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春秋富:章草大师王蘧常的长锋羊毫
2019-03-21 11:44:36 来源: 点击:
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位于有“华夏笔都”之称的江西省南昌市文港镇,陈列有中国历代名笔和近现代名家用笔实物。在博物馆建成不久,馆长邹农耕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支著名笔庄邵芝岩的毛笔。邹农耕阅笔无数,邵芝岩笔庄亦是闻名遐迩,而这支笔最特别的地方,是背后的人物——章草大师王蘧常。
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藏王蘧常用笔
哀思所寄 庋藏文港
这支邵芝岩笔庄的羊毫笔,是书法家王运天托好朋友送到文港镇的。在这之前,笔一直放在王运天书房最醒目的地方,朝夕面对,寄托他对老师王蘧常的一片哀思。
1988年的某一天,王运天和老师王蘧常一起整理资料,却意外发现了一个锦盒,王运天不知是何物,打开一看,竟然是一盒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杭州著名的邵芝岩笔庄制的笔。毛笔保存完好,上面刻有戊辰年的字样。当时的王运天不太懂毛笔,只是觉得这些毛笔很漂亮,十分有眼缘,便问老师王蘧常:“老师,这是什么时候的笔?”
王蘧常自己一时也没想起来,拿起来细细端详了很久,似乎记起了很久以前的事情,“这些笔,是早年朋友送的,一盒原本有四支,用了一支,剩下三支在这个锦盒里,在书房的一角藏了六十年。这盒笔你拿去吧,做个纪念。”王运天欣喜的保存了起来。
未曾想,一年后,1989年的10月25日,王蘧常离世了,而王运天保存下来的老师用过的笔,成了多年以来的哀思之物。
王蘧常在家中备课
难违父命 写文明志
王蘧常是一位典型的学者、章草大师。他以孔子之教人和孟子之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终身志愿,授业、传道成了他的生活乐趣,被他视之为天职,六十年的育才生涯,足以明志。
王蘧常中学尚未毕业,就因为生病休学了两年,待痊愈后,年龄已大,父辈就考虑直接让他报考杭州法政大学。王蘧常心里十分不乐意,但父命难违,勉强赴试,在作文题中写道,“今违愿而来试,则以父兄之命,如能玉成,幸甚幸甚。”法政大学的校长是王蘧常兄长的故交,兄长去问,校长拿出考卷,笑道,“余将成全令弟”,兄长大出意外,却也只能苦笑。
王蘧常晚年在进行书法创作
授业大儒 评作右军
王蘧常还曾先后问业于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大儒沈曾植先生、梁启超先生和康有为先生。王蘧常19岁,曾带了临写的《爨龙颜》碑文去请沈曾植教正。正好康有为也在,他便对沈老说:“四兄,让我来代劳吧。”康有为看了父亲的习作,连连叫好,一口气批了四十八个圈。他又回头对沈老说:“咄咄逼人门弟子。”沈老听了,脸色一沉,便说:“休要长了少年人的骄气。”“咄咄逼人”四字又是卫夫人形容王羲之的话,这是把王蘧常比作王羲之了。
王蘧常 1989年 草书七言联
王蘧常 章草七言联
用者生辉 见者如斯
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中还有许多名家用笔,在邹农耕眼里,这些不单单是笔,更是一位位名家的人生履历。比如王一品笔斋为郭沫若特质的毛笔——特制大白云,笔是中国社科院张恩和先生捐赠的,曾为郭沫若所用。
特制大白云
还有1980年代北京制笔厂为李可染画山水特制的“小山水”,笔兼毫、竹杆三镶式。李可染对毛笔要求很高,曾一度买不到满意的毛笔。据当时北京制笔厂业务科刘嘉兴回忆,这种笔当时只研制了一个型号,后来,李可染希望在研制一个小号。就这样,大小两种共研制了五十余支,李可染保存了三十支,剩余的为汕头买家所购走。
小山水
“二号青山白云”也是记载了启功与李兆志交往的珍贵文物。笔系白竹笔杆,染黑色,双刀刻字,“启功先生教正”。李兆志与启功先生友善,曾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笔庄,著有《中国毛笔》。此笔是李兆志为启功特制的,后来启功转赠给了张恩和,最终被捐赠到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
二号青山白云
遍览经典,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里的每一只毛笔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让馆长邹农耕来详述,恐怕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而毛笔文化博物馆所做的,就是将那些毛笔静静的陈列在大家面前,以传承的姿态,让那些说不完的故事,直击你的心灵。
邹农耕
邹农耕在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
“华厦笔都”文港镇人,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馆长,邹氏农耕笔庄主人。幼时好书法,及至成年,行遍浙江、安徽、湖南、湖北、贵州、河北等省的毛笔产地,沉淀历练,胸有成“笔”。25岁,倾尽心血,于文港制笔,深耕数十载。制笔之余,“以文辅笔”, 《文笔》《农耕笔庄鱼素》为人颂传。后建立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藏笔之外,有匠人制笔所用旧灯两盏,感念初心不忘,匠心不改。
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藏王蘧常用笔
哀思所寄 庋藏文港
这支邵芝岩笔庄的羊毫笔,是书法家王运天托好朋友送到文港镇的。在这之前,笔一直放在王运天书房最醒目的地方,朝夕面对,寄托他对老师王蘧常的一片哀思。
1988年的某一天,王运天和老师王蘧常一起整理资料,却意外发现了一个锦盒,王运天不知是何物,打开一看,竟然是一盒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杭州著名的邵芝岩笔庄制的笔。毛笔保存完好,上面刻有戊辰年的字样。当时的王运天不太懂毛笔,只是觉得这些毛笔很漂亮,十分有眼缘,便问老师王蘧常:“老师,这是什么时候的笔?”
