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时辰的优雅味道
1
夜半
“夜半”指23:00~1:00,
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
称作「子时」。
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2
鸡鸣
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1:00~3:00。
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
3
平旦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
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
即我们现今所说的黎明之时。
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
即每天清晨的3:00~5:00。
老虎在此时最猛。
4
日出
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
“日出有曜,羔裘如濡。”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
用地支命名,为「卯时」。
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00~7:00。
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
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5
食时
食时就是古代中国人民“朝食”(吃早饭)之时,
即每天的7:00~9:00。
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6
隅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
即上午的9:00~11:00,
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7
日中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
即为正午的时辰。
日中表示每天的11:00~13:00。
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
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
阴气将会产生,
而马正好是阴类动物。
8
日昳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
指每日的13:00~15:00。
“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
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9
晡时
古代中国人民进餐习惯,
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
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
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
它指每天的15:00~17:00。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10
日入
顾名思义,“日入”即为太阳落山,
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
古代中国人民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
它指每日的17:00~19:00。鸡在此时开始归巢。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
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
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
简易时间表的。
11
黄昏
“黄,地之色也。”“昏,日冥也。”
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
“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
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因此黄昏,指太阳落去,
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00~21:00。
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这段时间,狗开始守门口。
12
人定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
它指当夜的21:00~23:00,
地支命名是「亥时」。
“人定”的意思为:
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
安歇睡眠的时候。
而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
而它,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