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佛系书法怎样一步步褪去烟火气

		具足大悲心(1929)
		
		1
		
		俗书
		
		1918年8月之前
		
		
		临魏灵藏造像(早年)
		
		没错,咱不忽悠,
		
		这就是弘一写的《魏灵藏造像》,
		
		来,比一比:
		
		
		
		怎么样,像不像?
		
		不着急,还有呢!
		
		再来看一张《张猛龙碑》:
		
		
		
		临张猛龙碑(早年)
		
		
		
		这也是弘一早年写的,
		
		比一比,还是很像!
		
		弘一出家以前临摹过的,
		
		可不止有这么点哦,
		
		《石鼓文》《峄山刻石》《天发神谶碑》
		
		一系列的魏碑造像,
		
		唐宋名书家的各种墨迹,
		
		可以说样样都有,
		
		学什么像什么!
		
		一度在上海的《太平洋报·画报》霸屏,
		
		画报,成了李叔同的个人书法连载。
		
		可以说是融会了古今,兼用了方圆。
		
		
		卫生金镜四条屏(约1897)
		
		篆书,学邓石如,
		
		笔力健劲,气势沉着。
		
		
		隶书四条屏(临杨岘,1899)
		
		隶书,学杨岘,
		
		方圆兼用,方笔棱峭,圆笔轻细。
		
		
		复归于婴儿(1900年前后)
		
		
		春鸿明月八言联
		
		
		一剪梅词半首
		
		大字楷书,
		
		线条粗重方硬,
		
		结体茂密开张,
		
		北碑之风跃然纸上。
		
		
		姜母强太夫人墓志铭(1918)
		
		这是“俗书”时代的“绝笔”,
		
		明显受到了钟繇、二王的影响。
		
		
		致徐耀廷札(1896)
		
		
		节录王次回问答词卷(1899)
		
		行书,学的是苏轼黄庭坚,
		
		苏的宽扁结体,
		
		黄的开张用笔,
		
		也是学了个十足十。
		
		2
		
		僧书
		
		“弘一体” 1918年后
		
		李叔同出家后,
		
		就变成了弘一,
		
		一个虔诚的苦行僧,
		
		一位律宗的大拿!
		
		他的书法,
		
		也开始一步步磨掉了锋芒,
		
		洗净了铅华。
		
		
		一法万缘五言联(1919)
		
		
		即今若觅七言联(1921)
		
		
		佛号与莲池大師偈语(1922)
		
		这五年多(1918年秋—1923年),
		
		弘一还没有走出“俗书”路子,
		
		北碑还是他书法的核心,
		
		《张猛龙碑》碑阴书法,
		
		帖学中的圆笔的运用,
		
		让北碑方笔的刚猛,
		
		慢慢减轻。
		
		
		佛号与慈照宗主法语
		
		
		元妙叶禅师《十大碍行》(1927)
		
		这四年(1924—1927),
		
		弘一在印光的启发下,
		
		借鉴魏晋小楷,
		
		北碑风气终于被彻底打破,
		
		楷书新风格开始悄然形成:
		
		平静、沉稳而恬淡。
		
		不过,这只是正经创作的时候,
		
		写给朋友的信札可不是。
		
		
		致某居士
		
		
		
		
		
		致刘质平
		
		笔飞墨舞,轻松自如,
		
		在佛门敛去的艺术家气质,
		
		表露无疑。
		
		
		佛号(1930)
		
		
		一即文随七言联(1931)
		
		
		广大清净七言联(1932)
		
		这一个五年(1928—1932),
		
		变法,探索,
		
		终于早期的“弘一体”成形了。
		
		面目虽已清晰,
		
		却还左右摇摆:
		
		有时刚性犹在,
		
		有时一味恬静。
		
		
		
		如来普贤八言联(1933)
		
		
		佛号(1934)
		
		
		《咏净峰寺》诗(1935)
		
		
		华严宗大法师名号(1936)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1937)
		
		
		念佛救国六言联(1938)
		
		
		一心平等五言联(1939)
		
		
		闽南佛法四言联(1940)
		
		
		灵峰(蕅益)大师警训(1941)
		
		
		常获恒涂五言联(1942)
		
		这十年(1933—1942),
		
		弘一书法成熟了,
		
		烟火气一步步褪去,
		
		慢慢写出了佛系的自我。
		
		书法风格极其统一,
		
		即使有,
		
		也只是丰腴到疏瘦的渐变。
		
		
		遗嘱(1942)
		
		
		悲欣交集——绝笔(1942)
		
		临终前的最后几天,
		
		弘一彻底放下了身心,
		
		看清了自己一生的“觉”与“空”,
		
		悲欣交集,返璞归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