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 赏】最早发现的一批文献简——信阳长台关楚简
■陈松长
信阳长台关楚简
信阳长台关这个地名,也许大家都很陌生,但在简帛学和简帛书法研读中,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地名。在20世纪50年代,楚简的发现只是零星有限,最多的一次是1953年在长沙仰天湖楚墓发现有41个编号的楚简,其内容且都是“遣册”,即当时的随葬器物清单。
1956年的春天,河南信阳长台关西北小刘庄的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了一座规模很大的楚墓。1957年3月,河南考古工作者对这座楚墓进行了考古发掘,5月底考古发掘结束,同年9月,考古发掘简报在《文物参考资料》第9期上发表,题目是“我国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信阳长台关发掘一座战国大墓”,由于该简报刊发了墓中出土简牍的成套照片,故迅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长台关楚墓中发掘出土的楚简可分为两组,一组出土于墓前室东部,出土时已破坏残断,其长度大致在45cm左右,两道编绳,其内容主要是珍贵的文献资料;第二组出土于墓的左后室东部,保存较完好,简长在68.5—69.5cm之间,三道编绳,其内容是一份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
局部
第一组简虽多有残断,给释读带来不少的困难,但因其内容为文献而更引人关注,有的学者借助传世文献的比对研究发现,简文内容主要是周公与申徒狄的对话,而这个周公并不是西周早期的周公旦,可能是战国前期周考王封其弟揭为西周君的“周公”,故认为该文献很可能是《墨子》的佚篇;也有的学者认为其内容主要是周公与申徒狄的对话,申徒狄是内容的主角,故认为这也许就是早已失传的古佚书《申徒狄》。
长台关楚简的抄写时代,学界基本认定为楚宣王和楚威王之间,即战国中期早段。这批楚简不仅因内容是典籍文献而更有研究价值,而且在书体上也与曾侯乙墓竹简的书体风格迥然有别,呈现特有的书体特征。
首先,在文字的构形取势上,已不像曾侯乙墓简那样纵向取势,而是渐趋方整,例如“先王”二字(见图版顺数的第5枚简)的构形,“王”字已趋向方扁,而“先”字下部“人”的构形明显是为趋于方整而有意地压缩了笔画的伸展,使其上下结构呈现方整的态势。
其次,在点画的运行中,虽然还保留着点画的重入轻出、方起尖收的运笔特点,但其横画则明显圆起而向右上运行,笔迹厚重,收笔明显下压而成弯曲内敛的笔道,有一种既张扬又内敛的洒脱,例如上举的“王”字,每一横笔都是这种运笔特点,再如“之”字、“上”字、“至”字等,都是这种横画特征的代表。
第三,在文字书写的布局上,结字紧密而趋于方整,但字与字之间的布局则宽松疏朗,从而形成一种厚重而又空灵的艺术效果。如图示所知,简上的每一个字都字形紧密,每个字的点画之间互相呼应,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字与字之间则空间疏阔,这样就给文字构形的紧密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呈现,与曾侯乙墓竹简比较,已明显从俊朗遒劲向恣肆妩媚的书体发展,呈现一种新的楚简文字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