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的购书单告诉你,当和尚比上班还累!

2017-07-12 10:45:08 来源: 点击:

 

         春拍终于到了尾声,这几天我每天在家的状态就是在沙发上躺成一滩肉,之前计划的那些春拍结束后要做的事,要写的文章,一点也不想碰。

         从骨子里我是一个非常懒的人。比如有人在KTV里唱“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我就会说妈呀那岂不是还要再上四百五十多年的班,还是让我去死好了。比如我从七八岁就觉得做人好累啊,还是当一棵树比较清闲,然后人家过年去雍和宫许愿长命百岁,我许的愿是把我下一世阳寿拿走换做一棵树。树真是我的理想生命模板啊,美美的,高大的,静静站在那里,什么都不做。

         同样什么也不想做的人,或者做事情受了挫折的人,做不了树,就想去做和尚。比如潘天寿,年轻时,有位好朋友参加地下党遭到刺杀身亡,潘天寿受打击很大,心情非常差,甚至想去出家,他就找到自己在浙一师的老师李叔同。李叔同当时已经出了家,变成了弘一法师。潘天寿找弘一法师去诉苦,说自己也想出家。弘一说,你以为出家就没烦恼了?

弘一法师

          就像我曾经憧憬当一棵树有多美好时,有个朋友一语点醒,你以为树就不痛苦啊,还会被雷劈,被虫咬。

         弘一告诉潘天寿的,也是这么个意思:出家人是那么好当的么?出家人难道每天就是端个钵吃饭,然后躺着刷手机么?

         当和尚要念经,当高僧要看书

         得道高僧之所以可称为“得道”,也不是像电影里演的一样,只要头发一剃,僧袍一穿,敲几下木鱼,念几句阿弥陀佛,就能得道了。做和尚要念经,得道高僧要深入研究佛理,然后要讲经弘法,和一个大学教授也并无太大区别。

不信?今季浙江南北春拍就出现一个物证——《弘一上人买书帖》。

lot124 弘一(1880-1942) 弘一上人买书帖

水墨纸本 镜心

出版:

1. 《觉有情》杂志《弘一大师纪念号》,1942年

2. 《弘一法师》图版四十三,中国佛教协会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

3. 《叶圣陶遗墨》第3页,华夏出版社,1993年。

4. 《叶圣陶遗墨》第2页,华夏出版社,1997年

著录:

1. 《弘一大师全集》第八册,书信卷,第312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2. 《弘一大师全集》 第八册,书信卷,第31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3. 《弘一法师书信》第52-53页,三联书店,1990年

4. 《弘一法师书信》(再版)第52-53页,三联书店,2007年

5. 《夏丏尊年谱》第113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

6. 《弘一大师遗墨》第168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

7. 《弘一大师遗墨》 第84页,华夏出版社,1997年

8. 《弘一大师遗墨》第161页,乔港南天书业公司,1970年

9. “中国文库”系列之《弘一法师书信》第52、53页、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年

10. 《弘一法师全集》第三册(书信卷)第30-31页,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

11. 《弘一大师文集——书信卷》第155、15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

报刊:

1.《弘一法师的“购书单”》,张用秀,《天津日报》。

2.《弘一法师的买书帖》,周德懋,《今天报》。

18.5×74.5cm 7 1/4×29 3/8in 约1.3平尺

RMB: 2,000,000-2,600,000

          学佛是一件很难的事,比学画难多了,我学画几年,至少进了门槛,而一个“中观”的概念,好几年竟不能贴切理解。那概念仿佛不是来自我们所熟悉的这个世界,而是更高级生物告诉我们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终极哲理。

          学习这套哲理,不但需要阅读大量枯燥难懂的佛学典籍,还需要很多其他的知识。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很多理论物理学家研究到最终,都会信佛。)

          我们来看看弘一大师在研究佛理的过程中,都看些什么书。

日本国宝全集

康熙字典

梵网经古迹记头书

宝讲钞(通玄)

六物图考略付(惠淑)

净心戒观发真钞(允堪)

律宗新学名句

四分律三火记

古迹记资讲钞引据

含注戒本

古迹记(春日版)

衣钵名义章

释门章服仪

十八物图

三衣辩惑篇赞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行愿品宗通略疏(东岭)

起信论义记

起信论讲义(村上)

原人论发微录

全解肋览

大华严略策

华严经净行品 二玄记

迦才净土论

地藏本愿经手鑑

药师经簒解

占察经义疏行法

弘教书院版 缩印一切藏经

宋版大般若经

法华经卷物

金光明经 黄檗版 四方金縀于表帋

药师本愿经

重利普贤行愿品

净土三部经

释迦都一代记图会

释氏要览

佛学三书

释门自镜录

释氏蒙求

佛像图彚

佛像图鉴

佛像新集

在唐记(慈觉)

法宝留影

以上

        先不论看书,就看书名,是不是觉得自己很没文化?

