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王羲之高出来的那部分就是创新?
2019-02-13 10:07:52 来源: 点击:
日前,田英章到广州与书法院的学员互动问答。
问:怎样理解楷书与行书的关系?
答:有了楷书做基础,行书就有了法度,就有了依从;没有楷书做基础,只练行书,行书不会好到哪里去,写到一定的程度,就写不动了,因为基础太薄了。当然,不会行书只写楷书,楷书不仅僵死、呆板,从整体上看,水平也不会很高。
问:看别人写字很重要吗?
答:在书法学习中,有时是“百看不如一练”, 有时是“百练不如一看”。没亲眼看到过高手写字,对有志与书法的人来说是个严重的缺憾。
问:在书法学习中,怎样才能做到写一个比一个好?
答:在我们临帖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临写了一个字后,觉得不满意,还有问题,需要重新写一个进行修正,于是就眼睛看着第一个自己写的字,然后写第二个;再不满意,于是眼睛看着第二个去写第三个;还是不满意,眼睛看着第三个去写第四个……。依此方式写下去,离帖就会越来越远了,到了最后和帖上的字“风牛马不相及”了。每当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写了这么多,再往前看,往往还是临写的第一个字好一些。
字写出来可以修正重写,但不要按照自己写出来的字去修正重写,应该直接对照字帖上的字去修正重写,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个比一个好。
问:在书法上您认为什么叫做“创新”?
答:形象地说,我们和王羲之站在一起的时候,比王羲之高出来的那部分就是创新,如果我们只有王羲之的脚面高,抬头看王羲之的脸都非常困难,在种情况下还大叫要创新,要写出自己的风格,我想他不是个弱智就是个不可理喻的疯子。
问:我在家练书法很是刻苦,但不知为什么总是进步很慢?
答:我们自己在家长时间闷头练字,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越写越胡涂,越写越不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走?不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到底对、还是不对?完全没有了标准、没有了目标,就好比把自己扔在了一片无际的大沙漠,总觉得自己在兜圈子、打转转,茫然不知所措,对别人的评价,也不敢完全相信。
另一种完全相反的情况是,自我感觉良好,看到自己写出来的字,简直就是美不胜收,拔类超群,非常棒,非常有个性,非常有风格,特别是当有人夸奖时,照单全收,全部当成真话去听了,因此踌躇满志,洋洋自得。
以上两种情况,都指向了一个目标——该好好地学习了!
问:为了写好字,我们每天要写多少个字?要写多长时间?
答:不必计较习字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只要求你自己每天都有所进步就行了,哪怕是进步一点点也都是飞跃。你想飞跃吗?那就要求自己每天都有一点点进步吧!
书法的“学”,其实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临帖,二是从师。临帖就是按照帖上的笔画、结构、章法去认真地临写,帖上怎么写,你就怎么写,首先是像,像是为了写好,是写好的必经之路,不像就达不到好,要亦步亦趋地去写像,这一点至关重要。
从师问题也非常关键,但一定要拜明白老师,不要考虑老师的社会地位和名气大小,主要是看他能不能把你教出一手好字。否则,请来一个糊涂老师,一不留神会把你带进沟里。
问:学习欧楷,可以不可以往欧楷里加魏碑?
答:首先说,在一种书体里加进一些别的书体“成分”,我个人认为没有绝对的不可,其实,自古至今任何一位书家,在学习别人的时候,都在不自觉地加进了其它“成分”。但是,如果我们在学习一种书体时,从主观上使劲地往里加东西,那就是一个学术问题了,这要做一个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往欧楷里加魏碑可以不可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须要先搞清欧阳询的楷书里有没有魏碑?欧阳询在世的年代,距魏碑发展、成熟的年代较近,至少要比我们近多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楷书里应该有魏碑的成分。如果他的楷书里已经有了魏碑成分,那么还需要我们去加吗?难道我们是嫌欧阳询的楷书里魏碑的“成分”太少了吗?
