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 | 故宫的四僧大展究竟藏了那些宝贝?
展览信息
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
5月3日-6月28日
(16: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馆
免费(需购故宫门票,成人60,学生20)
建议参观时长:2-3小时
必看珍品:弘仁《黄山图册》,髡残《层岩叠壑图轴》,八大山人《猫石花卉图卷》,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山水人物图卷》 等
▲题图:八大山人《猫石花卉图卷》局部
本文图片较多,请在Wi-Fi环境下浏览
最近几年的春秋季节,总能看到故宫又在举办“武英殿书画展”的消息。其中最出名的,当然是两年前那场万人空巷的“石渠宝笈特展”,无数只在历史或美术课本中出现过的珍品一一亮相。当时大二的活字君前后三次赶去排队,最后还是主动放弃了在武英殿展出的《清明上河图》。甚至有人认为,说那次展览“开启了中国新一代人的文化启蒙”也不为过。
今年,故宫也没有让人失望,别出心裁地推出了清初“四僧”特展。可谓眼光独到、用心良苦。
▲“四僧”现代想象图
弘仁(1610-1664,明万历三十八年-清康熙三年)
髡残(1612-1692,明万历四十年-清康熙三十一年)
朱耷(1626-1705,明天启六年-清康熙四十四年)
石涛(1642-1708,明崇祯十五年-清康熙四十七年)
四人年龄相差不小,其中最年长的弘仁去世时,最年轻的石涛刚刚22岁。(因此,美术史上亦有将后三人并提,而将弘仁拿出与其好友、“金陵画派”代表龚贤(1620-1689)并提的写法。)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由明入清,经历了明清之际天翻地覆的战乱和动荡,尤其是八大山人和石涛两人都是朱明宗室。在清朝建立后效法宋元遗民,归隐山林,拒不仕清,甚至组织反清活动。这种激烈的反叛精神和出世、苍凉、冷峻的心绪,可以说是“四僧”共同的精神底色。
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史上,明末清初是一个群星璀璨的重要时期。但在这一阶段,既有在当时就名满天下的大文人,如顾炎武、黄宗羲;也有长期遁世不出、不为人知的被埋没和压抑的声音,如王夫之。归隐山林、遁世不出的“四僧”,就属于后一类人,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在身后其地位才被逐渐发掘。陈师曾在《中国绘画史》中称他们为“其有飘然世外而名并不朽者”。
▲董其昌(1555-1636,明嘉靖三十四年-崇祯九年)
以当时的画坛主流而言,前有集大成者董其昌(逝于崇祯九年),后有直承沈周、文徵明、董其昌一脉的“四王”(最年长者王时敏是董其昌的亲炙弟子)。在清初画坛上,“四僧”不仅在声望上无法与“四王”匹敌,在观念与技法上也与“四王”回向荆关董巨的主流倾向相去甚远。高居翰在《中国绘画史》中称他们为“清初绘画的独创主义者”;苏立文在《中国艺术史》中评价道:“尽管这几位大师都取法于传统,但他们发展和丰富了传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话不多说,让我们进入展览现场,在此次故宫展出的一百余件珍品中,了解四位大师的艺术世界。
在太和殿广场向东眺望
高耸入云的“中国尊”清晰可辨
TIPS:武英殿的位置并不难找,从午门入口进入故宫之后,在太和殿广场向西(不要跟大队游客走中轴线!)穿过熙和门就是武英殿。
书画馆正门
进门处以四僧的题款组成的屏风
(其中髡残的署名是“石溪残道人”)
展览前言
“四僧”的不同名号
展厅现场
TIPS:还有两周展览就将闭幕(6月28日),越后参观人数往往会越多,建议错峰观看、细心品味,如选择工作日内前往,或在早上9:00开馆之际,游客会相对较少。
1
疏淡清寂——弘仁
▲ 《弘仁小像》,范曾作
关键词:徽派;倪瓒;黄山
弘仁,俗姓江,名韬,字六奇,一名舫,字鸥盟。其后于武夷山出家,僧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别号梅花古衲。