王蘧常自己一时也没想起来,拿起来细细端详了很久,似乎记起了很久以前的事情,“这些笔,是早年朋友送的,一盒原本有四支,用了一支,剩下三支在这个锦盒里,在书房的一角藏了六十年。这盒笔你拿去吧,做个纪念。”王运天欣喜的保存了起来。
未曾想,一年后,1989年的10月25日,王蘧常离世了,而王运天保存下来的老师用过的笔,成了多年以来的哀思之物。
王蘧常在家中备课
难违父命 写文明志
王蘧常是一位典型的学者、章草大师。他以孔子之教人和孟子之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终身志愿,授业、传道成了他的生活乐趣,被他视之为天职,六十年的育才生涯,足以明志。
王蘧常中学尚未毕业,就因为生病休学了两年,待痊愈后,年龄已大,父辈就考虑直接让他报考杭州法政大学。王蘧常心里十分不乐意,但父命难违,勉强赴试,在作文题中写道,“今违愿而来试,则以父兄之命,如能玉成,幸甚幸甚。”法政大学的校长是王蘧常兄长的故交,兄长去问,校长拿出考卷,笑道,“余将成全令弟”,兄长大出意外,却也只能苦笑。
王蘧常晚年在进行书法创作
授业大儒 评作右军
王蘧常还曾先后问业于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大儒沈曾植先生、梁启超先生和康有为先生。王蘧常19岁,曾带了临写的《爨龙颜》碑文去请沈曾植教正。正好康有为也在,他便对沈老说:“四兄,让我来代劳吧。”康有为看了父亲的习作,连连叫好,一口气批了四十八个圈。他又回头对沈老说:“咄咄逼人门弟子。”沈老听了,脸色一沉,便说:“休要长了少年人的骄气。”“咄咄逼人”四字又是卫夫人形容王羲之的话,这是把王蘧常比作王羲之了。
王蘧常 1989年 草书七言联
王蘧常 章草七言联
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中还有许多名家用笔,在邹农耕眼里,这些不单单是笔,更是一位位名家的人生履历。比如王一品笔斋为郭沫若特质的毛笔——特制大白云,笔是中国社科院张恩和先生捐赠的,曾为郭沫若所用。
特制大白云
还有1980年代北京制笔厂为李可染画山水特制的“小山水”,笔兼毫、竹杆三镶式。李可染对毛笔要求很高,曾一度买不到满意的毛笔。据当时北京制笔厂业务科刘嘉兴回忆,这种笔当时只研制了一个型号,后来,李可染希望在研制一个小号。就这样,大小两种共研制了五十余支,李可染保存了三十支,剩余的为汕头买家所购走。
小山水
“二号青山白云”也是记载了启功与李兆志交往的珍贵文物。笔系白竹笔杆,染黑色,双刀刻字,“启功先生教正”。李兆志与启功先生友善,曾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笔庄,著有《中国毛笔》。此笔是李兆志为启功特制的,后来启功转赠给了张恩和,最终被捐赠到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
二号青山白云
遍览经典,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里的每一只毛笔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让馆长邹农耕来详述,恐怕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而毛笔文化博物馆所做的,就是将那些毛笔静静的陈列在大家面前,以传承的姿态,让那些说不完的故事,直击你的心灵。
邹农耕
邹农耕在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
“华厦笔都”文港镇人,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馆长,邹氏农耕笔庄主人。幼时好书法,及至成年,行遍浙江、安徽、湖南、湖北、贵州、河北等省的毛笔产地,沉淀历练,胸有成“笔”。25岁,倾尽心血,于文港制笔,深耕数十载。制笔之余,“以文辅笔”, 《文笔》《农耕笔庄鱼素》为人颂传。后建立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藏笔之外,有匠人制笔所用旧灯两盏,感念初心不忘,匠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