我们再反过来说,如果欧阳询的楷书里没有魏碑,我们为什么还要往里加呢?难道我们觉得欧楷里没有魏碑而不好吗?道理很明显,凭欧阳询的才智和学识,他自己明白应该不应该在自己的楷书里加进魏碑,要是加,他也知道应该加进多少。作为学习欧楷的后人,我们只要去学就可以了,不要总是想着去改革它、去修正它。既然学人家,就要忠实于人家,更何况我们还差得很远,我们远没有资格去更改这些。任何更改或称作所谓的“完善”,其实都是一种浅薄,在学书心态上都不够老实。
问:现在有些书法小报和某些网上在讨论“今楷”,说有人要创造一种书体,叫做“今楷”,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我还不知道什么是“今楷”。不过纵观书法历史,都是先有了、先形成了某种书体,写的人多了,人们才去给它命名。也就是说书体形成在先,命名在后,似乎是不可能先有名称,再有书体。比如楷书,楷书起于东汉,盛于晋唐,“楷书”的名称应该不会早于汉代,假如汉代以前的秦始皇对大臣们说:“我们来研究和创造一种书体吧,我们先给它起个名字,叫‘楷书’。”你肯定觉得这是多么的荒诞和可笑。
问:怎样才能叫做会写字了?
答:当你离开帖就写不了字了,就叫会写字了。怕的是虽然没有帖,但你哪个字都敢写。
无知便可无畏!
问:在书法学习中,真的一点窍门也没有吗?
答:在书法学习中,有时候就是一层纸,一捅就破;有时却是一座坚固的壁垒,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是通不过的。有的学员问我,“这个直钩我的笔法对了,怎么还是写不出来呢?是不是还有什么窍门?”我爽快地回答说:“有!你只要再写五千次就写出来了,这就是再简单不过的窍门了。”
问:在书法学习中,毛笔质量的好坏很重要吗?
答:当你确信自己的笔法是对的,但又写不出来的时候,那你就要换一支笔试试,也许就是毛笔的事。我以前吃这个苦头,自己觉得技法对了,没有什么大问题了,但怎么就是写不出来呢?后来换了一支好使的笔,一下子就写出来了。哇,原来是笔的问题,后来想起,真不知道浪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啊!始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非常正确的。
问:学楷书用什么样的毛笔合适?
答:用什么样的毛笔,有个人习惯问题,但有些时候也不尽然。现在市面上主要是狼毫和羊毫,但我感觉狼毫硬了些,在写折弯钩挑时笔锋压不下去,容易刺出笔尖,而且写出来的笔画效果多有生硬之感;羊毫又太软,笔按下去后,笔毫弹不回去,当有时需要强调笔力的时候,又感觉用不上力量。所以近些年来我一直使用几位制笔专家为我专门制作的几种“兼毫笔”、“鼠须笔”、“灰狼笔”等,这些笔都比较好用,我感到比较得心应手。
另外,凡是好使的毛笔,无论写什么书体都好使,不分楷书、行书。
问: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书法家用小笔写大字,而且很张狂,您怎么看?
答:我个人认为,不要拿小笔写大字,但是可以拿大笔写小字。更不要学一些人用小笔、秃笔蘸足了墨,在桌子上乱拧乱转,让人在旁边看了觉得是在打把式卖艺,心里不舒服。书艺是在研究笔毫和纸面的接触关系,不是在研究笔杆怎么杵桌子。
书法不是表演艺术,不要总想着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其实越想显示,越是证明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
问:请老师讲讲怎样用墨?
答:写重要的作品,还是应该研磨,不宜使用墨汁,因为研的磨可以延年历久,不易脱色。我们平时写字,可以用墨汁,但要兑水,要适量,兑水的多少要根据所写的书体、字形、大小、宣纸的吸墨情况以及个人爱好来决定。一般来讲写楷书要兑四分之一的水;写行书要兑三分之一的水。兑水后要多多搅拌,水、墨不是很容易相溶的,大部分学员墨汁兑水后不认真搅拌,使得砚中的墨稀、稠不匀,非常难使。
现在看你们写字,普遍情况是蘸墨太多,一定要注意尽量少蘸墨。蘸墨多少才合适呢?对于中楷以上的大字来说,蘸一次墨写一个字就比较合适。少蘸墨并不等于写一笔蘸一下墨,写一个字,蘸好几次墨,这都是不对的。我们必须要学会用墨。
墨汁可以兑水,也可以兑白酒,墨汁兑白酒,别有一番效果。
不过陈墨、宿墨不好用,墨汁坏了更不能用,坏墨的气味对人身体有害。
问:怎样理解楷书与行书的关系?
