,张力无比。沈鹏赞叹:“十分难能可贵。”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 论书一首》
145×354㎝ 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
自攫神奇入画图,居心未肯作凡夫。
希贤希圣希今古,无我无人无主奴。
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
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
这是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 论书一首》的内容。作品创作于 1980年,横幅,尺寸为 145×354㎝,约 45平方尺,落款林散耳。印章“林散之印”(朱文)、“大年”(朱文),是著名画家、篆刻家陈大羽教授所刻。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一流,十全品相。
这幅草书作品的亮点很多,最大的亮点就是枯笔。这里先讲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个皇帝,刁难一位大书法家,给他只能能写 8个字的墨量,要求他写出10个字,如果写不出来就杀无赦。大书法家聪明过人,略加思考之后,奋笔疾书,8个字的墨竟写出12个字来,而且笔笔到位,字字清楚。皇帝看后大喜,立刻赏金百两。这个大书法家用的就是“枯笔”,不仅免遭杀身之祸,还得到了御赐。
枯笔,是指在笔墨很少的情况下,笔毫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用力磨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汉代书法大家蔡邕把这种墨痕叫“飞白”。笔迹中的丝丝露白,传说是蔡邕看到役人用扫帚刷墙,从中得到启示,便把这种办法用于书法。唐朝女皇武则天写字时喜欢飞白,比如《升仙太子碑》的碑额就是如此。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 论书一首》(局部)
林散之先生把枯笔分为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时而用浓墨枯笔,时而用淡墨枯笔,有时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并用。在这幅作品中,林散之先生用的是浓墨枯笔。如作品中的“图”、“作”、“认”枯笔,“希”、“今”、“如”、“中”枯笔形成的丝丝飞白,如白烟袅袅,扶摇直上。这些字枯润相生,神旺气足;墨处厚重,白处空灵;粗犷朴野,笔沉痛快。“入画”、“几”、“刍”,仿佛随手挥毫,尽得自然,粗细多变,断连相应,一副威武,令人称绝!飞白表现出一种空灵、虚幻的境界。这境界,不是空无而是充实,蕴含极为丰富。不同审美情趣和不同层面的人,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像去体会、去欣赏。尽管个中滋味各有各的不同,但都是一种美的享受,都是一种美的升华。
枯笔很难写,只有在随意书写中才能出现。林散之先生是枯笔高手,将枯笔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一字枯,几字枯,一行枯,通篇枯。字字有活力,个个显灵气。作品正文加落款一共 67个字,除“人”、“一”以外,其它 65个字都有枯笔,有的枯笔少,有的枯笔多。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如“自”、“浑”枯得少,“画”、“无”、“趣”枯得多,还有“图”、“如”,特别是“山”基本上是全枯。一丝丝,一缕缕,清晰可见,像一条条洁白的哈达随风飘动,却又落在地上,凝结成一个个鲜活灵动的汉字,从而集中展现了林散之大师惊世骇俗的审美和枯笔艺术。林散之学生庄希祖、郑必宽评价这幅作品时说:“有一种膨胀化的张力,有一种感到向外扩张的震撼人的威慑之力。”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 论书一首》(特写)
这幅作品是林散之纪念馆的镇馆之宝。现在安放在展厅的显著位置,长年供游人观赏。我看到这幅作品时立刻被震住了。经我过目的林散之书法作品少说也有几百件,却未曾见过这么大尺幅的作品。2010年江苏省美术馆展出过一幅林散之的草书作品,已经是够大的了。然而,与这幅巨制相比,乃是小巫见大巫。我后退几步,用军人特有的眼光,远远地看着这幅鸿篇巨制,画面不断浮现:一个个硕大无比的字,活像一个个士兵、一匹匹战马组成的军阵,威武雄壮,震撼无比!这气派,这阵势,又如导弹、坦克、装甲车凝成的铁流,正以排山倒海之势,以气吞山河之慨,滚滚向前!向前!
