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一生挚爱,国宝《中秋帖》前世今生

2019-02-28 12:08:04 来源: 点击:


        网络热播电视剧《国宝奇旅》讲述“九一八”事变后,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被日寇掠夺,保护故宫文物的惊险旅程故事。其中,敌我双方扣人心弦晋代王献之所书《中秋帖》争夺,揭示《中秋帖》珍贵性,为何世人倍加推崇此贴,它有经历那些传奇经历?小编带您走进那段沉浮的历史,揭示国宝的前世今生。
 


        《中秋帖》是王献之行草书的代表作之一。整件作品只有28x12cm,共有22个字。可是,要论气势,它又是东晋书坛最有气势的一件作品。现存的中秋帖只剩下了三行22字,然而该帖虽字数非常少,但其行草的潇洒飘逸,一直被奉为书法作品典范之作。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后被清内府收藏。乾隆皇帝酷爱收藏历代书法,其中有三件书法作品视为珍宝,第一件就是书圣王羲之写的《快雪时晴帖》;第二件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写的《中秋帖》;第三件则是王羲之的侄子王珣写的《伯远帖》。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为可以随时欣赏、临摹。
 


        关于《中秋帖》、《伯远帖》 ,影视电视剧广为流传着这么一段曲折的故事。1911年以后至1924年清末皇帝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就携带这两幅宝帖出了宫,经由她娘家侄孙便宜卖给了一家古玩商。此贴后经灾荒战乱流转离散,被郭葆昌购买。



        郭葆昌何许人也?精于鉴定清官窑瓷器。收藏了一批宋元以来的官窑名瓷和其它文物,在京师古玩圈子里颇有名气。曾任袁世凯的“陶务总监督”,于瓷器之道尤为擅长。特别是在1915年至1916年间,他为袁世凯“登基”烧制了4万余件“洪宪御瓷”,这些御瓷极为精美,并不亚于历代皇家“官窑”。当他得知《中秋帖》、《伯远帖》下落,唯恐国宝失落海外,不惜重金赎回收藏。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大批故宫珍贵文物运往台湾,《快雪时晴帖》也随之去了台湾,其后,一直被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而《中秋帖》和《伯远帖》难寻踪迹。



        直至1951年,两幅宝帖再次现世,郭葆昌的儿子将两贴抵押香港的一家英国银行。我方知道消息后,一份抢救收购国宝三希宝帖的报告被十万火急地送进了中南海。

        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同意购回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经专家鉴定《中秋帖》和《伯远帖》是真迹无疑,两件旷世珍品历尽坎坷最终得以回归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为何被誉为“国宝”级文物?



        《中秋帖》仅存3行22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中秋帖》局部


《中秋帖》局部


        《中秋帖》一笔而成,字势浑厚,毫不拘谨,大胆屈伸,放纵无碍,是东晋草书的巅峰之作,王献之是以楷法写草书的典范,在笔画圆转处应用楷书“起伏顿挫”之法、“节节换笔”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自然流畅。



        乾隆皇帝卷前引首清高行书题“至宝”两字,评跋:神韵独超、天姿特秀。

        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对《中秋帖》高度评价:“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字势连绵不断,极备法度,誉称“一笔书”,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临摹“二王”的珍贵资料。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