答:有了楷书做基础,行书就有了法度,就有了依从;没有楷书做基础,只练行书,行书不会好到哪里去,写到一定的程度,就写不动了,因为基础太薄了。当然,不会行书只写楷书,楷书不仅僵死、呆板,从整体上看,水平也不会很高。
问:看别人写字很重要吗?
答:在书法学习中,有时是“百看不如一练”, 有时是“百练不如一看”。没亲眼看到过高手写字,对有志与书法的人来说是个严重的缺憾。
问:在书法学习中,怎样才能做到写一个比一个好?
答:在我们临帖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临写了一个字后,觉得不满意,还有问题,需要重新写一个进行修正,于是就眼睛看着第一个自己写的字,然后写第二个;再不满意,于是眼睛看着第二个去写第三个;还是不满意,眼睛看着第三个去写第四个……。依此方式写下去,离帖就会越来越远了,到了最后和帖上的字“风牛马不相及”了。每当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写了这么多,再往前看,往往还是临写的第一个字好一些。
字写出来可以修正重写,但不要按照自己写出来的字去修正重写,应该直接对照字帖上的字去修正重写,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个比一个好。
问:在书法上您认为什么叫做“创新”?
答:形象地说,我们和王羲之站在一起的时候,比王羲之高出来的那部分就是创新,如果我们只有王羲之的脚面高,抬头看王羲之的脸都非常困难,在种情况下还大叫要创新,要写出自己的风格,我想他不是个弱智就是个不可理喻的疯子。
问:我在家练书法很是刻苦,但不知为什么总是进步很慢?
答:我们自己在家长时间闷头练字,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越写越胡涂,越写越不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走?不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到底对、还是不对?完全没有了标准、没有了目标,就好比把自己扔在了一片无际的大沙漠,总觉得自己在兜圈子、打转转,茫然不知所措,对别人的评价,也不敢完全相信。
另一种完全相反的情况是,自我感觉良好,看到自己写出来的字,简直就是美不胜收,拔类超群,非常棒,非常有个性,非常有风格,特别是当有人夸奖时,照单全收,全部当成真话去听了,因此踌躇满志,洋洋自得。
以上两种情况,都指向了一个目标——该好好地学习了!
问:为了写好字,我们每天要写多少个字?要写多长时间?
答:不必计较习字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只要求你自己每天都有所进步就行了,哪怕是进步一点点也都是飞跃。你想飞跃吗?那就要求自己每天都有一点点进步吧!
书法的“学”,其实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临帖,二是从师。临帖就是按照帖上的笔画、结构、章法去认真地临写,帖上怎么写,你就怎么写,首先是像,像是为了写好,是写好的必经之路,不像就达不到好,要亦步亦趋地去写像,这一点至关重要。
从师问题也非常关键,但一定要拜明白老师,不要考虑老师的社会地位和名气大小,主要是看他能不能把你教出一手好字。否则,请来一个糊涂老师,一不留神会把你带进沟里。
问:学习欧楷,可以不可以往欧楷里加魏碑?
答:首先说,在一种书体里加进一些别的书体“成分”,我个人认为没有绝对的不可,其实,自古至今任何一位书家,在学习别人的时候,都在不自觉地加进了其它“成分”。但是,如果我们在学习一种书体时,从主观上使劲地往里加东西,那就是一个学术问题了,这要做一个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往欧楷里加魏碑可以不可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须要先搞清欧阳询的楷书里有没有魏碑?欧阳询在世的年代,距魏碑发展、成熟的年代较近,至少要比我们近多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楷书里应该有魏碑的成分。如果他的楷书里已经有了魏碑成分,那么还需要我们去加吗?难道我们是嫌欧阳询的楷书里魏碑的“成分”太少了吗?
