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华:习书选帖的要诀(节选)
汉碑名作《张迁碑》
习书选帖的要诀
文 | 郑晓华
各界爱好书法的人士很多,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书法我应该怎么学?”“我写了二三十年,怎么还是写不出来?”“为什么每次给大展投稿,无一例外都铩羽而归?”等等。问题都在于初学时,一些应该搞清楚的基本观念还没有搞清。
谈到学书门径,先贤曾有很多精彩论述。如清代书法家梁巘在他所著《承晋斋积闻录》中,就曾作很简练但深刻的概括。他说: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偭(意为背离)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这里他讲到了两个书法学习必须遵守的“天条”:一是你的书法语言要有渊源,不能自己瞎写。二是要尊重规律,分阶段有侧重学习。开始阶段一定要专精,要有定力,能沉得下来,稳得住,能深入下去,这一点最重要。
第一条所谓书法语言要有渊源,讲的是书法基本语言要遵循古往今来经过千年历史筛选而最后为大家共同认同的“法书”规范。没有这个,就没有历史合法性,进不了这个圈子玩。这是历史约定,不需要经过你同意。你承不承认、理不理解都得服从,不服从就是自我放弃于这门艺术。
第二条讲的是:学书法要获得成功,首先在于路子正,基本功扎实,“头奶”很重要!选好帖,专精一家,一头扎进去,干上几年再说。要钻得深,学得精,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墙基。这个阶段千万不能花心、贪心。看什么都好,什么都想学一点,这就完了。蜻蜓点水,什么都浅尝辄止,美好时光在浅尝中流逝,结果只得了一些皮毛,深层的东西都没学到,应了古人那句话——宝山空回了。只有第一阶段打好雄厚基础,第二阶段才能接着打开视野,广泛学习,博采众长。采得百花酿成蜜,功夫到了,艺术积累自然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哪天突然就醍醐灌顶,融会贯通不期而至。过硬的基本技术,加上性情酝生,不期然而然变化成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想不成家都不行。
对于自学书法的爱好者来说,上述两个“天条”是否透彻理解并得到忠实执行,决定他学书法的命运。以笔者的个人体会,忠实遵循上述“两高”原则,艺术水准的提高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为影响书法进步的因素不只有这个,还有其他。但是如果不遵循上述两个原则,那就是“没有时间”的问题了。违背了第一条,结果一定是一条路走到黑,“永远的迷途羔羊”。无论你花了多少时间,无论如何废纸三千、池水尽墨,结果只能是始终被书法艺术排除在外,书法艺术的圣殿大门不会朝你打开。遵循了第一条,但违背了第二条,没有第一阶段的“专精”和“深入”,“头奶”没吃好,结果则可能是“永远长不大”,永远在艺术的边缘徘徊——“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唐孙过庭语)。因为你什么都想学,结果是什么都学不会。甚至更危险者,是急于求成者,凭捞到的一点点皮毛,就加上恣肆的“性情发挥”,很可能基本功支撑不足,功不敌性,致使狂怪怒张,不免坠于野俗,展纸一看,恶俗之气扑面而来。要给专业大展投稿,评委眼睛停留的时间估计也就一秒钟。
因此有志于学书者,尤其是习书多年,自觉功力已相当深厚,但始终不能进入专业圈交流者,应该对照梁巘的告诫,好好反思问题所在。
对于书法起步者,选择什么碑帖入手,个人的建议是:听从你的眼睛和心灵的召唤。
西周金文名作《散氏盘》
从书法形式和笔法的发展历史来说,目前已发现的书法遗迹,最早是甲骨文,产生在殷商时代,因为镌刻在甲骨和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的书写技术相对比较简单,它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婴儿期。现存甲骨文遗迹显示,当时人们的书写习惯,就是自然起落,还没有其他自觉的控制笔意识。所以它的点线多呈菱形,两头尖,中间宽。如果仅从技术难度而言,甲骨文是最适宜于初学的。
到了西周时代,书法发展到“金文时代”(因铭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出现了质的飞跃——人们开始自觉地有运笔意识了。成熟的经典金文,如《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墙盘》等,入笔和收笔以及运笔的中段都高度控制,入和收通过一系列运笔动作,“藏锋”不露;行笔中间,控制笔锋,尽量保持线条均匀。这里体现出周人在书写上追求整齐、均匀、和谐的意识。这种造型意识到秦始皇统一六国颁行“小篆”(在“大篆”即原来的金文古字体基础上简化改造而成)时,被推到了极致。从技术的难度角度说,金文(大篆)、小篆也比较适合初学。因为它的运笔只有起、收的“藏头”“护尾”和中间的“中锋平行”及“绞转”(书写曲线时自然转向)。
秦汉之交,书法的发展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即汉字发生了“隶变”,由篆书(属于古文字系统)向隶书(属于现代文字体系)转变。这个过程经历了两三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有的学者认为“隶变”在战国时代已经开始)。结果就是前两千年逐渐形成的书写方式及技术规范被突破。无论从字形到运笔,人们都追求更大的自由度,因此这阶段字体变化很丰富。从出土的简牍、帛书看,既有长方形的字,也有扁方形和正方形的。运笔既有很控制的,又有略放开的,也有很狂放的。有文字学家把这种打破原有规范、但新规范还不成熟的过渡性字体叫“破体”。篆隶之间的“破体”书法现存在出土的秦简、汉简、帛书中,形态在篆隶间,兼用篆、隶、行草笔意,汪洋恣肆,充满艺术变革时代源于底层生活的鲜活朴茂生命之美,近代以来,可以说风靡书坛,征服了众多书家和观众。
睡虎地秦简——篆书隶变的开始
经历几百年的变革,稳定下来的字体分趋两轨:隶书和草书。东汉隶书是书法史上的高峰。汉字形式在经过几百年民间书家的探索后,由一代代精英千锤百炼,创造了汉字书法第一套点线精美的字体形式——汉隶。历史上所有爱好书法的人都一致认同这一点:隶书的基本语言规范在汉代奠定,汉隶是隶书的标准样式。因为在上世纪初大量汉简出土以前,人们只能从传世的汉代碑刻看隶书,所以“汉碑”也就成为隶书典范的代名词。你要学隶书,必须学汉碑,否则不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