弘仁的一生清寂孤苦,幼时父亲亡故,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从小就酷爱文学和绘画,曾立志科举走入仕途,让母亲过上好日子。然而,明朝很快就灭亡了。顺治二年时,随着徽州被清军攻陷,反清的他转入福建,投奔唐王政权。顺治三年,清军再进攻福建,弘仁被迫躲进武夷山深山里,过着“不识盐味且一年”的艰辛日子。
出家后,他经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这些游踪及对大自然的观察感受对其山水画风形成影响很大,尤其是黄山,成为他最后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息地。有人说,他是师古人得其气韵骨法,师造化得其神骨性情,“仿古”与“创新”并存。像是他的《幽亭秀木图》《仿倪瓒山水图》和《云林标韵图》等作品,笔墨简易,清空脱俗;而《林樾一区图》《节寿图》《古搓短荻图》等作品,则幽淡安闲,超尘绝俗。尤其是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黄山图》,笔墨苍劲整洁,秀韵在骨,传达出山川之美和新奇之姿。
周亮工在《读画录》中曾这样评价弘仁:“喜仿云林,遂臻极境。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隐居齐云,不妄为人作。”
弘仁《仿倪山水图轴》
本幅自题:“辛丑九月,雄右属为旦先居士。弘仁。”
辛丑为顺治十八年(1661),弘仁时年五十二岁。
画幅上方有王炜题七绝一首:“枫香初遍荻花天,何事眀湖不着船。欲抱渔竿乘月去,笛声吹彻万山烟。广乘樵。”上款“旦先居士”为歙县人吕应昉,“雄右”即王炜。
《仿倪瓒山水图》轴取法倪瓒的一河两岸式构图,近处枯树参差,远处山坡舒缓,其余是大片湖面,一笔不着,景致是仿照倪瓒的太湖风光,但又加入了家乡新安山水的特点,在景物的刻画上,带有很多的个人风格,清晰刚直的线条,横直分明,概括而又洗练,高洁腆润的墨色,没有繁琐的点染,树、石均呈现一种铮铮的骨感与寒光冷韵。是弘仁仿倪瓒的代表作品之一。
弘仁《古槎短荻图轴》
纸本 墨笔
画中自题:“一周遭内总无些,守户惟余树两丫。还撇寒塘谁管领,秋来待付与芦花。此余友汪药房诗。香士社盟所居,篱薄方池,渟泓可掬,古槎短荻,湛露揖风,颇类其意,因并系之,博一噱也。渐江。”弘仁好友汤燕生题七绝一首:“运笔全标灵异踪,危坡落纸矫游龙。共期出世师先遁,对此残缣念昔容。”并跋:“老屋枯株,池环石抱,点染澹远,大似高房山命笔也。黄山汤燕生拜题。”
《古槎短荻图》轴,图绘香士陈应颀居所,具有写实意味,简陋的书舍与陈设衬托出主人品性的孤高,书屋内寂静无人,内设几案龛灯,屋前两株古树相对而立,叶落待尽、寒枝舒展,给人以萧条纯净之感。拾级而下一弯小溪蜿蜒流淌汇集成塘,周围环绕着高低错落的岩石,溪水宁静无澜犹如主人不逐名利的平淡心境。右边短荻丛生,清润可爱,为幽居的高士生活增添了几许生气。前景潭环石抱,潭边的岩石用方折的线条空勾,几无皴染,为弘仁典型的几何形体画法,潭水用大片的留白来表达,不擦一笔。整幅画墨色枯淡,用笔简疏,意境淡远,虚静、空灵之境油然而生。
弘仁《黄山图册》
图册共六十开,装裱成六册,又有题跋一册。可以说是弘仁在黄山纪游写生的最集中展现,在的每一幅作品上都题写了纪游写生的地名,著名的有天都峰、莲花庵、小心坡、观音岩、一线天、光明顶、白龙潭、慈光寺、文殊院、桃花沟等等。所绘六十幅中,几乎一图一法,设色五十一开,墨笔九开,其中有对传统构图的取法,有描绘远景的,也有描写近景的,更多的灵感还是来自黄山实景,层峦怪石,老树虬松,流水澄潭,丹崖巨壑,靡一不备。可以说是弘仁经过实地考察,在尊重实际景点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重新构思、提炼,并融自己的情于景之中(所有册页中均使用“弘仁”圆印,钤盖位置也是经过精心设计,圆圆的红色小印,不但于构图中平衡对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意象上有红日之象征,于画幅中起到了点睛之效。慈光寺僧弘眉在渐江去世后三年修《黄山志》,其中记道:“(渐江)常栖静黄山,杖履所径,辄作一小图,层峦耸秀,淡远萧疏,悉备诸家体制,有超然尘外之趣味。”这是弘仁绘制《黄山图册》的真实记录。
