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士人的精神理想

2018-12-07 15:57:10 来源: 点击:
从春秋战国时起

以受教育为特征的士人开始崛起

这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精英阶层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墨子

反对君王贵族的铺张浪费

(语出自《墨子·七患》)



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

故民苦于外,府库殚于内

另一位代表人物孔子

则提出了新的价值追求

它包含了六种必备技能

合称六艺

(翻译成网络白话大致为:懂礼貌、懂音乐、会武术、会开车、会写字,还要数学好)



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并未被社会全部接纳

有的很快被人遗忘

但新的价值追求

却引发了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

汉代在京城建立“太学”

作为教材的五经被刻于太学的石碑上

大批学生前往观摩

一时间车马云集、交通阻塞

(东汉时立于洛阳太学的“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为书法家蔡邕书写,因战乱被毁,仅余残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各类公私教育机构也在各地建立

从受过教育的男子中择优选拔官吏

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士人们历经秦汉、隋唐

到宋代时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中坚力量

他们不但分享了君王贵族的权力

还极大改变了中国文物创造的方向



首先是

书法

士人掌握着书写技能

这是他们区别于其他人群的最显著标识

书写开始变得神圣

逐渐转变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东晋时生活在浙江绍兴的王羲之

在与友人相聚时

以行楷挥毫完成《兰亭序》

笔势如行云流水

(王羲之《兰亭序》唐代冯承素摹本局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当闻知先人墓穴毁于战乱

一纸《丧乱帖》先以行书起笔

又在悲愤中转变为草书

笔画粗细相间

文字在纸上跃然跳动

字如其人、文如其人

人生悲喜融会在一撇一捺之中

(王羲之《丧乱帖》唐代摹本,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王羲之的书法被认为冠绝古今

书法家变成了新晋“偶像”

关于他的传说四处流传

高官招纳他成为“东床快婿”

皇帝也成了他的“粉丝”

至死也要将《兰亭序》真迹埋入皇陵

到了唐代

皇帝身边的高官

同时是书法家的比例大大增加

虞世南、欧阳询、褚chǔ遂良、柳公权

都在书法领域卓有成就

(欧阳询行楷书《卜商读书帖》页,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出家之人怀素

干脆将书法的实用价值忽略

而将艺术价值突出到极致

他的《自叙帖》以狂草写就

笔画大量简化和省略

以致难以识别

但观之则见纵横捭阖、气势连绵不绝

(怀素《自叙帖》局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到了宋代

皇帝的兴趣也变成了艺术创作

而非治理国家

宋徽宗赵佶自创新式楷书

笔道瘦细峭硬、洒脱明快

人称“瘦金体”

(赵佶《欲借、风霜二诗帖》局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法成了士人的身份标识

绘画则是士人的宣传工具

他们希望用儒家思想规范社会行为

最接近这一目标的人物画

率先达到了高峰

东晋时江苏无锡人顾恺之

正是这一高峰的登顶者

在他的笔下

皇帝拒绝了不遵从礼教的妃子

妃子的衣着长带飘飘

如被风吹动

(据传为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代摹本局部,箴zhēn意为劝告,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而士人心目中最动人的女性

则在唐代仕女画中出场

在安徽宣城地方官周昉的画中

她们身着低胸长裙,外罩薄纱

既不太瘦,也不太胖

散发着满满的优雅精致

(周昉《簪花仕女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不过

人物画的“小世界”

满足不了宋代士人的雄心

他们要描绘的是整个世界

出身于卑微木匠家庭的画家李嵩

他笔下的卖货郎货物琳琅满目

虽然是从局部着手

却描绘出了宋代强大的商业生产

李嵩在落款中自豪地宣称

他能在一张图页内画出五百件不重样的物品

(李嵩《市担婴戏图》局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家张择端则放眼城市

以俯瞰的视角

全景展现汴梁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画时画家肯定借助了尺子和其他绘图工具

舟船、桥梁、车马、建筑

都务求细致、精确

观者通过此画就可以明了其结构和肌理

理性与科学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商业发达、城市崛起

士人理想中的山水田园生活

变得愈发难以实现

山水画作为一种心理补偿发展迅猛

18岁的北宋画家王希孟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登上画坛

他的《千里江山图》以11.9米的超长画幅

气吞山河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除了书法、绘画

还有一种器物在士人推动下

达到了艺术巅峰

瓷器

瓷器与陶器相比

质地更加坚硬、颜色更加鲜亮

也更受到士人的喜爱

宋代士人尤其推崇没有装饰的素面瓷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代,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种审美

由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

推向了极致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北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瓷器制作过程中

因釉面会产生开裂

称为开片

有时开片甚至密布表面

这种自然的缺陷在士人的眼中

反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北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另一种自然缺陷产生的裂纹

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迹

人称“蚯蚓走泥纹”

这些自然产生的现象

代表着士人审美的最高境界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

也因此有许多人认为

宋瓷是中国瓷器艺术的最高峰

(钧窑天蓝釉三足筒式炉,北宋/金,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至此

君王、士人

都已经有了属于他们的创造

而在最后一个历史时期

世俗的滚滚红尘已经呼啸而来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