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钧
一年一度的艺考在春节后陆续开考,相比过去素描、色彩等“标准”考题,近年来各大艺术院校针对不同专业加入更多考量综合实力和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核内容。美术院校的入学专业考试应该如何命题?是考艺术能力?文化素养?还是审美能力?应该如何通过这场标准模式的入学考试选拔出艺术人才?有没有可能选拔出艺术家?近年,吴冠中1946年公费留学法国考试试卷意外发现。那么,当时的艺考如何考?作为考生的吴冠中又是怎么答题?
吴冠中(1919-2010)
国民政府组织全国公费留学考试,绘画仅两个公费名额
1946年,刚刚经历了8年抗日战争的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次面向西方国家的公费留学考试。考试在南京、上海、广州、昆明、武汉、西安、重庆、北平、沈阳等九大考区展开,计划选取100多位优秀考生,公费派往法国、英国、瑞士、美国等国家,学习数学、医学、文学、艺术、工程、法律、音乐等学科。其中有绘画专业的两个公费名额。
吴冠中参加了在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举行的重庆考区考试,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脱颖而出,以全国绘画专业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公费留学法国最高美术学府——巴黎国立美术学校的资格。
光阴流逝,当年27岁的吴冠中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界最具影响力并享有国际声誉的画家之一。关于当时的那次由国民党政府主持的公费留学考试,虽也零散见诸报端或一些当事人回忆录里,但由于国民党政府1949年即败退大陆,且历史久远,而没有系统完整的历史资料可供研究。即使记忆力惊人的吴冠中先生,在记叙过去那段历史时,在他的自传《我负丹青》和一些回忆文章中也仅做了很简单的记述。
《燕子》,吴冠中,水墨设色,44x48cm,2006年
南京,陈之佛家人的意外发现
2006年春节前夕,一份从南京寄来的中国工笔花鸟大师陈之佛先生家人写给吴冠中的信件,让这一段尘封了60年的历史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陈之佛先生女儿陈修范和女婿李有光教授写给吴冠中先生的信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远在南京的现代工笔花鸟大师和美术教育家陈之佛先生的女儿陈修范和女婿李有光教授,在2006年元月春节前夕,收到了合肥的一个亲戚方君默先生的来信,方先生是安徽省一位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在他的来信中夹有一张复印着短文的小纸片。方先生在信中告诉他们这是他从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吴冠中集》上复印下来的,是书上“老师,掌故,怀念”篇中题为《陈之佛》的短文。文章短小,亲切感人。吴冠中先生在文章中写道:1946年我考取了公费留学,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因全国九大考区同时考试,只有两个名额,我争取了第一名。我到陈之佛老师家报喜,他早已知道,他问我美术史考卷是怎么答的,我背了我论文的几段,他喜开了颜,说:“我是被聘到部里去阅美术史卷的,有一份最出色的我给了九十多分,原来就是你的!”
陈之佛先生女儿陈修范和女婿李有光教授写给吴冠中信中所提及的吴冠中自传《我负丹青》及《吴冠中集》
方君默先生提醒他们,陈之佛先生在家中留下的一份记有“三五年官费留学考试美术史最优试卷”的手稿资料,是否和吴冠中有关。
原来,陈之佛先生1962年因患脑溢血突然去世,留下了大量的手稿、文献资料。在整理陈之佛先生的手稿资料时,发现有一份陈之佛先生抄录的“三五年官费留学考试美术史最优试卷”的手稿,因没有具体署名是何人的试卷,成为了一桩无头的公案。方君默先生知道有这么一份卷子,这位有心的老先生看过吴冠中先生的新书,马上提醒问一下吴冠中先生。