著名公案
一九八四年五月,安徽省有关部门在合肥举办纪念渐江大师(弘仁)逝世三百二十周年大会,并同时召开黄山画派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展《黄山图册》二十开。在研讨会上,著名美国艺术史家高居翰(James Cahill)作了《论弘仁〈黄山图册〉的归属》的专题演讲报告。高氏在演讲中采用幻灯片形式,将弘仁《黄山图册》和萧云从的某些作品,以及画册上“弘仁”印与其他弘仁作品上的印章作比较。从而他得出结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弘仁《黄山图册》,并非是弘仁所作,而是与弘仁同时代的年事稍长的画家萧云从的作品。一时引起了与会者的“轩然大波”,徐邦达当即就在会上与之“争鸣”。【高居翰、徐邦达等人关于《黄山图册》真伪的文章,后来均刊登在《朵云》杂志第九期上(1986年1月出版)。高氏的文章后又收入《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文集》中(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10月)。】
高居翰在文中提出故宫《黄山图册》为伪作的三大证据:
一、弘仁其他作品中从未出现《黄山图册》中的圆形钤印;
二、弘仁从不使用雨点皴(米点皴),《黄山图册》中却大量使用这一技法;
三、《黄山图册》的设色、构图等方面,明显更接近萧云从的风格。
时至今日,这场公案尚未定论,国内学者仍多倾向将《黄山图册》视为弘仁的代表作。
扰龙松
云门峰
仙钟洞
慈光寺
大悲顶
飞来峰
小桃源
2
苍浑幽邈——髡残
▲ 《画僧髡残》,靳尚谊作
髡残,俗姓刘,字介丘,湖广武陵人。法名智杲、大杲,字石溪,号髡残,又号白秃、电住道人、石道人、残道者等。
少年时的他不仅爱读书、作画,还喜欢谈论佛道。迫于父母逼婚,他在27岁时剪发出家为僧。崇祯末年,常德地区战事频频,他躲避在桃园深山中,身体备受摧残。以致于他中年起就病痛缠身,身染痼疾,健康每况愈下,人也沉默孤僻,偏激易怒。后来,祖堂寺的一场大火,又将髡残的许多经卷、文具毁之一炬,令其更觉孤独伤感。
不过,在深山中的经历,除了带给他病痛以外,还带给了他很多感慨。他在他的画中不仅贯穿了佛学的思想,更是融入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点滴参悟。他擅长使用秃笔、渴墨,以丰满繁复的构图、浑厚绵密的皴染、温暖高古的设色、雄阔跌宕的气势来画山水。如《卧游图》《层岩叠壑图》《云洞流泉图》《山水册》等,都表现了这一特点。
髡残《禅机画趣图轴》
作品以“高远式”构图,自山脚起势,群峰蜿蜒而上,形如蛟龙。山下波渚曲折,溪桥上高士策杖徐行,竹树掩映的楼阁上,有僧人独坐,凭几远眺。山左江面空阔,渔舟往来,山右村舍错落,云腾霞蔚。更远处的主峰突兀于众山之巅,云霭缭绕,山间的楼宇似乎传来阵阵梵钟。
此图与髡残晚年常见的巨幛式、浅绛设色作品面貌略有不同,构图取法黄公望,多以秃钝、干渴的笔触勾写、皴染,用笔沉稳。作品既体现了髡残学习元人的传统功底,也显示出他写实的优长,画中描绘的山川景物,应该就是牛首山附近实景,反映了髡残以自然为师,大胆创新的艺匠胆魄,是他绘画成熟期以笔墨作“诗画禅”的代表作。
向上滑动浏览全图
髡残《层岩叠壑图轴》
作于康熙二年(1663),髡残时年五十二岁。纸本,设色画。本幅自题:“层岩与叠壑,云深万木稠。惊泉飞岭外,猿鹤静无俦。中有幽人居,傍溪而临流。曰夕谭佳语,愿随鹿豕游。大江天一线,来往贾人舟。何如道人意,无欲自优游。癸卯秋九月过幽闲精舍写此,以志其怀焉。天壤石溪残道者”。
此图乃髡残晚年典型的浅绛山水,取法王蒙,章法严谨,层次繁复,皴染多用短而凝练的笔触,笔致老辣苍劲,使得山石更显坚实浑厚,虽尺幅不大,但气势磅礴,变化多端,格调高古,迥异时流。画中作长岭逶迤,高瀑飞泉,楼阁参差,远方江天旷远。山间烟云出没,岭路崎岖。下半幅作为画作的重心,集中了两组人物,左侧长松绿蕉环绕的茆舍中二翁对晤,庭间有童子洒扫;右侧崖壁间凹一岩穴,崖边松径烟萝,下有湍流奔涌,雾气叆叇,洞中蒲团上端坐一僧,闭关入定。或许,这就是“中有幽人居,傍溪而临流”的髡残自我写照。如果说寄身丛林是信仰,那么安身幽谷林壑、优游世外桃源达到“自证自悟”,则是他追求的理想和身心所归。
