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

2018-02-28 15:26:12 来源:网络 点击:

       东晋大书家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王献之小时即开始学书。著名书法家卫夫人赐给他一篇自书的《大雅吟》,父亲王羲之暗暗从后掣其笔,未能掣动,赞叹说:“此儿后当复有磊名”。还有一次,他在壁上书写方丈大字,观者数百人,王羲之“甚以为能”。王献之不仅工书法,亦善丹青。桓温曾使其书扇,墨误扇上,王献之就墨的斑点,画了一头杂色母牛,体神甚为生动。

        王献之书法兼精诸体,尤善行草。他师承张芝、王羲之,所书《洛神赋》颇似父风。也又勇于创新。早年即劝其父“改体”,认为古法“局而执”,“事贵变通”。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出了“破体”,形成了“行楷”、“行草”等新体。他还创造了草书的“一笔书”,即在一幅作品里,所有的字要气脉相通,似一笔写成。

        王献之书风劲俊豪迈,铙有气势,对后世影响极大,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的并将他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合称“四贤”。唐以后的书法名家如虞世南、李邕、米芾、颜真卿、董其昌、赵孟頫等,各从不同的方面借鉴和吸取了他的书风和笔法。献之传世的书帖,行书有《鸭头丸帖》、《地黄汤帖》、《九日帖》、《鹅群帖》、小楷刻本有《洛神赋(玉版十三行)》,草书有《中秋帖》、《侍中帖》、《奉别帖》、《送梨帖》等。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唐人摹本 纵25.3厘米 横24.0厘米​

        “地黄汤”是一种中药名,这是一篇谈及此药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黄 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 赵构题签。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宠、文 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 三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 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2006年春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局部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