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书楷书对照表,值得一看

2019-03-14 16:26:04 来源: 点击: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中国书法伴随着文字的演变而发展。汉晋之间,由章草而今草(小草),由隶书而楷书,西晋王羲之总结前人成果将楷书和今草定型,成为后世书法发展的基石。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及王氏后人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对于王羲之草书的传承,作了重要贡献。

        《草诀百韵歌》是明代韩道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书写的。《草诀百韵歌》把比较通行的草字集中起来,将它结体的某些规律,编成五字一句的韵文,以便于记诵。

        例如,把不易区别的字列在一起,指明差异之处,如“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把不易区别的偏旁列在一起,指明差异之处,如“有点方为水,空挑即是言”。又如把某一草字的结构编成口诀便于记忆,如“步观牛引足” 、“乙九贴人飞” 、“草勾添反庆”等。口诀中其它用字也是常用草字。另如“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等句说明草书字的结字规则。

《王羲之草诀百韵歌》书法图片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