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书法的前途
2019-02-26 14:22:28 来源: 点击:
梁实秋,原名治华,字实秋,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中国的书法和画法一样,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有极特殊的造就。但是也和画法一样,其前途是颇可虑的。
艺术创造离不了工具,中国字需要用毛笔写,需要用墨,需要用手制纸。这些年来,这些用具的制造已告衰退,写字的人也不考究笔墨纸张了,由学校出身的人,用钢笔、自来水笔的时候多,使用毛笔往往觉得为难了。
写中国字,需要若干年功夫,方得横平竖直,再加若干年的临摹体会,方能希望有一点风格,至于写到不俗,那就要看个人的资质如何了。由学校出身的人,哪里有那么多闲工夫写字?社会生活如此忙迫,哪里有兴致欣赏书法?
所以中国书法,至晋唐而登峰造极,厥后虽历代有名家,究竟不得有更高的造诣,至于晚近,遂急剧衰落。其主要原因乃社会性质之根本的改变。所谓士大夫阶级,所谓文人雅士,根本衰落了。
其所拥有的艺术之一——书法,当然也只好跟着式微。譬如瓷器,从前多少名窑在争奇斗妍,如今只好在博物院里陈列着供人欣赏了,中国书法的前途是不是也要和瓷器一般的无望呢?这很可虑。
我觉得我们应该更有意地把书法当作是一种艺术来看,这便是挽救书法的颓运的一线生机。过去的书家,与其说是由于艺术的自觉,毋宁说是环境的产物。因为过去所谓读书人,人人都有书法的基本训练,引动天才,遂称名家。
我们以后要改变一下态度。要把书法当作一种艺术去培养,因为大量的具有书法基本训练的读书人既不可复得,便只好有计划的培植有志于书法的艺术天才,使他们在书法上用几十年的功夫,就像音乐、国画一样,或者还可以维持这种特殊的艺术于不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