陈修范、李有光教授夫妇赶紧和吴冠中先生联系求证,并在春节前寄来了手稿的复印件。六十年尘封的往事被记起,记忆力惊人的吴冠中先生一下子确认,这就是他在考试时作答的那份试卷。
试卷的主人找到了
“现在,陈之佛先生手稿的原件被翻拍出来。我们有责任让它公诸于世。”
“四张毛边纸,陈之佛用毛笔抄录了这份试卷。”
陈之佛先生,原名绍本,学名之伟,又名杰,号雪翁。1896年生,浙江省余姚县人。是我国现代卓越的工艺美术家,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大师,著名的艺术教育家。
陈之佛(1896-1962)
陈之佛先生一度担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解放后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任教授,担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等职务。1962年1月15日,陈之佛因患脑溢血去世。
在陈之佛先生的女儿陈修范教授家中,我看到了陈之佛先生在4张毛边纸上,以工整娟秀的毛笔字抄录的这份试卷(试卷全文内容附在本文后)。
陈之佛先生抄写的“三五年官费留学考试美术史最优试卷”
试题由两部分组成:其一,“试言中国山水画兴于何时盛于何时并说明其原因”;其二,“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后世西洋美术有何影响试略论之”,在手稿的结尾处特别注明“三五年(即公元1946年)官费留学考试美术史最优试卷”。整个试卷吴冠中共答1715字。通篇采用文言文,开宗名义,下笔不凡,文采飞扬。在紧扣主题的论述中,脉络清晰,立意高远。整个试卷见解卓然,文脉贯通,一气呵成。且文笔张弛有度,深有大家之风。读后令人口舌生香,神清目畅。体现了一个年轻学子不拘成法、评古论今的昂扬气势和旁征博引、渊深厚重的学问基础,老练的文风和鲜明的观点令人钦佩。
这确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状元”试卷。 想来陈之佛先生是以阅卷老师的身份,在南京教育部集中批阅来自全国九大考区的试卷。蓦然发现这样一份优秀的试卷,诵读之下,为有这样一份充满才气和见识的试卷而欣喜。但试卷封名,不能外带。陈之佛先生当时已经54岁,德高望众,不仅给予了高分,竟以工整的字体,细心抄录下来,其识才爱才之伟大品格令人感动。
吴冠中的回忆,留学法国的梦想和留法考试
1946年的公费留学考试,是吴冠中先生命运的转折点。
1931年,上小学时的吴冠中
1936年,17岁的吴冠中放弃浙江省立高级工业学校电机科的学习,考入国立杭州艺专预科,从此踏上艺术旅程。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冠中随学校辗转迁移,师从林风眠、潘天寿、常书鸿、关良等名师,学习中国画和西画,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学习期间,吴冠中可能是最爱提出问题和有独立见解的学生,连德高望众的潘天寿先生在多次面对吴冠中的提问后,都婉转批评他“以吾弟现在时期,应多研究,少主张”。同时,吴冠中曾经大量临摹中国历代绘画精品,对中国传统艺术极尽涉猎。在重庆时,竟经常乘车两三个小时,去看一场京剧。据当时的国立艺专的同学闽希文回忆,有一次他和吴冠中夜里看戏误了公共汽车,不得不徒步回校,途中走累了,竟然睡在途中的长亭里。而其最为迷恋的,还是油画色彩。
1942年,历经6年多辗转学习,23岁的吴冠中从国立艺专毕业,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任教,教授素描和水彩。而其选择在重庆大学任教,是因为当时他一直想步许多老师的后尘,留学法国学画。吴冠中为他的梦想进行了艰苦的准备,重庆大学离中央大学距离不远,可以使他全力学习法文。为什么学习法文呢?有了法文的语言基础,可以在法国勤工俭学啊。而他的法文老师,包括了在中央大学的徐仲年教授、马光璇教授(吕斯百先生的夫人)等。并且,他竭力从旧书店里收猎法文书籍,一本《拉鲁斯》法文辞典浸入了他的许多精力。
