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石:开创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行者

2018-10-19 17:10:04 来源: 点击:


 

胡小石在南京天竺路胡宅挥毫
 

          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事业,萌芽于20 世纪初期,肇基于1906 年创立的“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至今已走过112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拓荒者——从李瑞清到胡小石

          1902年,清季推行新式教育之后规模最大的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肇造于南京。彼时笃好书法且造俱各不俗的数位名流,对学堂的创建卓有贡献。

          1906年,“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由徐乃昌(字积余,晚晴民国时期藏书家、出版家、诗人、词人)、李瑞清先后出任监督(即校长)。

          其中李瑞清自1906年起,在两江师范学堂开设“图画手工科”,并亲自执教书法。在实践过程中,李瑞清广泛在征求了两江师范学堂中各国教授的意见,并适度借鉴了日本等国家师范艺术教育的情况。
 

<img data-cke-saved-src="http://m.sfrx.cn/uploadfile/2018/1019/20181019052838967.jpeg" src="http://m.sfrx.cn/uploadfile/2018/1019/20181019052838967.jpeg" style="box-sizing: inherit;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display: block;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 0px auto;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 \"pingfang="" sc\",\"hiragino="" sans="" gb="" w3\",\"microsoft="" yahei\",="" \"segoe="" ui\",="" \"lucida="" grande\",=""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freesans,="" arimo,="" \"droid="" sans\",="" \"wenquanyi="" micro="" hei\",="" \"hiragino="" gb\",="" w3\",="" \"fontawesome\",="" sans-serif";="" font-size:="" 15px;="" font-variant-numeric:="" normal;="" font-variant-east-asian:="" line-height:="" 26px;="" widows:="" 1;=""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important;="" outline:="" 0px="" !important;"="">

李瑞清书法作品


          “图画手工科”设立后,对中国传统书法教育的“师徒授受”模式,有着强劲的冲击力和瓦解力,新式书法教育体制得以逐步确立。

         与此同时,在“星星之火”催发之下,书法艺术才有了自立门户、摆脱在传统汉语言学术体系中的附属地位的动力与机会。

         在这一体系的培养下,张大千、胡小石、吕凤子、丰子恺、姜丹书等人成为首批现代美术师资与艺术人才。其中胡小石以其高才卓识,踵武李瑞清,开辟了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的现代书法艺术教育。
 


 

胡小石 隶书《 “夕宿盦”镜心》

35cm×111cm 纸本水墨 1939年


          胡小石的执教经历
 



胡小石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等;江苏南京人,原籍浙江嘉兴;1906 年考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预科,1910年毕业于该校农博科;后执教席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西北大学、金陵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云南大学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另任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主席、南京博物院顾问等。

          在胡小石长达40年(1921—1962)的教育生涯中,“书法”占有显见的比例。通过他的执教经历,或可勾画出我国新式高校书法艺术教育的一条重要发轫曲线。

          若论胡小石书法教育生涯之高潮,允推金陵大学的“国学研究班”时期。在此一阶段,互相是培养出了游寿、曾昭燏、徐复、朱锦江等优秀人才。

          据学生吴白匋回忆,“金陵大学成立研究班(即‘国学研究班’),师始创课,亲授一次,此后即未重开。1943年在昆明,应西南联大之请,专讲《书学史》‘汉碑流派’一章”。
 


 

胡小石 《四体书四屏》

135.5cm×39cm×4 纸本水墨 1947年

          胡小石书法执教生涯一览

          1921年秋

          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文学史等课程,并每周讲一次小范围的书法课。

          1924年9月

          留任金陵大学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讲授古诗词及古文字等课程。

          1931年

          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国文系,兼金陵大学教职,讲授甲骨文、金文,涉及古文字书法风格分析等。

          1934年

          金陵大学文学院国文系成立“国学研究班”,开设了专门的书法课程,由胡小石主讲书学史、金石学及考古学。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掀开了新篇章。

          1939年

          任重庆中央大学教授,继续讲授古文字课程。

          1942年

          在重庆中央大学讲授《书学史》。

          1943年

          胡小石在“中国书学研究会”会刊《书学》上发表了《中国书学史绪论》,对文字的发展、书体的变迁及书法创作技巧等皆有精辟论述。

          1943年8月

          胡小石应邀在西南联合大学做题为“八分书在中国书学史上的地位”的学术讲座。

          1953年初

          胡小石在南京博物院举办书法讲座,分别讲了“中国文字与书法”和“隶书与八分书”;

          1960年

          应邀在江苏省文联做讲座“书艺要略”。

          1961年至1962年

          任南京大学教授,撰写《中国书学史》一书。但生前并未完成出版。

          理论与技法并重,胡小石对高等书法教育的贡献

          面授《书学史》对于胡小石和现代书法书法教育来说,是一件极具标志性的事件,有着拓土辟疆般的重大意义。

          胡小石得意门生曾昭燏回忆到:

