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信手挥写《兰亭序》
2019-01-09 11:30:56 来源: 点击:
在山东临沂王羲之故居内,毛泽东手书《兰亭序》石壁格外引人注目。石壁是一尊天然的园林奇石,高二点八米、宽三点七米、重约八吨。临沂市五位著名篆刻师,采用传统的手工刀刻,用时33天,精心雕刻完成毛泽东,这一气势磅礴的手书《兰亭序》。
毛泽东一生都非常热爱书法艺术,他的书法造诣很深。毛泽东书法早期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在战争年月,他也没有放弃对书法的研究和学习,经常随身带着唐人小楷字帖南征北战。
毛泽东十分喜爱《三希堂法贴》,在延安时,曾有过一套《三希堂法贴》,而且一直带在身边,后来在战争转移中不慎遗失了。建国之后,他又收藏两套《三希堂法贴》,走到哪里,带到哪里。1974年,毛泽东身体已经很差了,但他仍坚持看法帖。工作人员为方便他使用,专门委托荣宝斋为他改装了一套《三希堂法贴》。
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常从故宫博物院等处借阅古代名帖真迹反复欣赏,颇得真味。
1955年开始,他指示身边工作人员广置碑帖。
1958年10月16日毛泽东致信田家英:请将已存多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王羲之等人拓本、于佑任《千字文》及草诀歌。
解放后二十多年间毛泽东收藏各种拓本影本碑帖六百多种,已看过的将近四百种,其中“二王”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则是时常披阅。毛泽东还收集各种字体千字文三十余种。
毛泽东不但博览群帖,而且注意规范草书,如古人编辑的《草诀要领》和《草诀百韵歌》等帖。毛泽东几乎研究了中国书法史中的所有大书法家,就连现代的书法家沈尹默、于佑任和康有为的书法也研究过,因而形成了独特形态书风的行草书法艺术。
毛泽东曾对他周围工作人员说:“字要写得好,就得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字如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便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学字要有帖,学好帖后再发挥。”
毛泽东写书法喜用现成的墨汁,也不挑选什么名贵的端砚,笔则狼毫羊毫都用。喜用大信纸或八开的白色厚宣纸。一张纸上最密的能竖写七、八行,但一般多只写三至五行,每行三至五个字,因此一页不过十来个字。如果纸上有竖格,他常不按格写,也可顶天立地写满全纸,随兴所至,不求刻板,不受约束。他书写时凝神连书一气呵成,写得满意就继续写,不满意就顺手扔入桌下的字纸篓里。
徐涛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由于工作原因,他有更多的机会与毛泽东接触,亲眼观看毛泽东写字或练习书法,听到毛泽东关于书法论述。他回忆毛泽东谈书法时,常提及王羲之与《兰亭序》。
毛泽东告诉徐涛,“《兰亭序》是王氏的传家宝,唐太宗十分喜爱,除令人临摹外,真品已被唐太宗带到昭陵的地下去看喽!”他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笔势流畅,秀丽多变”,说“王羲之的书法,我就喜欢他的行笔流畅,看了使人舒服。我对草书开始感兴趣就是看了此人的帖产生的。”据徐涛回忆,毛泽东常用湖南乡音朗读《兰亭序》。
毛泽东一生喜爱古典诗文,喜爱手书古典诗文。而且他手书古典诗文,大部分不看原著,都是背着写。毛泽东草书王羲之《兰亭序》,就是兴之所至的练笔习作,因此内中偶有记错或疏漏,而且结尾不落款。毛泽东草书王羲之《兰亭序》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有多处。
如:“岁在癸丑”写成岁在癸卯,“群贤毕至”写成群英毕至,“固”写成故,“悲夫”写成悲乎,“少长咸集”咸集二字重复,“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整句重复,“俯察品类之盛”以下缺十七字,“俯仰一世”以下缺九字,“感慨系之矣”以下缺六十六字,“不知老之将至”前多一曾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呢?因为毛泽东有个习惯,平时他看碑帖时从不动笔,写字当时又从不看帖,也不把帖翻开放在手边。因此他写《兰亭序》,很有可能是背临,这样内中偶有记错或疏漏,就在所难免了。尽管这样,毛泽东草书王羲之《兰亭序》仍然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珍品。它运笔潇洒流畅,气势磅礴,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水平。
正如有人评价,同样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王羲之的笔下,如古筝琵琶,唱逝者如斯。在毛泽东笔下,似铜琶铁板,歌大江东去。这篇作品,淋漓酣畅地展现了他广阔的胸怀,渊博的学识,浪漫的气质,敏睿的智慧,充沛的情感。从书写字迹看,这篇草书写作时间应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因为这个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境界上已臻出神入化,达到了巅峰。
