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人 | 艺术家千万别做自然的孙子

2018-11-01 16:36:41 来源: 点击:


        吴作人(1908-1997年),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亦为西泠印社社员。出版有《吴作人画集》、《吴作人画辑》、《吴作人速写集》、《吴作人文选》等。1984年,法国政府授予他“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1986年,比利时国王授予他“王冠荣誉勋章”。

        早年攻素描、油画,功力深厚;间作国画富于生活情趣,不落传统窠臼。晚年后专攻国画,境界开阔,寓意深远,以凝练而准确的形象融会着中西艺术的深厚造诣。在素描、油画、艺术教育方面都造诣甚深。本文摘录自吴作人《在中国画创作组谈人物画的刍见》。

        搞基本功、素描练习,为的是锻炼创造的手段,使手段为自己的艺术创造服务。造型基础是个手段,不要把手段当成目的。我们常说"师造化,夺天工”。要有一定的造型基础,就是要先“师造化”。“造化”可以说是自然,是客观存在。如何“夺”?“夺”的方法各有不同。首先我们要了解天工,就是我们要深入向造化学习,也就是先要"师"而后才能"夺"。我们对自然不会是百分之百的认识,但是我们要争取多认识一些,尽可能认识得深入一些。比如我们认识了百分之九十,而在用的时候,就是在造型的过程中,也许只用上百分之三十,或者百分之五十,或者更多一些。也就是在创造过程中必然会体现出自己的要求。



吴作人 1983年作 长空


        所以我说:“在人生观方面,在思想境界上应当"无我",而在艺术表现上,在艺术境界上,要"有我"。我们谈艺术中"有我",不是象西方现代派那样,连现实都没有了,连造化都没有了。我们所说的"有我’不是脱离现实,不是脱离群众。我们要拿自己的感受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也能使别人有所感受。
 


吴作人 1972年作 低昂


​        “师造化”是严格的基本锻炼,掌握了这个手段,然后我们的创造才能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达到"有我"的艺术境界。过去曾经有过一段偏向,“师造化”始终是“师造化”,一直"师"到底,而不敢去"夺天工"。我们要拿“师造化”作为自己"夺天工"的动力。
 


吴作人 1965年作 漠上


​        一个有能力、有志气的艺术家,应该对于现实、对于造化很忠实地去研究它。应该做自然的儿子,但千万别做自然的孙子。为什么?你要自己从自然中拿来,而不要去从别人手中拿来,从别人手中拿来,就变成自然的孙子了,儿子的儿子嘛。我曾看到有人画了一张画,画里面什么古人都有了,什么老师都有了,就是没有自己的东西。画马要"师厩中之马",而不是摹别人的画马;画松要写千山万壑里千姿百态的松,而不是画古人已经归结出来的成法;人物画,不管是画古人或今人,都要求能形神兼备、生命流露,而不是概念的人物。
 


吴作人 1988年作 鱼戏图


​        怎样才能不定型呢?就是要不断地、虚心地以造化为师,不断地在师法造化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得到新的启发,使自己的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断有新的境界,这才能避免定型。没有矛盾,没有变化,就会衰亡。虽然人还活着,可是艺术已经不活了。
 


吴作人 1985年作 金鱼


​        齐白石七十多岁、近八十岁时还要衰年变法。他感到他那套东西不变就要僵,决定要改变。齐白石对青藤、石涛是很尊敬的,但他一定要有他自己。我对古为今用的理解;要学古人如何以自然为师,而不是学古人如何表现它。我们可以从他的成果里得到很多营养,很多参考,很多借鉴。但借鉴仅仅是借鉴。借一面镜子照一照,还不是真正的自己。我理解古为今用,至少在艺术上应是如此。
 


吴作人 1960年作 任重致远


​        我的教学经验不多,有一条,我绝不把我的风格教给学生模仿。我有责任引导学生走他自己的道路,引导他“师造化”,面向生活,通向现实。

​        举个例子:有人画了一张画,在澳门展销时很受欢迎,贴了七张红条子,展后再同样画六张,没有一张能超过第一张的。这可以说明,别说学别人了,模仿自己都不行。因为在创造过程中,脑子里是没有成见的,也就是没有条条框框的,这并不是说脑中是空的,脑中有个新的理想,为这个新的理想力求把自己的全部激情表现出来。假若自己模仿自己,就与创造不同了。所以不但学别人超不过,连学自己也超不过。
 


吴作人 1979年作 齐奋进


​        中国绘画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音乐性。就拿音乐来说,一个演奏家、指挥家,他一辈子不知要重复多少遍同样的乐曲,可是他每次指挥、演奏,都有一次新的激情。中国画同样的或相似的题材,在重复作画时,必须靠它当创作来画。
 


吴作人 1974年作 上游


​        前些年美术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毛病;就是只要求同学用同样的方法,而不是要求同学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感受。“师造化”的基本功,是有共同原则的,但掌握共同原则的同时,要锻炼用自己的眼、自己的感情来画,就避免了千人一面。
 


吴作人 1972年作 寥廓任犇驰


​        形象可以夸张。为什么要夸张,要夸张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夸张是艺术的美德,没有夸张就没有艺术。有人常说画得跟照像一样,这说法不一定恰当。用同样的相机,不同的人照出的照片不一样,不能互相代替,因其中有主观的东西。没有一件艺术品没有主观的东西。我们不能随便用"像照片"这个词。
 


吴作人 1962年作 大漠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究竟怎样用,怎样吸收,吸收什么,不能要求大家一样。在教学上,应注意引导、指点,但不要扶着同学走路,避免让学生模仿老师。有人教孩子走路,用带子拉着,一松手孩子就摔筋斗,而让孩子自己摸着、扶着走,他逐渐总会自己走路的。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