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必修课|《道德经》
2018-11-19 10:52:00 来源: 点击:
【编者按】《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道德经》也深受历代书法家们的喜爱。“书圣”王羲之、赵孟頫、鲜于枢等都曾以书法的形式诠释《道德经》的经典性,达到了智慧美和书法艺术美的结合,可谓妙绝!本期书法必修课《道德经》从经典解读、名家赏析、临习指导三个方面展开。
经典解读:
春秋时期,秦穆公走丢了一匹马,被岐山的老百姓抓到,杀了吃掉了。
当地的官吏很快抓到了这些人,但是秦穆公却没有惩罚他们,反而请他们喝酒。
他说吃了马肉如果不喝酒,就会伤害身体。
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的时候,被敌人包围,百姓听说起秦穆公被包围,纷纷拿起武器,为秦穆公拼死作战,来报答食马饮酒的恩德。
秦穆公的一念之仁,救了百姓,也救了自己。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别人好,别人自然对你好。
《诗经》写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常做好事,不为恶行,这样才能为自己求得福祉。
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宋朝范仲淹,曾经在苏州买过一座宅院,风水先生说这个宅院风水很好,以后一定出大官。范仲淹听到之后,马上把房子捐出来做了苏州的学堂。
他觉得自己不能独占这么好的风水,应该把这份好福气分享给苏州的百姓,让苏州的更多读书人高中,以此来改变大家的境遇。
范仲淹有句名言流传至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是这样的品质和精神,让范仲淹家族得以长盛不衰。在众多家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时候,范氏家族整整延续了八百年。
善良的人做事惠及万物,而内心不争抢功德。
三、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抱负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法句经》里讲: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
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
水滴虽然小,但是慢慢就能充满大的容器。不从小善做起,就没法成圣。
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没有罪过,小恶慢慢积累起来,足够毁掉一生。
“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事开始做起,慢慢积累下来,心态自然就会改变,长年累月,人的容貌气质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慈祥和温柔都一一体现在脸上,望着这个慈眉善目的长辈,谁会不敬他爱他呢?
正如《周易》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个人的福报不是争来的,是积德积来的。日常的生活中,一点一点的善心善行积累起来,就是一个人的福报。
四、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该适可即止,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一般人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希望人们把握好度,适可而止。
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道德经》
求学要每天积累学问,修道却要每天减少;不断减少,以至于无为。
简化人生的“节目单”,把那些冗余的“欲望”减去,使自己的心灵更加纯净,目标更加清晰,如此才能轻装简从不断前行。
人必须要把握住自己,不要盲目地去吸收外面的东西,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各种知识得以快速传播,但是,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醒我们,如果你不加选择地去学习的话,学的越多,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损害越大。
名家赏析:
赵孟頫《道德经》
《道德经》是赵孟頫的小楷代表作之一,书于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时年六十三岁,书法结体严谨,笔画精到,精工中透静穆之氮,稳健中露灵动之神,前后风韵一致,堪称其小楷书之精品。卷首有明姚绶行书“松雪书道德经”六字,前隔水绫上有近人张爰二题。曾经为明项元汴、项笃寿收藏。
鲜于枢《道德经》
此卷书法节录老子《道德经》卷,从“天长地久”写起,末书“老子道德經卷上”,共211行,因缺下半部分,所以未署款。每段接纸有“三教弟子”印。卷后有翁方纲跋,吴荣光题名,颜世清跋五段,又有“松下清斋”题签。此帖曾经翁方纲、陆恭、叶恭绰等人鉴藏,有数方印记。此卷书法学虞世南,体态修长,笔法精美,清爽劲利,是鲜于枢仅见的存世楷书长篇。从其成熟俊健的书风来看,当是他中年时期的佳作。
王羲之《道德经》
此本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小楷道德经,有褚遂良跋的一个拓本。
临习指导:
临习《道德经》是每一位书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必修课。《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处世哲学,我们在临习《道德经》的同时,也应该深入了解其内涵。在临习的过程中提高书法技艺,同时达到修养心性之境。
推荐临习赵孟頫《道德经》
1.了解赵孟頫的书法《道德经》。
元朝延佑三年三月,六十三岁的赵孟頫为进之高士书写了这卷小楷道德经。卷首,赵氏绘了一幅老子画像,其后便是洋洋洒洒的整卷小楷书道德经。这卷墨迹为纸本,纵二百四十五毫米,横六千一百八十八毫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赵氏一生曾多次书写小楷道德经。据方家评介,其晚年书写的这卷长达五千言的小楷,书法结体严谨,笔画精到,精工中透静穆之氮,稳健中露灵动之神,前后风韵一致,堪称其小楷书之精品。本卷墨迹引首为明代著名书家姚绶书写的“松雪书道德经”六个大字,老子画像前有当代著名画家张大千二题。
2.临摹工具
用方格纸,状元笺进行创作。

方格纸

状元笺
兼毫、狼毫等小楷笔,笔毛弹性好,出锋有力即可。
“字貌",就是字的面貌,犹如人的长相。字貌,包括结构、体势。
赵孟頫书写的楷书《道德经》,以隶书融入楷书,字体略扁,同时,赵孟頫又将行书融入楷书。
4.先练习写容易的字,或先练习写自己喜欢的字,再写难字;各个击破。
赵孟頫书写的楷书《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然”字,“飞”字、“家”字、“福”字、“春”字等等近百字,较难写,要反复临,用心悟,记下“字貌”。记下“字貌”,许多人认为没有必要;其实,死记下“字貌”是捷径。这一点,有志于书法的人能体会到。
5.中锋用笔,圆笔居多
中锋用笔,兼顾侧锋
行笔时,有转动、扭,绞、游走,表现在撇、波磔(捺笔)、竖等笔划之中。主笔的捺,更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收笔是笔划完成阶段,的形态有方、圆、尖等形态变化。
6.挂字上墙,请同行评论
俗话说“字怕上墙”。把临摹的整篇赵孟頫楷书《道德经》挂在墙上,请书法同行品论。听取逆耳之言,对照原贴,改进,再临摹。
7.临习赵孟頫书写的《道德经》,进行创作。
临摹是创新的基础。当书法水平较高时,不看赵孟頫书写的《道德经》,进行意临。
经典解读:

老子
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天道本身并没有偏向谁,但是经常偏爱善良的人。
天道本身并没有偏向谁,但是经常偏爱善良的人。
春秋时期,秦穆公走丢了一匹马,被岐山的老百姓抓到,杀了吃掉了。
当地的官吏很快抓到了这些人,但是秦穆公却没有惩罚他们,反而请他们喝酒。
他说吃了马肉如果不喝酒,就会伤害身体。
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的时候,被敌人包围,百姓听说起秦穆公被包围,纷纷拿起武器,为秦穆公拼死作战,来报答食马饮酒的恩德。
秦穆公的一念之仁,救了百姓,也救了自己。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别人好,别人自然对你好。
《诗经》写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常做好事,不为恶行,这样才能为自己求得福祉。
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宋朝范仲淹,曾经在苏州买过一座宅院,风水先生说这个宅院风水很好,以后一定出大官。范仲淹听到之后,马上把房子捐出来做了苏州的学堂。
他觉得自己不能独占这么好的风水,应该把这份好福气分享给苏州的百姓,让苏州的更多读书人高中,以此来改变大家的境遇。
范仲淹有句名言流传至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是这样的品质和精神,让范仲淹家族得以长盛不衰。在众多家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时候,范氏家族整整延续了八百年。
善良的人做事惠及万物,而内心不争抢功德。
三、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抱负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法句经》里讲: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
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
水滴虽然小,但是慢慢就能充满大的容器。不从小善做起,就没法成圣。
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没有罪过,小恶慢慢积累起来,足够毁掉一生。
“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事开始做起,慢慢积累下来,心态自然就会改变,长年累月,人的容貌气质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慈祥和温柔都一一体现在脸上,望着这个慈眉善目的长辈,谁会不敬他爱他呢?
正如《周易》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个人的福报不是争来的,是积德积来的。日常的生活中,一点一点的善心善行积累起来,就是一个人的福报。
四、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该适可即止,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一般人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希望人们把握好度,适可而止。
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道德经》
求学要每天积累学问,修道却要每天减少;不断减少,以至于无为。
简化人生的“节目单”,把那些冗余的“欲望”减去,使自己的心灵更加纯净,目标更加清晰,如此才能轻装简从不断前行。
人必须要把握住自己,不要盲目地去吸收外面的东西,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各种知识得以快速传播,但是,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醒我们,如果你不加选择地去学习的话,学的越多,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损害越大。
名家赏析:
赵孟頫《道德经》
鲜于枢《道德经》
王羲之《道德经》
临习《道德经》是每一位书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必修课。《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处世哲学,我们在临习《道德经》的同时,也应该深入了解其内涵。在临习的过程中提高书法技艺,同时达到修养心性之境。
推荐临习赵孟頫《道德经》
1.了解赵孟頫的书法《道德经》。
元朝延佑三年三月,六十三岁的赵孟頫为进之高士书写了这卷小楷道德经。卷首,赵氏绘了一幅老子画像,其后便是洋洋洒洒的整卷小楷书道德经。这卷墨迹为纸本,纵二百四十五毫米,横六千一百八十八毫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赵氏一生曾多次书写小楷道德经。据方家评介,其晚年书写的这卷长达五千言的小楷,书法结体严谨,笔画精到,精工中透静穆之氮,稳健中露灵动之神,前后风韵一致,堪称其小楷书之精品。本卷墨迹引首为明代著名书家姚绶书写的“松雪书道德经”六个大字,老子画像前有当代著名画家张大千二题。
2.临摹工具
用方格纸,状元笺进行创作。

方格纸

状元笺

小楷笔
3. 研究赵孟頫书法“字貌"的渊源及其规律。“字貌",就是字的面貌,犹如人的长相。字貌,包括结构、体势。
赵孟頫书写的楷书《道德经》,以隶书融入楷书,字体略扁,同时,赵孟頫又将行书融入楷书。
4.先练习写容易的字,或先练习写自己喜欢的字,再写难字;各个击破。
赵孟頫书写的楷书《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然”字,“飞”字、“家”字、“福”字、“春”字等等近百字,较难写,要反复临,用心悟,记下“字貌”。记下“字貌”,许多人认为没有必要;其实,死记下“字貌”是捷径。这一点,有志于书法的人能体会到。
5.中锋用笔,圆笔居多
中锋用笔,兼顾侧锋
行笔时,有转动、扭,绞、游走,表现在撇、波磔(捺笔)、竖等笔划之中。主笔的捺,更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收笔是笔划完成阶段,的形态有方、圆、尖等形态变化。
6.挂字上墙,请同行评论
俗话说“字怕上墙”。把临摹的整篇赵孟頫楷书《道德经》挂在墙上,请书法同行品论。听取逆耳之言,对照原贴,改进,再临摹。
7.临习赵孟頫书写的《道德经》,进行创作。
临摹是创新的基础。当书法水平较高时,不看赵孟頫书写的《道德经》,进行意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