1942年,杭州国立艺专毕业时的吴冠中
1946年夏天,一直争取到法国留学的吴冠中等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将组织一次对西方国家的公费留学。教育部于全国九大城市设立考区举行公费留学竞争考试。“其中竟然有二名绘画,实属空前,我竭力争取,于重庆考区参试,试场设于沙坪坝南开中学。抗战八年,久不派留学生,故参试者众,竞争剧烈。十月前后,全国试卷集中南京教育部评阅,评卷专家学者集中南京教育部内工作,试卷不得出部。约十一月发榜,我在急切心态中发现自己榜上有名,喜极”。
关于这次绘画专业的考试,吴冠中先生回忆到:考试包括美术专业、外文和综合学科。其中专业考试的内容包括美术史、绘画作品、解剖学。专业分数占总分的45%,此外还有法文(不会法文者可用英文)、语文、中外史地、三民主义等内容。 吴冠中感到几乎所有学科都答得不错。惟有解剖学中有关下颌骨的一个小问题答得比较含糊,为此一直耿耿于怀,考试后,“有一次于街头看到卖艺卖药者,突然看到有卖猴头,看到猴头下颌骨,简直如刺在喉”。这充分说明了吴冠中对这次考试的重视和期待。
与吴冠中一起成为两个留法绘画专业考试优胜者的另一个考生叫王熙民,留法后转学了雕刻专业。
今天,我们已经不易考据到更多的关于这场考试的史料,然而,恰是这场抗战胜利后在短暂的国内和平期进行的这场考试,造就了一批卓有建树的英才。其中包括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哲学家和雕塑家熊秉明、法学家端木正、建筑学家何光乾、文学家王佐良、画家吴冠中等。
由陈之佛先生抄录的这份试卷,成为这场公费留学考试最珍贵的史料。
美术史试卷,答题时间两个小时
吴冠中先生这份美术史试卷的答题时间,大约是两个小时。
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吴冠中先生最早的文章。
陈修范教授手持陈之佛先生抄录的吴冠中试卷
穿越风雨历程,让我们走进27岁时的吴冠中。
如果不是面对陈之佛先生亲笔抄录的试卷,甚至连笔者可能都怀疑,如此高水平的两篇文章,竟出自中国抗战胜利后首次举行的公费留学考试的考场上。
须知,在延续了上千年选材考试的中国,此时的考场不是江南贡院,考试的内容,不是八股文章。
吴冠中无疑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学子,从小学到中学,他一次次靠考试向人生发起了挑战,靠考试改变着人生的命运。他从江苏宜兴地道的农村(闸口乡北渠村),考进江苏省立无锡师范,考进浙江省立工业职业学校,转而进入杭州国立艺专,并成为重庆大学的助教。现在,又是一次考试,要让他走进欧洲的艺术殿堂。
笔者有幸最早见证了吴冠中的这份试卷。卒读之后,竟想起在滕王阁上倜傥风流、挥笔急就,写成千古名篇的唐代诗人王勃。当年的王勃,恰好27岁(公元675年)。
这确实是一份无可挑剔的“状元”试卷,这是一份可以打动任何一位公正评判、不循私情的考官的试卷。这样一份试卷的胜出当之无愧,在映衬出陈之佛先生伟大人格的同时,可以反映出这次公费考试组织和评判的客观公正。
陈之佛先生的学生,著名工笔花鸟画家喻继高先生在看过吴冠中的试卷后,感慨地说,“我们刚进入南京大学艺术系,跟傅抱石老师第一次见面,傅老提问,请你们说说你们知道的古代画家吧,我们几乎答不出来,于是傅老说,好好,你们像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好的图画。吴冠中先生这么年轻时有这样渊博的美术史知识,令我敬佩”。
我们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有这样一份考生的试卷骄傲。
与试卷有关的话题,吴冠中的留法生活
1946年的公费留学考试,改变了吴冠中先生的一生。
吴冠中是幸运的,他以普通考生的绝世才华,巧遇了一位学硕德高的教育大家,陈之佛是伯乐,吴冠中是千里马。
1947年,初到巴黎的吴冠中
凭借这次的公费考试的胜出,1947年7月,吴冠中告别新婚的妻子,乘美国“海眼”号邮轮,离开中国。
吴冠中乘坐海船的四等舱,“乘船的时候,可以到甲板上看海,每三天海船靠岸,可以到岸上游玩,心情很好”。他满怀憧憬驶向艺术的殿堂。
吴冠中的留法生活是紧张而浪漫的。
他进入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选择杜拜教授的工作室,学习绘画。
