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笔仕女第一人”的戏味人生,看一代宗师女画家王

2017-12-08 13:55:13 来源:网络 点击:

 

        1953年,北京西四胡同一间终日不见光的屋子,屋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尽管条件简陋,但王叔晖丝毫不介意,只是一心扑在她的画作上。就在这里,她创作了连环画《西厢记》,那时大概没人想到,这部连环画会成为中国连环画史的创辟之作,成为载入新中国美术史的代表作品。

        在1963年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中,王叔晖创作的《西厢记》获得绘画一等奖。这部连环画被认为是“可以与王实甫名剧百世并传”的佳作,至今仍被收藏者视为珍品。

        说起连环画,80前的人都不会陌生,如果再提它的乳名——小人书,我想许多人都要热泪盈眶了。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年代,街头的书摊,午后的阳光,散放的小人书,童年的定格。王叔晖的连环画也陪伴过那代人的成长,《木兰从军》、《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可能你不认识她这个人,但一定看过她的画。

        王叔晖,1912年生于天津,她的童年并没有多幸福,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动荡外,还有家庭的原因。一心忙于生意的父亲很少关注她,年幼的她喜欢上了画画,那也是她与外界交流的首要途径。

        家里来了客人,她便偷偷描摹客人的服饰。一天,有位客人发现了正在画画的她,仔细审视了一番她的“作品”,郑重地向她父母建议:送这孩子去学画吧,或许将来会有出息。15岁的王叔晖经由著名的国画家吴光宇先生介绍进入了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在这里她受到了当时古物陈列所(即今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所长周养庵先生、京城女子师范大学孙诵昭教授以及国画大家徐燕孙先生和吴光宇先生的教诲,开始正式学习工笔画艺,也开始了和绘画结缘的一生。

        孙诵昭先生对王叔晖十分赏识,特意告诫她:想画好画,须先练好字,多写斗方大字,腕力练到家,勾线才会流畅自如。王叔晖照此练去,笔下功夫明显长进许多。周养庵先生看到她临摹的一张古代仕女画后,赞赏之余,特意在画上挥毫题道:“闺香中近百年无此笔墨”。入会3年,王叔晖从临摹入手,苦练基本功,继而开始尝试创作。

        我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叔晖工笔稳扎稳打,线描一丝不苟,背景无不精心营造,具有中国画中工笔白描的特点。在学习中国传统线描技法的同时,又融合了西洋解剖、透视等创作技巧,用她的话说就是“绕开道,走自己的路”,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成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一代宗师。

        如同她所说的:“一个人的荣誉、地位或是享受都是次要的,要紧的,是对事业的追求。”王先生一生勤奋,从拿起笔以来,就再未放下,把毕生的情感和心血都倾注于绘画艺术。

在王叔晖先生的众多连环画作品中,除《西厢记》外,《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先生用的最多的线描手法是被称之为“吴带当风”的兰叶描,她的作品“戏味”较浓,看她的画,就像在欣赏一出戏。

王叔晖先生寥寂一生,把生命和绘画溶于一体。画与人,人与画,不分形影,相伴始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