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中的文字游戏
首先要讲的是中国古代文字游戏的传统。我在西方生活了22年,每天用英语,也学过一点法文,对西方的语言有所了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了这么长时间之后,对中国的文字现象就有了比较深切的感触,对它的特点有一些想法。
中国的文字跟西方语言当中使用文字的现象一比较,就会显现出我们中国语言的特点。甲骨文是比较早的能够识读的文字,很多字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形字,这是中国字的特点,象形字在中国早期的文字中占很大的部分,也是中国文字重要的发端。
甲骨文
在其他的文明的早期文字中,也有很多象形字,比如玛雅文明。我们认为甲骨文非常难读,但如果拿甲骨文和其他文明的早期文字的破译比较,相对而言,甲骨文的破译释读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原因是甲骨文、金文和后来文字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中国文化能够这么长的时间不间断地延续,实际上跟我们使用的文字有相当大的关系。
即使一个不懂古文字的人,还是能够根据一些象形的特点来判断,猜出甲骨文的一些读法,但玛雅文字就失传了,后来没有延续下去。
玛雅文字
从玛雅文字可以看到(上图),它也是一种象形文字。使用象形文字的文明有很多,比如早期的南亚的文字,它比甲骨文出现得更早。在巴基斯坦、印度的西北部一带的早期文明中,人们使用的文字也是有很多象形字。所以象形字的使用并不稀奇。
但是中国文字有个特点,就是我们的文字没有走向拼音文字,中国字基本都是独体字,是单音节,中国文字是表意的符号而不是表音的符号,这些形成了中国文字的特点。
苏若兰的璇玑诗
现在开始讲中国古代的文字游戏。
这是苏若兰的璇玑诗(上图),她是公元四世纪的一个女诗人,她写了一个璇玑诗,共841个字,可以倒读、正读、绕着读、跳一个字读、斜着读,有的人说可以读出几千首诗,但是也有学者说能读200多首。不管怎么说,它是一篇能够读出很多诗的文字,也是古代的一种文字游戏。
这种文字游戏跟中国的语言有关。中国语言中,我说“我爱她”,“她爱我”,是同样的三个字,三个音节,而且字的形式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在英文当中“我爱她”(“I LOVE HER”),变为“她爱我”(“SHE LOVES ME”)时,主语“她”发生了变化,LOVE也要加一个S。所以在西方的语言文字当中,玩璇玑诗这样的文字游戏是不可能的。中国的语言文字可以有非常丰富的文字游戏,这是中国语言的一大特色。
不过伴随而来的是中国的文字狱也特别多,因为它的多义性。你是这样读,整你的人可以那么读,所以也有比较消极的一面。文字狱在中国其实也有很悠久的传统。
在中国的文字游戏中,不仅动词可以当动词,名词可以当动词,动词的形式也不变,代词和主语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形式也不会变。下面是我一个朋友写的一首《蝴蝶变幻曲》:“庄生梦蝶”这四个字怎样组合都可以读得通,如“蝶梦庄生,蝶生梦庄,庄蝶生梦”……就像魔方一样,每一个组合都可以读。中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千变万化、千奇百怪。
苏伯玉妻《盘中诗》
还有各种各样的视觉上的文字游戏,有的是把文字排成某种视觉形象,比如说桑篮诗,把文字搭成一个像提篮样的形状,同时也告诉你该怎么读。这是郑板桥写的盘中诗,从中间开始一点点往外读。不仅有印刷品,同时还有类似盘中书的书法作品。所以中国的文字游戏传统当中,形式是多种多样,非常丰富的。
这是视觉当中使用文字的现象,用妙法莲花经文组成的佛塔,也是使用文字的一种方式。明代的作品白衣观音也是由佛经构建而成,这是抄经的一种方式。