        我们大概查了一下,发现法师读的书主要分为这几类,首先是自己的专业:律宗类典籍。

        比如首先要看宋代律宗名师南山律允堪的典籍。《净心戒观法发真钞》和《衣钵名义章》, 允堪是宋代律学僧,为中兴律宗之名师。浙江钱塘人,主要学习南山律。后世多称之为昭庆允堪律师。

        宋代典籍要看,唐高宗永淳元年的典籍也要看,唐东塔怀素律师所著述的《四分律开宗记 》也在书单上 。

         关于律宗,不仅要学经典,还要学最近科研动态,比如《律宗新学名句》这本书,也在法师的书单上。

         除了自己最专业的律宗,整个佛教各种门派的典籍都要看看,从这张书单上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法师华严经方面的书看得比较多,也怪不得存世的弘一书法作品中,书写华严经的内容为最多。

LOT 323 弘一(1880-1942) 行书十言对联

水墨纸本 屏轴 1932年作

款识: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偈颂。时夏安居于伏龙山中。最极清淨如虚空,不染世法犹莲华。大牟尼尊现于世,譬如须弥出巨海。龙集壬申五月,胜地行院沙门念慧书,年五十有三。

印鉴:弘一(朱)

出版:

1.《弘一法师书法集》P73,1993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发行

2.《中国古玩行情博览珍藏本》,P254,1995年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发行

3.《南国翰墨缘》P85,2007年大将出版社

4.《观海楼藏海上书画集》P104,2010年上海书画出版社

140×20cm(each) 55 1/8×7 7/8in(each) 约2.5平尺(每幅)

RMB: 2,000,000-3,000,000

         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八十华严》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 唐实叉难陀译,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华严宗根本经典。

        再比如《原人论发微录》。《原人论》又称《华严原人论》,唐·宗密撰,此论依《华严》的宗旨,推究人的本源。认为万物都有本源,人为最灵,更应知自身所从来。

        书单里的《大华严略策》 则是唐代有清凉国师称号的大和尚澄观在终南山下草堂寺中所著,也是华严经的经典著述。《华严经净行品》也是关于华严经的实际操作类的典籍,即如何通过理解华严经来得到清净的身口意。

        除了华严经,其它的佛教理论也要看一看。《迦才净土论》、《药师经》、《地藏本愿经手鑑》等等。书单里还有一本《宋版大般若经》,也就是常人最熟悉的心经,但法师要看宋版,估计是想看宋代的翻译与今天有何不同,一字不同,意思就不同。

        最后法师还买了一套超级大部头,就是“弘教书院版缩印一切藏经”。这是日本弘教书院于1880~1885年的铅字排印本,又称缩刷藏或校订缩刻大藏经。简单说,就是所有的佛教经文都被印刻在这本书里,全藏分为25个部类,1916部,8538卷,418册,40函。

——法师买起书来真是疯狂剁手,比刷淘宝还凶啊。

          除了学习,还要弘法,可以理解为授课,因此书单中也有一些普及性的佛教书籍,比如这本《大乘起信论义记》。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有一段话很适合:佛法如大海,谁能一口吸尽,如何能以少量时日,学到契合第一义谛的圆顿大法,学习《大乘起信论》,最为适宜。此外还有一些 《释氏要览》,《 释氏蒙求》、《佛学三书》这种看起来就是启蒙类、普及类的书籍。

         最后还有一些关于佛教的画册,比如佛像图鉴、佛像新集、十八物图等等。 十八物的意思是,古代大乘比丘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品。和尚的行李,能带的物品数量和种类是固定的,除了满足必须基础的生活需求,多余享受的一概不许带,因此弘一大师去青岛讲经,行李只有自己随身一个箱笼而已。