毛泽东一生都非常热爱书法艺术,他的书法造诣很深。毛泽东书法早期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在战争年月,他也没有放弃对书法的研究和学习,经常随身带着唐人小楷字帖南征北战。
毛泽东十分喜爱《三希堂法贴》,在延安时,曾有过一套《三希堂法贴》,而且一直带在身边,后来在战争转移中不慎遗失了。建国之后,他又收藏两套《三希堂法贴》,走到哪里,带到哪里。1974年,毛泽东身体已经很差了,但他仍坚持看法帖。工作人员为方便他使用,专门委托荣宝斋为他改装了一套《三希堂法贴》。
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常从故宫博物院等处借阅古代名帖真迹反复欣赏,颇得真味。
1955年开始,他指示身边工作人员广置碑帖。
1958年10月16日毛泽东致信田家英:请将已存多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王羲之等人拓本、于佑任《千字文》及草诀歌。
解放后二十多年间毛泽东收藏各种拓本影本碑帖六百多种,已看过的将近四百种,其中“二王”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则是时常披阅。毛泽东还收集各种字体千字文三十余种。
毛泽东不但博览群帖,而且注意规范草书,如古人编辑的《草诀要领》和《草诀百韵歌》等帖。毛泽东几乎研究了中国书法史中的所有大书法家,就连现代的书法家沈尹默、于佑任和康有为的书法也研究过,因而形成了独特形态书风的行草书法艺术。
毛泽东曾对他周围工作人员说:“字要写得好,就得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字如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便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学字要有帖,学好帖后再发挥。”
毛泽东写书法喜用现成的墨汁,也不挑选什么名贵的端砚,笔则狼毫羊毫都用。喜用大信纸或八开的白色厚宣纸。一张纸上最密的能竖写七、八行,但一般多只写三至五行,每行三至五个字,因此一页不过十来个字。如果纸上有竖格,他常不按格写,也可顶天立地写满全纸,随兴所至,不求刻板,不受约束。他书写时凝神连书一气呵成,写得满意就继续写,不满意就顺手扔入桌下的字纸篓里。
徐涛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由于工作原因,他有更多的机会与毛泽东接触,亲眼观看毛泽东写字或练习书法,听到毛泽东关于书法论述。他回忆毛泽东谈书法时,常提及王羲之与《兰亭序》。
毛泽东告诉徐涛,“《兰亭序》是王氏的传家宝,唐太宗十分喜爱,除令人临摹外,真品已被唐太宗带到昭陵的地下去看喽!”他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笔势流畅,秀丽多变”,说“王羲之的书法,我就喜欢他的行笔流畅,看了使人舒服。我对草书开始感兴趣就是看了此人的帖产生的。”据徐涛回忆,毛泽东常用湖南乡音朗读《兰亭序》。
毛泽东一生喜爱古典诗文,喜爱手书古典诗文。而且他手书古典诗文,大部分不看原著,都是背着写。毛泽东草书王羲之《兰亭序》,就是兴之所至的练笔习作,因此内中偶有记错或疏漏,而且结尾不落款。毛泽东草书王羲之《兰亭序》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有多处。
如:“岁在癸丑”写成岁在癸卯,“群贤毕至”写成群英毕至,“固”写成故,“悲夫”写成悲乎,“少长咸集”咸集二字重复,“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整句重复,“俯察品类之盛”以下缺十七字,“俯仰一世”以下缺九字,“感慨系之矣”以下缺六十六字,“不知老之将至”前多一曾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呢?因为毛泽东有个习惯,平时他看碑帖时从不动笔,写字当时又从不看帖,也不把帖翻开放在手边。因此他写《兰亭序》,很有可能是背临,这样内中偶有记错或疏漏,就在所难免了。尽管这样,毛泽东草书王羲之《兰亭序》仍然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珍品。它运笔潇洒流畅,气势磅礴,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水平。
正如有人评价,同样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王羲之的笔下,如古筝琵琶,唱逝者如斯。在毛泽东笔下,似铜琶铁板,歌大江东去。这篇作品,淋漓酣畅地展现了他广阔的胸怀,渊博的学识,浪漫的气质,敏睿的智慧,充沛的情感。从书写字迹看,这篇草书写作时间应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因为这个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境界上已臻出神入化,达到了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