林散之先生极少创作这种丈二匹的草书作品,更重要的是这幅作品的字特别大,与林散之先生同一个时期的草书作品那种瘦劲的长线、宽松的行气,风格截然不同。林老在这里用的是很稠的浓墨,笔画粗壮老辣,线条拙朴厚实,体现了“大字难于密结而无间”的原则,是不可多得的代表之作。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沈鹏先生在江浦求雨山林散之纪念馆看到这幅巨作时十分赞叹:“83岁的老人,能写出这么大这么精的字来,十分难能可贵。”
除这幅作品之外,林散之先生晚年还创作过两幅字数多、尺幅大的作品,时间都是1987年。一幅是为南京十竹斋创作的丈二匹书法《自作诗 颂长江大桥》,另一幅是为参加第三届全国书展创作的四尺整张草书《陆放翁诗 剑门道中》。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 论书一首》
145×354㎝ 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
自攫神奇入画图,居心未肯作凡夫。
希贤希圣希今古,无我无人无主奴。
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
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
这是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 论书一首》的内容。作品创作于 1980年,横幅,尺寸为 145×354㎝,约 45平方尺,落款林散耳。印章“林散之印”(朱文)、“大年”(朱文),是著名画家、篆刻家陈大羽教授所刻。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一流,十全品相。
这幅草书作品的亮点很多,最大的亮点就是枯笔。这里先讲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个皇帝,刁难一位大书法家,给他只能能写 8个字的墨量,要求他写出10个字,如果写不出来就杀无赦。大书法家聪明过人,略加思考之后,奋笔疾书,8个字的墨竟写出12个字来,而且笔笔到位,字字清楚。皇帝看后大喜,立刻赏金百两。这个大书法家用的就是“枯笔”,不仅免遭杀身之祸,还得到了御赐。
枯笔,是指在笔墨很少的情况下,笔毫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用力磨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汉代书法大家蔡邕把这种墨痕叫“飞白”。笔迹中的丝丝露白,传说是蔡邕看到役人用扫帚刷墙,从中得到启示,便把这种办法用于书法。唐朝女皇武则天写字时喜欢飞白,比如《升仙太子碑》的碑额就是如此。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 论书一首》(局部)
林散之先生把枯笔分为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时而用浓墨枯笔,时而用淡墨枯笔,有时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并用。在这幅作品中,林散之先生用的是浓墨枯笔。如作品中的“图”、“作”、“认”枯笔,“希”、“今”、“如”、“中”枯笔形成的丝丝飞白,如白烟袅袅,扶摇直上。这些字枯润相生,神旺气足;墨处厚重,白处空灵;粗犷朴野,笔沉痛快。“入画”、“几”、“刍”,仿佛随手挥毫,尽得自然,粗细多变,断连相应,一副威武,令人称绝!飞白表现出一种空灵、虚幻的境界。这境界,不是空无而是充实,蕴含极为丰富。不同审美情趣和不同层面的人,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像去体会、去欣赏。尽管个中滋味各有各的不同,但都是一种美的享受,都是一种美的升华。
枯笔很难写,只有在随意书写中才能出现。林散之先生是枯笔高手,将枯笔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一字枯,几字枯,一行枯,通篇枯。字字有活力,个个显灵气。作品正文加落款一共 67个字,除“人”、“一”以外,其它 65个字都有枯笔,有的枯笔少,有的枯笔多。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如“自”、“浑”枯得少,“画”、“无”、“趣”枯得多,还有“图”、“如”,特别是“山”基本上是全枯。一丝丝,一缕缕,清晰可见,像一条条洁白的哈达随风飘动,却又落在地上,凝结成一个个鲜活灵动的汉字,从而集中展现了林散之大师惊世骇俗的审美和枯笔艺术。林散之学生庄希祖、郑必宽评价这幅作品时说:“有一种膨胀化的张力,有一种感到向外扩张的震撼人的威慑之力。”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 论书一首》(特写)
这幅作品是林散之纪念馆的镇馆之宝。现在安放在展厅的显著位置,长年供游人观赏。我看到这幅作品时立刻被震住了。经我过目的林散之书法作品少说也有几百件,却未曾见过这么大尺幅的作品。2010年江苏省美术馆展出过一幅林散之的草书作品,已经是够大的了。然而,与这幅巨制相比,乃是小巫见大巫。我后退几步,用军人特有的眼光,远远地看着这幅鸿篇巨制,画面不断浮现:一个个硕大无比的字,活像一个个士兵、一匹匹战马组成的军阵,威武雄壮,震撼无比!这气派,这阵势,又如导弹、坦克、装甲车凝成的铁流,正以排山倒海之势,以气吞山河之慨,滚滚向前!向前!
林散之先生极少创作这种丈二匹的草书作品,更重要的是这幅作品的字特别大,与林散之先生同一个时期的草书作品那种瘦劲的长线、宽松的行气,风格截然不同。林老在这里用的是很稠的浓墨,笔画粗壮老辣,线条拙朴厚实,体现了“大字难于密结而无间”的原则,是不可多得的代表之作。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沈鹏先生在江浦求雨山林散之纪念馆看到这幅巨作时十分赞叹:“83岁的老人,能写出这么大这么精的字来,十分难能可贵。”
除这幅作品之外,林散之先生晚年还创作过两幅字数多、尺幅大的作品,时间都是1987年。一幅是为南京十竹斋创作的丈二匹书法《自作诗 颂长江大桥》,另一幅是为参加第三届全国书展创作的四尺整张草书《陆放翁诗 剑门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