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篆刻法则:“印从书出” 与 “知白守黑”

2018-11-09 16:02:45 来源: 点击:
        清朝篆刻艺术创作形成蔚为壮观之势,篆刻流派众多、支脉繁杂。这些流派中艺术感染力绵延至今的当属“徽派”与“浙派”。


清 罗聘《邓石如登岱图》 纸本水墨
83.5cm×51.1cm 故宫博物院藏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邓石如毕生致力于书法与篆刻的创作与研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邓石如书法作品面世之后被时人广泛称赞,清朝书法家包世臣尊其为“四体均工,国朝第一”。

        当然“四体均工”不免有些言过其实,书法史上公认的是邓石如篆、隶书成就,流传至今的诸多小篆作品,线条功夫的确是无愧“国朝第一”的称号。


邓石如 《白氏草堂记》 篆书

        邓石如把小篆的书写线条成功运用到印稿中,使书法与篆刻的关系变得更加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并总结自己多年的篆刻创作经验与心得体会,最后归纳出具有核心价值的两大治印纲领——“印从书出”与“知白守黑”。


清 邓石如 知白守黑


清 邓石如 完白山人

        “印从书出”泛指篆刻艺术的源头来自书法,当然这里的书法艺术基本专指篆书艺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小二篆。

        “印从书出”既是学习篆刻艺术应当遵循的一条基本法则,也是衡量印章优劣的客观标尺。


清 邓石如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印


清 邓石如 “毕沅秋帆之章”印

        印章艺术通常要遵循的是三法合一,那就是章法、笔法与刀法三者之间的完美配置与有效融合。

        刀法是三法中最容易掌握的技巧,主要可以分为切刀与冲刀两大类。

        章法是全章应当遵循的基本法则,需要在一方小小的印章之中体现出疏密、方圆、动静、正侧、顺逆、虚实、穿插、呼应与巧拙等多方面的美学要求。

        笔法是指用笔的方法,毛笔书写之后的线条要达到一种老辣苍劲的创作境界,比如古人书论所提及“屋漏痕”与“锥画沙”的艺术感觉。


清 邓石如 “家住灵岩山下香水溪边”印


清 邓石如 “新篁补旧林”印

        “知白守黑”,主要是指篆刻空间安排方面的创作理念。笔画之间要注意疏密相间,还要充分意识到“计白当黑”的重要性,只有这样书法篆刻作品才会流露出“奇趣”的效果。黑的部分当指毛笔书写的线条本身,白的部分当指被黑的线条分割后的留白。

        “计白当黑”,指将字里行间的虚空(白)处,当作实画(黑)一样布置安排,虽无着墨,亦为整体布局谋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邓石如书法篆刻美学法则之一。


清 邓石如“被明月兮佩宝璐驾青虬兮骖白螭”印


清 邓石如“以介眉寿”印

        传统书法、绘画、篆刻对留白非常重视,留白的部分在传统艺术中通常被称为“虚”,书写的线条本身则是“实”。

        “虚实”两者之间是相互衬托、彼此呼应的关系。“虚”的部分并非是毫无内容的空白,它反而会在艺术作品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也就是古人所言的“虚处生辉”。


清 邓石如“休轻追七步须重惜三余”


清 邓石如 “事无盘错学有渊源”印

        篆刻美学讲究“小中见大”。一方印章,大则十几厘米见方,小则几厘米见方,印文以几个到十几个字居多,需要处理的关系有很多方面,小到每根线条的粗细长短、线与线之间的留白,大到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及印章整体上的风格等等。


清 邓石如“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印


清 邓石如“折芳馨兮遗所思”印

        邓石如“知白守黑”的理念,为印人在治印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并且加以修正,对印章作品艺术效果的完美呈现具有指导意义。


清 邓石如 “笔歌墨舞”印及边款




清 邓石如 “意与古会”印及边款

        “印从书出”与“知白守黑”理念经邓石如提出之后,其影响深远。目前篆刻的学习与讲授仍然延续邓石如的衣钵,多半以篆书的临摹与研习为基础,进而临摹创作印章作品。而没有篆书做基础的篆刻学习几乎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水,几乎不可能学成或掌握篆刻这门传统艺术。


清 邓石如“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印及边款

        “印从书出”与“知白守黑”篆刻理念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与明确的现实指导意义,成为后世篆刻人治印时要遵循的基本法则之一。

本文摘自《书法教育》2018年第3期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