          “(胡小石)尝讲授《中国书学史》(即《书学》),于文字之初起,古文、大篆、籀书之分,篆、隶、八分之别,下至汉魏碑刻以及二王以降,迄于近代之书家,其干源枝派、风格造诣,咸为剖析,探其幽奥。历来论书法,未有如此详备而湛深者也。”

          可见胡小石在教学中,讲解详备且分析深入,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胡小石讲授《书学史》近三十年之后的1962 年至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才开始招收首届书法本科生,课程中才设有书法史、篆刻及印学史等。胡小石讲授的《书学史》对三十年之后的高等书法教育的学科构建及科目设置,提供了可触可感的启迪与借鉴。
 


 

胡小石 行书 《< 龙泉>诗一首》

137.3cm×42cm 纸本水墨


          早在1921 年,胡小石就开始知道爱好书法的学生。据执教北京女高师时的学生回忆:

          胡老师说“习字首先须端正执笔,指实掌虚。其次用笔,最好用笔的端锋,如果用笔的全锋写,则成墨猪,显得笨拙丑陋。第三,字的结构以上大下小、左小右大为宜,但必须有一笔‘出气’。最后要注意的,则为‘幅气’,即行与行之间,疏密有致,相映成趣。晋王羲之、宋米芾的草书,均能表现这种精神。初学者最好先从魏碑及楷书入手,然后习行、草”。

          这四点看似平常的讲解,为初学者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学习的方向,并系统地概括了执笔、习字及对气韵的把握等问题。
 


 

胡小石 《手扎》 纸本水墨 1946 年 胡小石故居藏
 

          在高等书法教学方面,胡小石向来是理论剖析与技法锤炼并重,从不偏执一端。

          据曾昭燏回忆:

          “室中置大案,为师挥毫作书之所,亦于此教余书法。初学即命写钟鼎文,不令习法帖,恐开头便落圆熟陈套也。余每习书,师自后观之,耳提面命,如诲童蒙。”

          由“命写钟鼎文,不令习法帖”的教学理念可知,胡小石一直是“金石书派”执艺轨则的坚定践行者。
 


 

胡小石 《临汉简》 29cm×20cm

纸本水墨 20 世纪30 年代 胡小石纪念馆藏


          客观而论,对“甜熟圆滑”倾向的过分抵制,也使胡门弟子汲纳以“二王”法书为核心的丰富的帖学养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敏感度不足、领悟力不够及主动性不强的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胡小石的书法教学对现代书法学习者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性和开创性,不失为一位迥迈俗流的书法家、书法史论家和书法教育家。

          更多阅读:胡小石的书学理论

          胡小石学术领域博涉多方,但主要兴趣和精力当集中于书学理论及书史研究。公开发表了《中国书学史绪论》《书艺略论》等文章。

          从中,可以窥其对书法的一系列理论见解。

          关于用笔方法

          胡小石认为:

          01

          首辨方圆,次辨轻重,“方圆之分,形貌外须注意其使转之迹。

          02

          方者多折,断而后起,昔人譬之为‘折钗股’。

          03

          圆者多转换而不断,昔人譬之为‘屋漏痕’”,并提出了“三分笔法”的概念。

          关于布白章法

          胡小石拆分为三种情况:

          01

          “纵横行皆不分者”;

          02

          “有纵行无横行者”;

          03

          “有纵行无横行者”;

          他指出:

          “结众字为一体,而布白之说生。一纸之上,每字皆有其领域。著字处为墨,无字处为白。墨为字,白亦为字。书者须知有字之字固要,而无字之字尤。”

          关于“继承与创新”

          胡氏的意见是:

          “夫学书之初,不得不师古,此乃手段,而非目的。临古者所以成我,此即接受遗产,非可终身与古人为奴也……”

          关于“线条质量”

          胡小石有着形象而又深刻的精辟表述:

          “凡用笔作出之线条,必须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须有丰富之弹力。刚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譬以明之,即须如钟表中常运之发条,不可如汤锅中烂煮之面条。如此,一点一画,始能破空杀纸,达到用笔之最高要求。”

          拓 展 阅 读

          “三江师范学堂”,1902年创建于南京,是清末实施新教育后规模最大、设计最新的一所师范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

          对“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建贡献卓越的数位名流

          刘坤一:

          军事家、政治家、湘军宿将、两江总督

          张之洞:

          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两江总督

          魏光焘:

          魏源族侄孙、晚清重臣、两江总督

          张 謇:

          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缪荃孙:

          近代藏书家、校勘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金石书法家

          罗振玉:

          近代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

          本文摘编自《中国美术》2017年第1期

          郑志刚《胡小石与中国高等书法教育》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