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黄公望《快雪时晴图》
由于长期浪迹山川,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黄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chū)(无用师)所绘,开始创稿于至正七年(1347年),时断时续,至正十年(1350年),他83岁,才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使此画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图为长卷,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黄公望虽师出董巨,又超出董巨,把赵孟頫在《水村图》、《鹊华秋色图》、《双松平远图》中所创造的新法又推向一个高峰,自出一格。
赵孟頫 《双松平远图卷》
赵孟頫1322年去世前的几年,年过半百的黄公望拜赵为师,而且成为赵孟頫入室弟子。显然,赵孟頫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赵孟頫在1286年到了北京,遍游北方各省;1295年回到南方,他带回了在北方收集来的大批名贵书画,其中包括了王维、董源的真迹或仿作。当然,也有其他人的作品,这让黄公望等人大开眼界。
赵孟頫与黄公望的交往中,有一则十分有趣的轶事。赵孟頫毕生喜爱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他于38岁集齐了一套《淳化阁帖》,专心摹学不已。在题《楔帖》跋中他提到:“右军书《兰亭》是书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意。兹其所以神也。”赵孟頫曾特地从王羲之的法帖中,仿写了“快雪时晴”四个大字,作为礼物赠送给晚辈黄公望。黄公望又于1545年前后,依照“快雪时晴”的意韵绘成了这卷画,配在原书之后转赠莫景行。《快雪时睛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 徐贲 快雪时晴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快雪时晴图卷》
《快雪时睛图》描绘了雪霁后的山中之景,其中除一轮寒冬红日外,全以墨色画成。高山上留有积雪,天边处有一轮红日,横带一抹红霞,生动表现出雪后初晴时明朗秀美的景象。 该画用笔单纯而疏秀,洁净洗练。运用柔润的线条构建了宏大的山石结构,并且使之稳固清断。
赵孟頫题《快雪时晴图》卷引首
《快雪时晴图》中,赵孟頫书“快雪时晴”四大字,后黄公望作雪景山水合璧装成。《快雪时晴图》画水墨雪景山水,层岩叠岭,奇峰寒林,白雪皑皑,寒气袭人。山下房舍数间,山间升起一轮红日。画的中间是掩映在丛林中的几间茅屋,茅屋的两侧是绵延相连的断崖、山冈高低参差,错落有致,茅屋后而群峰耸立,挺拔秀美。山中的楼房里,有座香炉供奉着佛像。
《快雪时晴图》只有天空中的太阳用朱砂点出,又横生一带红霞,淡淡的笔墨,勾勒出快雪初晴后大自然的美丽、洒脱和舒朗,也喻意人生的曙光和希望。红日将暮,万山将隐,而山中居士,也殆将进入雪夜的苦寒。画对日月轮回是非常敏感的,人在自然的沐浴中审视内心,回归自然、纯粹的状态,水墨意境多生发于空亭日暮,月华映雪,客舍孤灯间。雪中的体验,是一种灵魂的净化与升华。
《快雪时晴图》通幅用笔柔润如羽,黄公望运用这种极其柔润的线条建构如此宏大的山石结构,并且使之稳固清晰。笔法苍劲雄奇,线条简练娴熟。右侧的山峰用淡墨绘出,皴擦极少,山势高远深幽。画卷的左侧用了较多的皴笔,前面的山低矮,犹如乱石堆立,后面的山崖陡峭峻拔,两者自然得趣。山崖间丛生的两行树木,着墨较多,隔山呼应。
《快雪时晴图》最早源自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快雪时晴帖》。《快雪时晴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快雪时晴帖》共全文4行,28字。它是作为一封信札写就的,其内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时以愉快心情对亲朋友人的问候。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其笔法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即使偶尔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匀整安稳,不失平衡的美感。《快雪时晴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被古人称为“天下法书第一”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
自元代画家黄公望根据书法意境创作出《快雪时晴图》以后,在此影响下,历代画家都喜欢将“快雪时晴”作为经典绘画的意境进行创作,明初画家徐贲、清初八大山人和髡残、清中期画家方士庶、近现代画家吴湖帆都画过《快雪时晴图》。
明 徐贲 快雪时晴图 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