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悦读| 书法创作需要学会因势利导、节外生枝
2018-02-27 10:41:56 来源: 点击:
本期刊发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孟庆星的原创文章
孟庆星,1966年生,书法专业博士。现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书法专业教研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教育委员会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中流印社副社长,武汉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第九届“观音杯”全国书法艺术大赛评审专家,全国楚文字书法作品展评审专家,全国第二届“邓石如与清代碑学书法”学术研讨会评审专家,湖北省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评审专家。浙江大学马世晓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临沂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书法院研究员。刘海粟美术馆研究员。
书法创作需要学会因势利导、节外生枝
文/孟庆星
当代很多人对稍微新奇、险怪的书法称之为“丑书”,就连我这个教书匠写的书法,自认为平稳有余,都被人说成“丑书”,这搞得我一头雾水。实际上,四平八稳的东西那叫美术字,不叫书法。我们所供奉的书法祖师爷王羲之不就说过“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么!文/孟庆星
那怎样写才能避免“状如算子”的弊端?古人在这方面开了很多药方子,我觉得唐朝的颜真卿所开的“异势”这个药方子似乎更有道理。“异势”的概念是颜真卿在与他的老师张旭对话中提出来的。原话是这样说的,首先张旭向颜真卿提出了一个关于“巧”的问题:“巧谓布置,子知之乎?”颜真卿回答说:“不谓欲书先预想字形,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乎?”曰:‘然’”。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写字或创作的时候,要随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学会因势利导,节外生枝。这样自然会偏离固有的惯性和模式,但同时也会让创作过程保持一种鲜活的状态,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一个单字来说,它是由不同的部件组成的。按照取法“异势”的规则,部件与部件之间既要搭建一个主调子,又要求有个别部件的体势偏离这个调子,这样蕴含矛盾体势的字才有看头,不然的话会很平实、呆板。以苏东坡书法为例。苏东坡书法中许多字都是往右上倾斜的,这构成了其书法字形的主要体势,但如果细观察,总是有个别笔画采取了相异之势,从而避免单一、单调。如苏东坡《扫地帖》中的“往”字(图一),左右两个偏旁部首的重心基本是垂直的,二者之间平行的,这构成了这个字的基调。但左边双立人旁下面的一竖的势却不是垂直的,而是向左倾斜的,这个局部的小动作一下子将原先近乎呆板的造型变得活泼了许多。
又如苏东坡《扫地帖》中的“否”字(图二),上面的三条横势构成了往右上拉伸的主调,但下面口字旁最后一横却呈水平之状,二者构成了相异、相破之势。假名苏轼的《四十二章经并跋》却没有苏轼鲜活的特征。如该帖中的“言”字(图三),也是以横为主,与苏轼《扫地帖》中的“否”很相仿,但后者的横画皆一律地往右上上扬,无取异势的元素穿插其中,因而平实有余,活泼不足。
又如王羲之《十七帖》中《游目帖》的“波”中的“皮”旁和“山”字在连续的局部组合关系中具有明显的“异势”特征,显得该处平稳中又有势的左右摆动(图五)。但流传至今的唐摹本《游目帖》在复制时将该处修改得平稳有余而势的变化不足(图六)。
还是以苏东坡《扫地帖》和假托苏东坡的《四十二章经并跋》为例,前者字与字的组合异势迭起(图七),故不显得平板,而后者组合方法简单显得平实有余,险绝不足(图六),故在取势上仅得东坡书法皮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