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墓志传奇 | 金石研究纠史谬

2018-07-11 16:16:48 来源: 点击:

        墓志石刻文字的研究工作,至宋代达到了历史上第一个高峰,并逐渐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金石学”。学者们从文物、考古、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科学、军事、地理等广泛的角度,对墓志进行精研细究,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新出土的墓志资料,不同于传世文献书籍,由于它是全新的资料,埋藏于地下千百年,较完整地保持了原有面貌。传世文献,不知经过历代多少次的抄写转录,所谓“书写三遍,乌焉成马”,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有些书在早期就已佚散,后人从其他相关书籍中,重新辑录成册,其本来面貌难得一窥,致使辑成本的内容倒置、重复、遗漏等错误层出不穷。

        另外,像二十四史这样的正史,它的容量是极其有限的,所记载的仅仅是军国大事、知名人物,即便对一些贵族、大家族的记载也往往比较简单,甚至是只言片语。而且,传世文献还有其与生俱来的问题:由于中国历来的传统,正史是由后世政府主持撰修的,他们是在击败或者篡夺了前朝统治者权力后建立的政权,难免夹杂了胜利者的思想和观点,在史料取舍上难免会受到世人的诟病。

        而墓志之类的金石文字,则有其特有的优势。其文字虽也多有谀美之嫌,但只要我们能够去其浮词,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会从中得到很多传世文献所难以看到的珍贵资料。而且单方墓志所记载的内容面小点大,仅仅是对一个人及其家庭展开叙述,自然会较为详细入微。史书中对某一事件可能简单地一笔带过,但因为墓志主亲历了此事,描写得就会很细致。大量墓志所记载的人物、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很多在正史中都有记载,因此,墓志资料可以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佐证、补充或纠正,这就是墓志的证史、补史、纠史作用,故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近一个世纪以来,根据墓志资料补充、写成的大部头学术论著层出不穷。

        1925年,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概念,就是将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新资料相结合,来进行学术研究。此后,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又加以发扬光大。“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后来又有人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提出“三重证据法”,这就是墓志等金石资料在史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

        史书中虽记载孝文帝葬在洛阳以西的长陵,但哪个是长陵,长期不为人知。1946年2月,《北魏文昭皇太后高照容墓志》出土,根据墓志上记载的“祔高祖长陵之右”,谜团终于解开,该墓志所说的小冢东南的大冢,就是孝文帝的长陵。出土墓志之作用略见一斑。

        在书法艺术方面,墓志石刻的作用,也早已被先贤重视。

        书法界存在“碑学”与“帖学”两大体系。自王羲之之后,特别是自唐代颜、欧、褚、虞之后,千余年来,帖学一统天下,逐渐形成了柔糜书风。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包世臣,开始大力提倡碑学,其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一书等推介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法界称颂。

        之后,康有为、于右任等人极力倡导。康有为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所著的《广艺舟双楫》,是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作,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对碑派书法的兴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近百年来,碑学被重视程度之高,世人有目共睹。

        墓志文的书体有一个演变过程。以墓志形成初期的北魏墓志来说,此种书体正处于由隶书向楷体演变的过渡阶段,书法艺术独具特色,颇受人们的宠爱。到唐代,这个演变逐渐完成,楷书遂占据了绝对优势,也为以后历代所承继。

        隶书书写的墓志在整个墓志总数中占比很小,由于数量少,也颇受青睐。整篇篆书书写的墓志极少,北宋宰相范仲淹的儿媳《范纯礼妻扶风马氏墓志》,就是这类难得一见者。由于墓志是一种肃穆的充满敬意的悼念性载体,所以,整篇为草书的墓志未见面世。有时,一篇墓志文会夹杂着多种书体,当然,大致还是以行楷书为主。墓志盖上的字体,基本为篆书与行楷,篆书数量略占上风。

        不少墓志文是由名人撰文或书丹的,因此备受后人推崇。如1997年出土于洛阳偃师的《唐郭虚己墓志》,是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丹的。所以,它已成为国宝级文物,自然也成了偃师商城博物馆镇馆之宝。再如1999年出土于洛阳伊川万安山南麓的《唐张说墓志》,现藏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由张九龄撰文。二张都是著名政治家、宰相、文学家,该墓志的价值自不待言。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所藏《唐论惟贞墓志》,由书法世家徐浩撰并书,作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十一月末,较著名的《不空禅师碑》还晚半个月,距徐浩去世仅五个月,是至今所知他的最晚书迹,故在书法史上意义极其重大。这些墓志拓本,皆是一纸难求。

        墓志文刻到石头上,一般有几种方式。一种是将墓志文布局好,书写到石头上,再由专门石匠雕刻而成;第二种是将书写好的墓志文纸张铺在石头上,再用一些特殊材料将文字印在石头上,然后刻字;第三种是直接刻字上石,这一类一般文字很少。也许还有其他的途径,我们还不清楚。

        从古至今,书法艺术一直受到众人的喜爱。学习书法,临帖是必不可少的。帖从何来?传世的帖子如凤毛麟角,且有些未必就是真品,可能经过二传手、三传手。墓志千百年深埋于地下,有些墓志出土时如同新作,以此制作出来的宣纸拓本极其漂亮,摄人心魄,名家撰书的墓志,常被印制成单本字帖,供世人欣赏临摹。

        要想更清楚地看到或者长期保存墓志及墓志纹饰图案,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制作拓本。拓本制作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大约产生于南朝时期,对后来印刷术的诞生起到了启迪作用。宋人王谠《唐语林》载,颜真卿任平原太守时,曾自撰三通碑文并请人刻石,未及立而“安史之乱”爆发,平乱之后,平原别驾吴子晁将碑制成拓本,寄给在抚州任职的颜真卿。

        拓本制作方法各异,大致是将宣纸处理,平铺于石头上,再用墨包捶打石头,石头上的文字及图案就会留在纸上。所用宣纸有湿有干,捶打方式也有上下捶打,是为捶拓,也有前后或左右轻擦纸面,称为擦拓。还有一种方法称颖拓,又叫全形拓。

        不少墓志制作精美,常常在墓志底及墓志盖的四杀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如云纹、卷草纹、龙凤纹等,图案有拟人化的十二生肖、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八卦图等。这些图案往往线条刻画精细,栩栩如生、动感十足、赏心悦目,无疑成了美术工作者的最爱。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