吴冠中在法国留学时使用的学生证件
1948年,他转入苏弗尔皮教授的工作室。在那里,他每周上课三次,每天上午画人体,模特基本上是法国人。在法国,偶尔能见到黄皮肤的是越南人。
1948年,吴冠中于巴黎凡尔赛宫前。吴冠中将这张照片寄给了他的老师吴大羽。
他疯狂学画,一有时间,他就到卢浮宫里上美术史课,到巴黎大学学文学,晚上则要学习法文,“练耳朵”。巴黎是世界的美术中心,这里有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展览,吴冠中跑博物馆、看画廊,于塞纳河上体味印象派大师画笔下的风光。公费留学的好处是,他可以每月到法国外交部领取8000旧法郎,这笔费用可以支撑原本节俭的苦学生的生活。吴冠中每月花掉6000法郎,生活结余可用于旅游等项目开支,利用暑假期间,他去意大利和瑞士参观博物馆和文化遗址。
在法国留学时的吴冠中
1948年,吴冠中参加了巴黎的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49年的暑假,他去伦敦参观,补习英文。
然而,“到巴黎前,打算不回国了”的吴冠中,却越来越决心回到祖国。他在写给老师吴大羽的信中说“踏破铁鞋无觅处,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赶快回去,从头做起”。所幸吴大羽先生保留了这封信,“文革”中此信被抄走,最后得以归还,数年前,吴大羽的女儿吴崇力给吴冠中寄来了复印件。
1950年夏天,吴冠中放弃可延长公费,继续留在法国半工半读的条件,以“火坑大家一齐跳”的决心,毅然决定回归祖国。
从此,吴冠中开始了苦恋家园、创新革变的艰辛艺术旅程。
留学法国3年,无疑对他后来的艺术旅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冠中用他人生最好的时光投放在西方的艺术中心,他像一个硕壮的公牛,吃到了大量水草,然后去咀嚼和长时间的消化。他见到了最好的,也知道了什么是最好的,并在跨越而立之年的时候,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吴冠中与外国同学郊游
《梦巴黎》,吴冠中,布面油画,61x50cm,1989年
难怪,当法国印象派画展来到中国,我问吴冠中先生是否去看时,吴冠中轻轻地笑道,“我在年轻时早已经看遍了”。
1991年,吴冠中得到了他当年留学考试所追求过的国家的特殊奖励:法国文化部授予他“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位”。
1993年,他获得巴黎市勋章。
2002年3月,吴冠中入选为法兰西学士院艺术院通讯院士。
六十年后,历史的恩赐
2006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历史,展现了他富有人情和公正的一面。
对吴冠中先生来说,60年前的那场考试,开启了其留学法国以及此后漫长人生旅程中的种种际遇。2006年也是他和相濡以沫的夫人朱碧琴女士结婚60周年。
吴冠中先生与夫人朱碧琴女士
晚年的吴冠中先生,生活在北京南城的一个普通居民区里,外面的世界纷繁复杂,艺术市场如火如荼,这些对于他如同身外之物。如同许多艺术大师和思想家的晚年,他静静面对冷暖人生,继续着生命的思考和艺术的创造。
他一生坚韧执着,坦荡磊落,不为利诱,不为势屈,甚至不为时用。他在留法归来后,长期担着“资产阶级文艺观的形式主义者”的嫌疑,被当时的主流艺术势力所排斥,在教学、创作领域长期边缘化的位置上,仍然坚持他的艺术主张。为了避免“丑化工农兵”,他冒着“不为政治服务”的风险,违心地画起了风景。他既有向公益事业捐赠的慷慨,也有不为利诱、不摧眉折腰的“吝啬”。他著文坚持自己的观点;宁可投入他不知“深浅”的官司,向假画宣战。他为了艺术的探索,不惜体力,不惜精力,不惜生命,甚至不惜大量毁掉自己不满意的作品。
《燕子觅句来(之一)》,吴冠中,水墨设色,39×50cm,2006年
吴冠中一边画画,一边著文。文思如涌,文如其人。深厚渊博的国学基础,跌宕多彩的人生阅历,长期执笔著文的习惯使这位艺术大师为我们留下超过一百万字的文章。他的文章和画作的风格一样,作用一样。1980年元旦,吴冠中在《湖南日报》著文,以《养在深闺人未识——张家界是一颗风景明珠》为题,介绍那时还不为人知的著名旅游胜地张家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张家界名声鹊起即缘于此。
