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窑 谜一样的身世和身价

2018-03-12 10:20:57 来源:网络 点击:
宋代哥窑 谜一样的身世和身价

■清雍正 仿哥窑纸搥瓶

宋代哥窑 谜一样的身世和身价

■宋 哥窑灰青系耳三足炉

■宋 官窑十棱葵瓣洗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在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7年秋,一件元代哥窑倭角方洗在北京保利“佞宋”专场中,以2645万元成交。虽然超过起拍价10倍之多,依然被研究者认为价格偏低。

        哥窑身价 宋五大名窑中最低

        “芝为华彩玉为肌,火气全无古气披,恰是白描吴道子,观音妙相手中持。”这是清代乾隆帝夸奖哥窑的一首诗。在他赞美瓷器的近200首诗中,描写哥窑的近20首。清代丁观鹏所绘《弘历鉴古图》中摆满古物的案台上,就摆着传世哥窑的瓶、炉、盘等器皿。被列为“宋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在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命风雅的乾隆,对哥窑瓷器倾心不已,将其视为珍品。

        2017年秋,一件元代哥窑倭角方洗出现在北京保利“佞宋”专场中。在哥窑研究者、英国伦敦东方陶瓷会员黄骥看来,这件方洗的器型、釉色、纹片、功能所体现出的综合气质符合任何一个爱瓷人心中的“宋哥窑”。同样器型的作品,大维德基金会藏一件,仇焱之旧藏一件。他认为,器物标注的虽是元,但应该是在宋代,和他一样将这件器皿的时间定格于南宋基本成为藏家和研究者的共识。哥窑倭角方洗历经数位名家递藏,并可见于多次极为权威的展览出版之中,著名者如关善明之“沐文堂”,“敏求精舍三十周年展览”也展出了此器。在如今的拍卖市场上,觅得这样一件有着如此清晰来源记录的哥窑精品实为难得。

        该方洗以260万元起拍,在多位买家的多轮竞价之后,加佣金以2645万元成交,超最低估价10倍之多。回顾上一次在2003年伦敦苏富比217万元的成交价,可谓一次价格的飞跃。

        高古瓷收藏家、研究者崔凯则认为这一价格还是偏低,“远远不够!直观来看,此器的釉质特征、工艺、造型的开门度非常高,而且经海外重要藏家收藏过,其来源可靠、流传有序,可靠性比较高。十几年前的200多万元,如果买明清官窑,比如洋彩、粉彩,可能现在出手的市值一件就是两三千万元,加在一起,过亿或者两三亿都很正常。”他说,“如果单纯按投资来说的话,这是个稍许失败的投资,时间成本很高,并不是很理想。”

        宋五大名窑中,哥窑市场价格最低,这样的行情又是何种原因?

       哥窑之魅 受历代藏家膜拜

       哥窑目前受关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在举办的“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及相关研讨会,该展将大众对于哥窑瓷的热情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展览基本上把故宫藏的百余件传世哥窑全部展出,这是历史上首次举办这样的展览。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陶瓷研究所所长吕成龙介绍,其中不乏灰青釉胆式瓶、灰青釉凸弦纹瓶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哥窑具有宋瓷器形端庄、釉色酥润含蓄的特点,于静谧中散发出不饰粉黛、洗去铅华的自然之美,充分体现出哥窑一系最为人称许的审美特征。崔凯将哥窑之美概括为“残缺美”——本来是釉料、控温的失误之处,却孕育了哥窑自然天成、无可比拟的美。“从精神气质上,哥窑恰如其分地符合禅宗孕育出美的7个要素:不均齐、脱俗、自然、简素、静寂、枯槁、幽玄。”宋哥窑在后世备受青睐,明清至今,一直作为名瓷而进行仿烧,尤以明清仿制居多,且各具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仿哥釉,但其工艺均无法媲美宋代哥窑。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和传世实物来看,景德镇在明宣德年间就已成功仿制哥窑瓷器,除个别形神兼备、几可乱真的仿品外,其他一般均以青花楷体署本朝年款。明中后期摹古成风,精仿哥窑颇具宋代遗韵。明晚期的文人士大夫特别重视哥窑瓷器,尤其作为文房摆设。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就提道:“堂中插花,乃以汉之铜壶、太古尊、罍或官、哥大瓶,方入清供。”正是受这种风尚的影响,明晚期出现了大量哥窑仿品,甚至将前代器物人为染色,做成哥窑瓷器的效果。