所以在中国,利用汉字的视觉因素是有悠久的传统。拼音文字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拼音文字的词与词之间一定要留空间,否则一串字母在一块就会混乱不堪。但是汉字每一个字都是独体字,完全是均匀的一种空间,所以这种情况下,可以排列得非常整齐,就像前面看到的佛塔一样,这也是由于中国文字的特点产生的一种视觉上的游戏,可以广义的称为文字游戏,书写汉字的游戏。
我们再看灯谜。我们有春节猜灯谜的传统,实际就是文字游戏。这是苏州一个老书法家王能父数年前参加全国的灯谜比赛得了头等奖的灯谜:“自小为邻居,目前少联系”,打一字。谜底我就告诉大家:省。“自”和“小”,自小为邻居; “目”和“少”,目前少联系。非常通顺,但同时又非常巧妙。在我们的字谜当中,不但有形象的联系,用字义的,也有用声音,就是同声字。所以中国的字谜是用声音、形状、字义等,很多因素全都放在一块。
英文的报纸里面也有填空式的英语文字游戏。但是它的变化跟中国文字相比就少多了,也太容易了,远远没有中国文字这么复杂。中国有些文字游戏,如果没有很渊博的知识,没有很好的联想力,可能猜一两年都猜不出来。中国的文字游戏确实可以让人很花时间的去玩,是很耐人琢磨的一个东西。
“虫二”
这是1998年我在泰山考察摩崖石刻的时候看到的字(图),实际和字谜一样,它也是一种文字游戏。整个“風月”二字的边都去掉了,成了“虫二”,让人们猜它是“風月无边”的意思。实际上是为了赞美泰山的景色非常优美。这种类似的文字游戏还有很多很多。
明宣宗画的《一笑图》
再看明宣宗画的《一笑图》。画面内容是,竹子下面有一条狗。“笑”字的异体字。画中的“笑”下部并不是 “夭”字而是“犬”字,叫“一笑图”。从文人,从老百姓、佛教徒、皇帝,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玩汉字的传统当中,在中国古代,文字游戏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汉字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同音字特别多。比如,新年那天人们吃鱼,寓意“年年有余”。这个风俗早在战国或是汉代就有了,利用谐声来取得一种吉祥的意思。用鱼来装饰古代器皿,从汉代就开始了,一直就没有中断过。严格来讲这也是一种文字游戏,是比较简单的文字游戏。
宋人画的《鹌禾图》,画面由鹌鹑和禾苗组成,同时又读成“安和图”,有安详、安定、和平之意。所以中国的吉祥绘画,常常也是文字游戏,其实是双关语。这是一幅蜂猴图(图),画面由猴子和蜜蜂构成,意同“封侯”。看似奇怪的组合,实际上是有特殊的含义。
蜂猴图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一张南宋描述三个猿猴很调皮地在抓白鹭的画,这个图看起来很漂亮,但实际上也是一张吉祥图,是有读法的,这也一种文字游戏。寓意“三元得路”,这个路不要当马路的“路”,古代人说当路人,就是当权者,三猿得鹭,这个“鹭”是权力的意思。你孩子要去高考了,我说希望连中三元,这个成于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三元出现于唐代,科举制度从隋代开始,唐代有所发展,宋代开始成熟。那么在唐代有乡试、会试、殿试,中三元在唐代叫“三头”,宋代开始叫三元。到隋代到清朝中期,连中三元的也就11位,可想而知连中三元有多难。考科举跟数学比赛不一样,数学比赛你在省里考第一,也会可能全国考第一。可是古代考题是考诗、考作文,有相当大的偶然性。主考官喜欢你的风格和写作方式,就可能是第一。所以要每次考第一,实在是非常难的。因为三元极少,在宋代“三元”就逐渐成了大家恭喜的词。所以“三元得路”实际是宋代绘画中祝福别人考试成功的一种画。这种画是把画中的形象当作词来读,要利用同音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也是文字游戏的一种方式,但是稍微复杂一点。
文/白谦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