吴冠中的艺术活动,留下了两个惊人的统计数,总量超过5000多幅的绘画以及超过50种的画集和文集。
《交河故城》,吴冠中,水墨设色,111×102cm,1981年
英国文学评论家迈克·苏里文教授说:单凭发表的文字,就足以让他在艺坛占有一席之地。确实,吴冠中是不仅仅作为画家存在的,吴冠中精湛的艺术及其思想许多年来引领着当代美术界的理论争鸣,成为关注焦点。时至今日,这样一位高龄艺术家的创造激情仍汩汩而来,老而弥新,其优美而睿智的散文和言论与艺术作品一样为人们所喜爱,其永不枯竭的探索成果牵动着当代中国美术创作,融入国际舞台。生命的花朵年年璀璨,对于吴冠中先生的研究和评价必当延续有年。
《春在》,吴冠中,水墨设色,47×38.5cm,1997年
2004年,30年前创作的油画长卷《一九七四年·长江》被意外发现。
2004年春,吴冠中、李大钧与《一九七四·长江》
2005年,他在大病初愈后,以86岁的高龄,创作了60多幅水墨新作,并首次推出书法作品。这是吴冠中先生一以贯之坚持的创新实践。如同诸多世界艺术大师的晚年创作一样,书与画中所凝聚的,不啻是人生的总结。
《紫禁城》,吴冠中,水墨设色,45x48cm,2006年
他的艺术得到广泛的尊重和承认。确实做到了“专家鼓掌,群众点头”。“不断线的风筝”飞得很高很高。他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屡创新价,尤其赢得了普通观众的喜爱。2005年9月,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吴冠中艺术回顾展”盛况空前,一个月的展览下来,参观人数创造了新的记录。2006年1月,“吴冠中2005年新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和北京百雅轩艺术沙龙举行。这个规模不大的展览,每天的观众络绎不绝,在一卷卷的签名簿上留下长长的签名和感人的留言。
北京大学哲学系84岁的老教授杨辛先生在看完吴冠中的画展后,激动地说:“吴冠中的艺术真正做到了三个统一。那就是传统和现代的统一,东方和西方的统一,心灵和自然的统一。”并欣然题词:“艺术永葆青春。”
《熊猫》,吴冠中,水墨设色,44x48cm,2006年
吴冠中有了越来越多的艺术知音。
吴冠中的确成功了。许多人说, 吴冠中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
吴冠中自己却没有这样说。
他的生命到了晚年,他仍然有许多缺憾。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家,他的许多学生已经成就斐然,许多学生在画展和画册上感谢他们的老师。而吴冠中对笔者说:他遗憾对中国的美术教育没有贡献。
人们说,吴冠中是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其实,最接近他目前实际的概括是,吴冠中是一个思想家。阅尽人间沧桑,遭遇几次大病的他,像许多古代先贤一样,他所思考的,石涛的禅悟,庄子的哲学,名利如物,人生如我。
他仍然痛苦,苦瓜家园。
《苦瓜家园》,吴冠中,布面油画,60x74cm ,1998年
世间的因果,往往并不兑现善良人们的期盼。
吴冠中是幸运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如今,他和相濡以沫的老伴相携走过了六十年的春秋,这份影响其人生道路的“状元试卷”在其有生之年的意外发现,却是令人感受到了命运的眷顾乃至公正。
陈之佛先生赠予吴冠中夫妇的结婚纪念画作
正如吴冠中先生在最新怀念他的恩师陈之佛先生的短文结尾时所说:“一个甲子转回来,我看到了六十年前年轻的我,道是无情却有情,历史这面镜子,恩赐我一次超常的窥视。”
这就是历史的恩赐,历史令人感慨。也是对陈之佛、吴冠中的纪念。
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史实,有责任向社会客观地披露这一事件。
附 吴冠中1946年公费留学法国考试试卷原文
1 试言中国山水画兴于何时,盛于何时,并说明其原因?
