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里的那些款儿(下)
上期给大家介绍了古代工匠在陶瓷上落款有三种方法,刻划款、书写款和印制款。其中刻划款的方式出现的年代应该最早。这次我们就专门为大家介绍一下古代瓷器里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刻划款。
三国 越窑青釉虎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带有刻划款的瓷器在唐代之前出现的很少,基本上都是零星的,工匠个人行为。比如上期提到的三国时期的带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款的青釉虎子。内容基本都是一些纪年,窑工的姓氏等等简单的信息而已,随意性很强。
唐代开始在瓷器上刻款的行为逐渐开始流行,而且所刻的款识也不像之前的随意。有些款识则是代表皇家或者官方的,以此区别民间的普通用瓷,工匠是不能随意刻划的。最具代表的就是唐代邢窑中带有“盈”字款的瓷器。
唐代 白釉“盈”字罐及底款
观复博物馆藏
带有“盈”款的邢窑瓷器在近些年国内的考古中时有出现。这部分瓷器以碗、盒、壶、罐为主,虽是一些生活用具,但是烧制的水平都非常的高,与一般的邢窑瓷器相比都要强很多。
“盈”字款白瓷出土的主要地点有两个,一是产地邢台附近,另一个就是西安市区的大明宫遗址。所以人们推测这部分带有“盈”字款的瓷器是专门为皇家御苑所烧制的贡瓷。“盈”字的含义极有可能就是大盈库的简称。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唐玄宗时期开始内府设有皇帝私库,名为“大盈库”或“百宝大盈库”,里边所藏供皇帝宫廷享乐及赏赐之用。
烧制前刻“盈”字款
烧制后刻“盈”字款
带有“盈”字刻款的瓷器一部分是在瓷器烧制之前,拉完坯,上好釉后就刻上“盈”字款。一部分是等瓷器完全烧制好后,经过挑选再刻上的“盈”字款的。前者说明工匠在制作这批瓷器时,就已经知道为谁所做。由于提前刻上特殊的“盈”字款识,烧成后无论好坏,都无法在市场变卖,所以定烧者要全部照单全收,承担所有的成本,能有如此大的实力,想想也只有皇家才能够负担得起。烧好后经过挑选再刻划“盈”字款的情况,有可能是皇家最初要求刻“盈”字款,或者是后期皇室逐渐衰微负担不起巨大的经费采取的降低成本的做法。只在符合皇家标准的成品上刻款,其它不合格的仍可流入市场进行交易。
2001年邢台市老城清风楼东侧南长街施工时发现了一批带有“大盈”款的邢窑瓷片。这里既不是窑址,也不是墓葬,更不是重要的皇家苑囿遗址,怎么会在这里出土如此多的带有“大盈”刻款的瓷器呢?
后来经过学者研究,有人推测这极有可能与唐代负责邢瓷进贡的邢州官府对贡品的审查有关。邢窑白瓷作为“贡瓷”筛选要求是十分严格的,需要层层把关。按照常规,地方在贡物之上是不能随便刻字的,除非有特殊的旨意要求。邢窑贡瓷上敢刻上一个“盈”字,肯定是邢州官府奉行了皇家的指示。在唐代遗址和唐墓中发现的所有“盈”字贡瓷上都是只刻一个“盈”字,而没有发现刻有“大盈”两个字的,推断这批瓷器很可能是工匠们疏忽,将“盈”字刻成“大盈”不符合了皇家标准,既不能流入市场,又不能上供皇家,无奈上交官府后,只得砸碎销毁被埋于此。这也说明在唐代时,瓷器上的款识逐步被人们所重视,管理逐渐严格,不再像之前那样随意刻划,官方对刻款的内容、形制开始有了要求。
唐代邢窑“大盈”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