我们再反过来说,如果欧阳询的楷书里没有魏碑,我们为什么还要往里加呢?难道我们觉得欧楷里没有魏碑而不好吗?道理很明显,凭欧阳询的才智和学识,他自己明白应该不应该在自己的楷书里加进魏碑,要是加,他也知道应该加进多少。作为学习欧楷的后人,我们只要去学就可以了,不要总是想着去改革它、去修正它。既然学人家,就要忠实于人家,更何况我们还差得很远,我们远没有资格去更改这些。任何更改或称作所谓的“完善”,其实都是一种浅薄,在学书心态上都不够老实。
问:现在有些书法小报和某些网上在讨论“今楷”,说有人要创造一种书体,叫做“今楷”,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我还不知道什么是“今楷”。不过纵观书法历史,都是先有了、先形成了某种书体,写的人多了,人们才去给它命名。也就是说书体形成在先,命名在后,似乎是不可能先有名称,再有书体。比如楷书,楷书起于东汉,盛于晋唐,“楷书”的名称应该不会早于汉代,假如汉代以前的秦始皇对大臣们说:“我们来研究和创造一种书体吧,我们先给它起个名字,叫‘楷书’。”你肯定觉得这是多么的荒诞和可笑。
问:怎样才能叫做会写字了?
答:当你离开帖就写不了字了,就叫会写字了。怕的是虽然没有帖,但你哪个字都敢写。
无知便可无畏!
问:在书法学习中,真的一点窍门也没有吗?
答:在书法学习中,有时候就是一层纸,一捅就破;有时却是一座坚固的壁垒,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是通不过的。有的学员问我,“这个直钩我的笔法对了,怎么还是写不出来呢?是不是还有什么窍门?”我爽快地回答说:“有!你只要再写五千次就写出来了,这就是再简单不过的窍门了。”
问:在书法学习中,毛笔质量的好坏很重要吗?
答:当你确信自己的笔法是对的,但又写不出来的时候,那你就要换一支笔试试,也许就是毛笔的事。我以前吃这个苦头,自己觉得技法对了,没有什么大问题了,但怎么就是写不出来呢?后来换了一支好使的笔,一下子就写出来了。哇,原来是笔的问题,后来想起,真不知道浪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啊!始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非常正确的。
问:学楷书用什么样的毛笔合适?
答:用什么样的毛笔,有个人习惯问题,但有些时候也不尽然。现在市面上主要是狼毫和羊毫,但我感觉狼毫硬了些,在写折弯钩挑时笔锋压不下去,容易刺出笔尖,而且写出来的笔画效果多有生硬之感;羊毫又太软,笔按下去后,笔毫弹不回去,当有时需要强调笔力的时候,又感觉用不上力量。所以近些年来我一直使用几位制笔专家为我专门制作的几种“兼毫笔”、“鼠须笔”、“灰狼笔”等,这些笔都比较好用,我感到比较得心应手。
另外,凡是好使的毛笔,无论写什么书体都好使,不分楷书、行书。
问: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书法家用小笔写大字,而且很张狂,您怎么看?
答:我个人认为,不要拿小笔写大字,但是可以拿大笔写小字。更不要学一些人用小笔、秃笔蘸足了墨,在桌子上乱拧乱转,让人在旁边看了觉得是在打把式卖艺,心里不舒服。书艺是在研究笔毫和纸面的接触关系,不是在研究笔杆怎么杵桌子。
书法不是表演艺术,不要总想着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其实越想显示,越是证明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
问:请老师讲讲怎样用墨?
答:写重要的作品,还是应该研磨,不宜使用墨汁,因为研的磨可以延年历久,不易脱色。我们平时写字,可以用墨汁,但要兑水,要适量,兑水的多少要根据所写的书体、字形、大小、宣纸的吸墨情况以及个人爱好来决定。一般来讲写楷书要兑四分之一的水;写行书要兑三分之一的水。兑水后要多多搅拌,水、墨不是很容易相溶的,大部分学员墨汁兑水后不认真搅拌,使得砚中的墨稀、稠不匀,非常难使。
现在看你们写字,普遍情况是蘸墨太多,一定要注意尽量少蘸墨。蘸墨多少才合适呢?对于中楷以上的大字来说,蘸一次墨写一个字就比较合适。少蘸墨并不等于写一笔蘸一下墨,写一个字,蘸好几次墨,这都是不对的。我们必须要学会用墨。
墨汁可以兑水,也可以兑白酒,墨汁兑白酒,别有一番效果。
不过陈墨、宿墨不好用,墨汁坏了更不能用,坏墨的气味对人身体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