吾国山水画始作于晋之顾恺之,但仅作人物之背景,非用以作独立之题材者,就此已为吾国风景入画之嚆矢。
五胡乱华之际,晋室南迁,一般士大夫均随之南下,感于江南风物之秀丽,山色湖光,处处入画,于是乃助成山水画之兴起。且其时崇黄老,尚清谈,爱静美;静美者,山水也。
更加时值乱世,杀伐连年,人民生活不安,一般洁身自好之士均隐迹山林,朝夕与烟霞泉石为伍,习之近,爱之专,山水画自不得不兴起。迄于南朝其势更甚,宋时即有宗炳、王微等山水专门作家出,齐之谢赫更归纳绘画之批评、技巧、学习方法等于六法之中,曰气韵生动,曰骨法用笔,曰经营位置,曰随类敷彩,曰传模移写,曰应物象形,此六法者!虽对整个绘画而言,但其主旨及含义似针对山水画而发,于是吾国山水画之格法大备。
此时之山水不过粗具规模,不合物理画理之处甚多,或人大于山,或水不容舟,其真真独特面目之完成则有待于唐之吴道子及李思训、王摩诘出,始奠定吾国山水画坚固之基础而达于盛期。唐时国势强盛,海内太平,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天宝之盛世,文化极为发达,绘画亦达于空前未有之盛况,无论释道人物,马牛野性,均臻绝境,若不另辟途径,势难拔萃,故于人物画达于顶点之时乃转而向山水发展,自亦情理之常。且其时崇禅宗,主直指顿悟,轻形似而重精神。于是王维之水墨山水,乃大受一般士大夫之欢迎。
自后山水画之趋向,有崇大小李将军之青绿绮丽、金碧辉煌者,如南宋之赵伯驹、赵伯骕及李唐、刘松年辈。宗王维之水墨渲染者当时有卢鸿、郑虔、张璪、王洽,五代有荆浩、关仝,北宋有李成、范宽、董源、僧巨然等。明之莫是龙曾区分前者为北宗,重刚健之美;后者为南宗,偏秀丽之趣,于是世人乃有南北之争。
其实艺术品之高下全不以形式手法为绳墨,“骏马秋风冀北”之美,与“杏花春雨江南”之美,均各有其特质,如吴李同作大同殿之山水,李思训累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均同臻妙境。要之吾国山水画在唐时已立定基石,后之流派莫不由此脱胎转变而来。
北宋山水画多趋向水墨皴染,近于南宗。南渡后,画院内始有青绿工整之院体作风出,但其时马远、夏珪虽同出画院,但创水墨苍劲之风格。此亦南北渐趋融和之一证。暨乎元季、黄子久、王叔明、倪云林、吴镇出,用干笔皴擦,高风别具,故有人以元季为吾国山水画之最高峰者。后及明清,山水画已不能脱元四家之窠臼,或远承宋米芾、米友仁、苏轼等之文人墨戏作风,残山剩水,千篇一律,高明者犹得传前人衣钵,庸俗者则有被讥为八股山水者,是为吾国山水画已趋向形式,徒有躯壳,而缺乏灵魂,誉之者则谓已达技巧之至境,唯无论如何,明遗民之石涛、髡残、渐江、八大等均能自出新意,冲出生活之陈腐予世目以清新。
《高桥》,吴冠中,水墨设色,45x48cm,2006年
2 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后世西洋美术有何影响,试略论之?
文艺复兴之意义,不仅为恢复希腊、罗马人之智识文艺,其精意实为“人”之发现,即“自我”之觉悟,因中古时代一切均隶属于教会,无论身体思想均不得自由,人民几已忘却“我”之存在,唯祈求来世之幸福,故其精神为非现世的。文艺复兴则为此中世文明之否定,以人为世界之主人,一切均力求现世之享受,故为现实的,以此精神创造种种文化艺术,自皆以“人”为本位。其后此风披覆全欧,乃奠定西洋美术现实的、人本的之立足点。
近世绘画之渊源,自当推意大利之文艺复兴时代,其时佛朗多、荷兰、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等国画人均群趋于Florence及Venice二地留学,一如今之艺人麇集于巴黎者然,如Velasquez之取法Tintonetto,Goya之取法于Tiepolo,Rubens之取法Titian,而此三人者后为十九世纪西洋绘画之先导。故若说威尼斯之绘画迄今而未绝亦无不可。威尼斯绘画重色彩,偏情趣,实为近世浪漫运动预伏因子。
迨十九世纪英吉利之Hunt、Rossetti、Millais等提出追踪Raphael以前之绘画,以救当时画坛之衰颓风气,此非Florence之绘画余波尤及于近世之证乎。
近世绘画之一切格法,如透视之关系,人体之解剖,肖像之表情,均可说系导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者,如Michelangelo 对人体肌肉之表现,Leonardo da Vinci之Mona Lisa对表情之深刻研究,固为空前所未有,实乃万世之师表,吾人所受惠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者实难以种种局部来概括全体之影响。
又中古绘画全作教会之宣传手段,正如我国张彦远所记“成教化助人伦”者,艺术家无自由创作之余地,文艺复兴时之作者则一本个人之志趣,作纯艺术性之创作,于是人各一帜,如百花争妍,造成近世独立绘画及个性创作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