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羽|萧娴书展观感(1981年)
真·善·美——萧娴书展观感
陈大羽
––
步入萧娴书法展厅,犹如满目珠玑,光彩照人。而赫然先入眼帘的是“真”“善”“美”3件擘窠大书。虽然书法家分别以篆、隶、行楷三种书体挥就,但温厚而恣肆的风格是统一的。这3个大字真像3块巨大的美石,为110余件真、善、美的作品摆成的艺术大阵压住阵脚。
《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是萧老篆、隶、行楷的基本所宗,她一生工夫,都磨在这“三石”上了。因此,这3项临文特别引人注目。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刻石。韩愈为它作过歌,称其“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临文在大多剥泐的文字中探索古典朴素的风貌,写得十分严谨。
东汉的《石门颂》,历代书法家都推崇它“雄健恣肆”。萧老一生致力于此最多,年深月久,笔下便显现出一种由于娴熟而形成的潇洒风度,这是可以补原拓不足的。
《石门铭》在楷法中犹存某种程度的隶味,临文也以典丽补充了拓本的古拙。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刻石文字是刀斧所凿,因而锋芒毕露,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也改变不了刚多柔少的基调。临本是用毛笔写的,一撮柔毫而能把刻石文字的刚劲气概显出来,这正是数十冬夏苦练出来的功力的外现,而又由于毛笔所书,更能把原刻难以表现的柔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可以说临本表现的刚不下于刻石,而柔则过之。从“刚柔兼济”这一要求来评价,临本是超过原刻的,它既存原刻的真,而又有所改善。
▲前排左起:萧娴 陈大羽 刘海粟
篆、隶、行楷3种书体作为书法是同一的,但笔法各不相类。譬如唱戏,生旦净丑是应该唱出各自的味儿来的。韩愈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就是说行楷不同于古篆。临文完整地体现了这一要求,临出了各自的美。
《史晨碑》的风格是端正严谨,和《石门颂》大相径庭。但立轴《史晨碑》节临却相当忠实地摹出了原碑风貌,可见萧老宗“三石”而又不拘泥于斯的精神,这正是“自成面目”的重要因素。
这次展出的楹联特别多。楹联的特点是:字以少取胜,形以偶见美。这些楹联多取于前人诗篇的警句,所以不但书法本身精彩,而且内容又充满诗意,形成了统一的艺术美。
五言联多写得大而重,七言以上的更有一种从容自得之异趣。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这是唐韦应物的诗句。韦诗以淡著称,萧老取之入联,也许是灵犀相通吧,竟在无意间写出淡的意趣来,似乎真能体现句中哲理。
如果说上述两联还略见严谨,那么,“满院红绡,半楼绛雪”这联就显得非凡的豪放了。这本是陈维崧咏海棠的诗句。这位清代大词人气魄绝大、骨力绝遵,写他的句子不出大劲是不行的。萧老此联是在莫愁湖公园观赏海棠时即席奋笔书成的,气势真可和他打个平手。
诗书相得益彰,这和音乐和谐协调的效果是一样的。
至于立轴、屏条,则分行布白之妙又衬托了字体本身的美。
平时见萧老用笔,深服她得其师康有为法乳。记得上世纪30年代写康有为行楷书体曾盛行一时,现在仍保持康体神韵的,则仅有她一人。清周星莲的《临池管见》所谓“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逆用、重用、轻用、实用、虚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萧老是当之无愧。这110余幅字正是这样写出来的。她写出了精金美玉,写出了真善美,我的总印象是“骨气洞达,爽爽有神”!萧老已年届八旬,还奋力作书,为艺苑增添春色。今夏应邀首次进京,饱览祖国名胜古迹和首都建设风貌,在京畿留下不少瑰丽的墨迹,为四化做出贡献。我们衷心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本文作于1981年,文章选自《萧娴书学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