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存款印看《高逸图》几经流转

2017-09-05 13:10:04 来源:网络 点击:

 

            唐代是中国人物画的繁盛时期,但比较可信的卷轴画作品流传不多。《高逸图》自北宋以来就迭经皇室和名家收藏,屡见于著录之中,极为珍贵。

《高逸图》唐 孙位 纵45.2厘米,横168.7厘米

            从图卷中现存款印看,此图最早的收藏者是北宋著名的皇族收藏家李玮。李玮,祖籍钱塘,宋仁宗章懿皇太后之侄,与公主结亲为驸马。官至平海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其人雅好书画,收藏宏富。收藏规模、藏品质量为世称道。李玮的藏品中以《晋贤十四贴》为宝贵,收入晋武帝、王浑、王戎、王衍、郗愔、陆统、桓温、陆云、谢安、谢万等十四位晋代著名人物的法帖,其中包括著名的陆机《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西晋墨迹,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又曾藏有王羲之《奉橘帖》,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上面还钤有他的收藏印。

李玮钤印两方(上为陇西叔子;下为海□□□)

            《高逸图》卷在画身与隔水之间有两枚非常模糊的印章,一方只能认出“陇西”二字,另一方仅能认出一“海”字。据上海博物馆承名世先生考证,此二印当是李玮的收藏印,因为陇西是李氏的郡望,李玮又曾担任“平海军节度使”一职。

            卷首则有 “瘦金书”题“孙位高逸图”五字,一般认为是宋徽宗赵佶手书。此外,画卷上还有数枚宋代内府的收藏印,说明在北宋晚期,此画就移入宣和内府,成为与世隔绝的皇家收藏。

            宋代设立翰林图画院,内府所藏书画皆经题签钤印。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鉴定概论》中记述“宋代徽宗,见于卷上有‘御书’(葫芦形)、双龙圆形(法书上用)或方形(绘画上用)印、‘政和’(连珠印)、‘宣和’(连珠印)、‘宣和’方印、‘政和’方印、‘内服图书之印’(大方、九叠纹)等七玺,有时亦用‘重和’‘大观’等印,又偶用“宣和中秘”长圆印。”前述七玺即著名的“宣和七玺”。《高逸图》上的宣和七玺除了尾纸部分的“内服图书之印”被割去不知所踪外,皆保存完好,外有“睿思东閣”一印。

第一行:内府图书之印;双龙印(方);双龙印(圆)

第二行:宣和方印;睿思东閣;宣和连珠

第三行:御书葫芦印;政和方印;政和连珠(半印)

            宣和时期手卷装裱格式号称“宣和装”,宣和七玺的钤盖位置也有相应的程式

            明代,《高逸图》可能也曾为皇家收藏,而后流出。因为中国历代的皇家藏画,都有割去前人尾跋以避讳的风气。如今《高逸图》尾跋只有弘治己酉年(1489年)兰亭居士司马垔在南京所书写的款识,其余都已经不复存在。从尾跋启首处的印判断,此画在弘治年间可能由他收藏。

          尾跋三处印分别是:愳斋;司马通伯;古松春台

         清代初期,此卷又为著名收藏家梁清标所有,在画心、隔水等留下“苍厳”、“蕉林秘玩”、“蕉林居士”。后来,《高逸图》重新进入内府,收入《石渠宝笈》初编,评为“上等第一”,储养心殿内。《石渠宝笈》对于所藏画作的文字、尺寸等描述十分详实,与其现存状态相比较,可知清代至今,《高逸图》的品貌再无大变。

陈毅批复文稿

         晚清鼎革易祚之时,溥仪以御赐溥杰之名,于1922年将《高逸图》带出宫廷,遂使其流散于文物市场,被北京画商靳伯声慧眼识珠收入囊中。1955年,当时的上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经过缜密论证,确认此卷为孙位唯一传世画作,向上海市政府申请购藏,经陈毅市长批准,于当年购入此卷。之后,国之重宝来到上海博物馆,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并由具有“书画神医”美誉的装池大家刘定之重装。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