此轴曾由近代庞莱臣、李瑞筌、张大千递藏,经《虚斋名画录》著录并有张大千“大风堂渐江髡残雪个苦瓜墨缘”等藏印数枚。李瑞筌即大千之书法老师李瑞清之弟,大千不仅在研究、收藏“四僧”画作方面受到李氏兄弟好尚的影响,他仿制“四僧”绘画,也曾得到熟谙古画鉴藏、做旧的李瑞筌的指导。
向上滑动浏览全图
现场其他佳作
髡残《高隐图轴》
髡残《云岫无心图轴》局部
髡残《白云钓船图页》
髡残《秋山幽静图轴》
局部欣赏
3
圆融冷逸——八大山人
朱耷,本名朱统托,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人屋、道朗等,江西南昌人。身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
明亡之际,他逃至山中,顺治五年时正式在奉新山出家,度过了大约三十年的为僧生涯。还俗后他又改信道家,成了青云圃的开山祖师。据说,后人还建立了“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对于他而言,笃信佛教还是道教并不重要,能够逃避清朝满洲贵族对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借以隐蔽和保存自己,才是目的。
他自幼聪慧,“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精妙”。他广泛研习前人的优秀技法,在画儿中还融合自身的坎坷经历和复杂的情感思想,形成了构图独特、造型奇致、风格圆融冷逸的绘画面貌。
如今,故宫博物院珍藏有八大山人书画作品约90余件,因八大山人早期作品传世较少,故此收录多为其五十岁至八十岁之间。从题材而言,其花鸟画为主,约70件,山水画约20件,其中多有精致佳作。
八大山人《猫石花卉图卷》
纸本 水墨
纵34厘米 横277.5厘米
此图画猫、石、兰花、荷花等,猫卧于石上作欲睡状,极富意趣。此图是八大山人的一件精心之作。花草荷叶等用泼墨法,墨色淋漓洒脱,石与猫则以墨笔勾勒,风格简约,二者在视觉上以疏淡与浓密的对比,形成了空间上的层次感,将图中各景物紧密的融为一个整体,既空灵又不乏充实之貌。
尤值一提的是,图中猫卷卧于石上,双眼眯闭,风格既写实又充满生活情趣,以寥寥数笔将午后艳阳下,欲睡之猫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也反映出八大山人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感悟。此图作于八大山人七十一岁,是其晚年时期,此时的八大山人生活逐步趋于安定,虽依旧心怀故国,满腔忧愤,但心境亦渐入平和,对于生活和书画创作的感悟已经渐脱锋芒,绘画风格上则隐现圆润和清寂,相对于八大山人为世人所熟知的白眼向天,充满反抗和悲愤的动物造型,此类富含逸趣的动物形象,在他众多的花鸟画作品中是极为难得的佳品。
(请左横屏查看)
八大山人《荷花水鸟图轴》
纸本 墨笔
纵126.3厘米 横45.9厘米
这件作品为八大山人晚年佳作,以大写意技法描绘荷花与孤鸟,笔墨淋漓肆意。图中孤鸟单足立于危石之上,荷花茎细而纤长,唯一叶垂下,遮于孤鸟之上,仿若与鸟儿轻轻依偎,又仿佛孤鸟无助之中,但求一叶以避风雨,整图意境孤寂,无不表达出八大山人对于自身坎坷身世的无助与伤感。
此图八大山人在继承徐渭大写意花鸟的基础上,自出己意,极好的进行了再次发展,笔势险峻跌宕,墨色酣畅淋漓,浓淡对比运用巧妙,将大写意的奔放之势进行凝练,既简约含蓄,又能极好的通过笔墨将孤寂忧愤的情感,进行表达和宣泄,但却毫无跳脱和压迫感,反而给观者以疏远淡泊的意味,也说明八大山人晚年生活与心性,逐步趋于平淡与宁静。
现场其他佳作
八大山人《杂画图册》
八大山人《柏鹿图轴》(局部)
八大山人《枯木寒鸦图轴》(局部)
4
纵肆清奇——石涛
石涛,原名朱若极,小字阿长,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法号有元济、原济等,广西桂林人,是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