       清代御窑厂于康熙朝开始仿哥窑,乾隆时期的仿品最多,品质也最好,他甚至颁发多道谕旨,要求仿烧力求似真。在此之后,几乎历朝都有仿哥窑。黄骥介绍,明清时期的仿哥窑瓷器,一般注重仿制瓷器的釉色和开片,造型则比宋哥窑更为多样,其中尤以雍正、乾隆朝的仿制水平最高;另一类是纯粹摹古的作品,现在已经很难判断其与宋哥窑的区别;还有民窑仿制的哥窑,但品质就大打折扣了。

       民国至今,收藏家对哥窑更是趋之若鹜,仿制品大量产生。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曾指出,民国时期有大量伪刻“乾隆御题诗”的汝、官、哥、钧、定窑作品被洋人高价买走。

哥窑身世 迷雾重重

       “哥窑”一名最早见于明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其中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认定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将“官、哥、汝、定、钧”列为宋代五大名窑。

       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记录也只是一鳞半爪,文献之间还互相矛盾,因此直到今天,哥窑的身世仍旧是个不解之谜。到目前,考古实物及文献仍旧无法一一对应,哥窑身世迷雾重重。崔凯表示,在“金丝铁线——2017年故宫博物院哥窑学术研讨会”后,与会者对产地有了大致统一的意见:传世哥窑的窑口应该是杭州,而不是龙泉。如果这一共识成立的话,直到明代的文献才把哥窑当作单独的瓷器窑口出现,那么哥窑这个窑口就不存在?业内还有另一种观点:传世哥窑可能是南宋官窑生产出来的一个品种,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窑口。“这样一来,哥窑的身份就很尴尬了,这是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

       “哥窑问题,千古悬案,各家观点,五花八门。”黄骥表示,关于窑址之争,有杭州凤凰山说,有龙泉说,有河南说,有景德镇说。“立场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不同,结论千奇百怪。”不过,在他看来,哥窑研究的根基在于“传世哥窑”即清宫旧藏的这批哥窑,“传世哥窑”或是宫廷传承,或是清代帝王搜集,以及所有从清宫流入天津、山东、扬州、上海乃至海外的器物,它们流传有序,具有相同特征、自成体系。

       著名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经过对清宫旧藏的60多件“传世哥窑”的研究,总结出其特征:黑胎或深色胎,器型仿青铜器,紫口铁足,乳浊釉,釉面失透、如“粥皮”,釉面油腻,器物口沿常有一道较厚的釉层,俗称“釉环”。他还表示:别具特色的“传世哥窑”瓷器是宋代产品。

       哥窑以其独特的“金丝铁线”卓立于几大名窑之中。“金丝铁线”即器身在烧制过程中,由于胎质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形成的纹片,俗称“文武片”“百圾碎”“墨纹梅花片”“叶脉纹”。崔凯将哥窑的这种特质称为“残缺美”。

       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也提到,将“攒珠聚球”作为判断哥窑真品的标准之一。“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攒珠”指的是哥窑瓷的釉内气泡细密得像一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

 

       按照可靠的标准来看,“传世哥窑”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及海外各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共有63件传世哥窑,其中57件是一级品(国宝级),珍品比例非常高。大维德收藏的30多件官、哥窑,也是故宫旧藏。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已知有记载的,总数也不过二三百件。因此,能在市场得到藏家公认、市场流通的哥窑瓷器少之又少。

       传世哥窑研究虽然迷雾重重,但其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却为世人所公认,珍贵性毋庸置疑。在拍卖市场,只要有哥窑出现,必定是国宝级的,但它的价格却与其艺术价值严重不符。缺乏统一的认知,是导致哥窑的整个市场价位呈现一种低迷状态的主要原因。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