他两岁时,明朝灭亡,父亲在南明政权斗争中失败被杀,年仅四岁的石涛被送至全州躲藏,后在当地湘山寺出家为僧,开始了云游四方的生活。和其他宗室子弟不同的是,他不仅要躲避来自清朝的迫害,还要小心南明政权的追杀。隐居期间,他读书临帖,游历诸多地区,结识诗人画家。
他是“四僧”中传世作品数量最多、创作题材最丰富的一位画家,他一生以诗画立身,其作品风格多变,个性鲜明,笔墨随心。
故宫博物院目前收藏有240余件石涛作品,不仅有各个时期的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绘画作品,还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各体书法作品。他的画颇为独具慧眼的鉴藏者所喜爱,其画学思想的理论,更是对清代及近现代中国写意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
如果我们要从众多石涛画作中只选一件他的代表作,那么一定是这件《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了。此画对于石涛艺术成就而言,堪称其绘画的巅峰绝品,对于中国绘画史而言,亦具有划时代的标杆意义。这幅作品是石涛50岁时为友人所画,此时正值他北游京师之际。画中构图将自然界南北方山水有机的结合起来,峰峦重列,丛林茂密,水岸相连,曲径流溪时隐时现,古桥房舍掩映其间。全卷景物描绘,疏密得当浑然一体,笔墨点染纵横随意。
此画的创作既涵盖了宋元传统山水之技法,又囊括了画家游历各地山川之精粹,构图奇绝,气势恢宏,酣畅淋漓,极富个性,展现了画家以“众法成我法”的艺术境界和笔墨功力,是石涛山水画的集大成之作。石涛更在卷后题语中,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山水画创作理论作详尽阐述,从言辞中可以看出,石涛对当时京城主流画坛摹古之风已有深刻的认识,也知道自己以“无法之法”作画被批评为不守规矩的“纵横习气”。因此,他在反驳摹古派不识自然真山水的同时,也强调自己学古人是“不舍一法”的,而且自信自己对古人山水创作的理解,高于那些只知盲目摹学某家某派者。
(请左横屏查看)
震撼的展览现场
石涛《山水人物图卷》
此卷为石涛早年的书画代表作品,是他从23岁到36岁之间陆续画成的。画中所绘石户农、披裘翁、湘中老人、铁脚道人、雪庵和尚五位,皆古代传说中的隐居高士,其中前三位属远古、中古时代的隐士,而后两位则是明代的。从石涛在画上对后两位隐士的题语看,似别有深意。他在述及铁脚道人登祝融峰竟飘然而去后,感叹自己说“犹恨此身不能去”;而雪庵和尚,传为建文帝时大臣,靖难之役后逃亡至重庆,在大竹县善庆里观音寺出家为僧,他引屈原为知已,借楚辞以抒怀,尤为特立独行。
石涛描绘此人,似有同命相怜之感。画中每段人物画均配有一段题识,字体或行楷,或隶书,取法钟王,兼有汉碑,唯独没有当时流行的董其昌书风的痕迹,这和他不喜欢董书的记载是一致的。此画是研究石涛早期思想与艺术的重要资料,卷中人物刻画传神,山水古拙奇肆,笔墨纷披,线条洗练,已具大师风范。
(请左横屏查看)
局部
石涛《丹崖巨壑图轴》
在石涛的山水立轴作品中,像这样以巨幅横轴形式表现,是不多见的。此画没有年款,从其笔墨风格及书法特点推断,也应是其中年偏晚,离京南归前后这段时期所画。画面构图与常见的将人物置于整山整水中的形式不同,而是取山中岩壑林涧之一角,以淡色渲染远山,以细致笔触描划近景的溪水、怪石和树木,而重点则是居于画幅中间,稳坐船头的长者。
他衣饰简单,神态恬然,举目远望,似乎身边钓竿已不是他关注的重点,船篷中有书,船尾一小童正引火煮清茶,一派悠闲场景。画中山水虽只是局部景色,但远处崖石斜出,奇峰高耸,与近处苍松杂树,飞泉出涧相映,以长皴大点辅之淡赭石色调,磅礴气势,撼人心魄,与主体人物的悠然自得形成强烈反差。画的上方有石涛自题古体长诗一首,文辞豪迈,书法苍劲,诗书画三者浑然一体,体现了石涛高怀远蹈,目空古今的气质和个性。
现场其他佳作
石涛《高呼与可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