          这件买书帖呢,是弘一法师挚友、著名学者夏丏尊的旧藏,此“购书单”寄至上海时,为著名文学家王伯祥先生所见,喜不自胜、夏丏尊即转赠与王伯祥,而另嘱人抄了一份寄往日本。王伯祥如获至宝,将此作装池。请好友叶圣陶题“弘一上人买书帖”七字,并请夏丏尊作了题记。

          幸亏这小小的书目单,我们可以看到,弘一的得道,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华丽转身就成了的。

弘一法师背影

大师的职责

         如果把寺院比作一个学校,普通和尚就像学生,念经打坐,高级和尚像老师,要研究佛理并教学,而法师住持,则像一个校长,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为整个寺院的运行、整个佛教教义的弘扬做出努力。

         弘一作为“大师”这个身份的努力,也有物证。就是下面这件宽幅43厘米,长达2.65米的《行书金刚波若波罗蜜经》。

lot123 弘一(1880-1942) 行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水墨纸本 手卷

款识:吉堂居士嘱余写经,是为第二卷,玄枵演音时掩室古浪日光院。

钤印:吉目(朱) 肖形印

鉴藏印:蔡吉堂藏(朱) 忘佛草堂(白)

说明:现藏家九十年代直接得自蔡吉堂家属

43×265cm 17×104 3/8in 约10.4平尺

RMB: 6,000,000-8,000,000

         乍一看,这卷书写于1930年代的弘一法师经卷,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巨幅”。这卷作品书写了《金刚经》全篇,和寻常见到的集联、偈句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这卷书写的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版本,全卷5000余字,法师一字一字,一笔一笔,火气褪尽,平心静气,依稀可见当年于魏碑和汉隶上的用功。作为一幅弘一法师的小字书法作品,是无可挑剔的。

        但是细细研究这巨幅经卷的落款和上款人,才发现这里面有更多故事。

弘一法師與虞愚、蔡吉堂(左)合影

         先来看一下落款:吉堂居士嘱余写经,是为第二卷,玄枵演音时掩室古浪日光院。

        上款人吉堂居士,是厦门著名的实业家,蔡吉堂。卷上有收藏印记,“蔡吉堂藏”。

        蔡氏祖籍台湾新竹,后徙居厦门,开设新合美钢铁行。蔡吉堂二十多岁开始参研佛法,受戒成为居士,先后投拜太虚、印光两位高僧习佛,曾任厦门佛教会首届常务秘书。从弘一法师曾为其手书《壬丙南闽宏法略志》并作题记看,蔡吉堂居士与弘一法师的法缘,是比较深厚的。

弘一金刚经 落款局部

          那么除了蔡吉堂的虔心向佛之外,弘一法师还有什么理由,为他写这样的巨幅经卷呢?我们查阅弘一法师的年表,发现1932年11月,法师第三次到了厦门,居住在万寿岩,又到了南普陀寺,次年还在厦门妙释寺开讲《四分律》。这期间他也居住过鼓浪屿的日光寺,如今厦门的弘一纪念馆,就在他写下这部经卷的日光院。

弘一法师在厦踪迹

弘一法师在闽南

             在厦门的日子,气候温暖,榴花盛开,弘一法师想多做点事情,首先是创办律学院,其次是出版福州涌泉寺永觉、道霖两位高僧合着的《华严经疏论纂要》,最后是出版自己的律学巨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当时出版一部书,是件很贵的事。潘静淑重病时,吴湖帆为了给妻子一点安慰,要帮她出个画册,为了印这本画册,吴湖帆卖了一千多方汉印。《华严经疏论纂要》印了二十五部,《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仅寄到日本保存的就有一百七十多部,所需经费是不小的一笔钱。此外,创办律学院也需要大笔经费。

          弘一法师一共就7件衣服,根本没有这些资金,他本想寻求沪上朱子桥的赞助,因故未能成。那么居厦门期间,居士蔡吉堂对他的支持应该是有的。一直体弱多病的弘一法师,之所以能书赠蔡吉堂如此巨大尺幅的《金刚经》卷二墨迹,应该与蔡氏出资鼎力支持弘一法师办学,出版佛学著作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绝不能将这个行为理解为一种等价交换,这是一种佛门弟子互相帮助,一起弘法,居士对法师进行支持和供养,法师对弟子进行开悟和教学。

       《金刚经》的书体,和法师前后的书体不太一致,没有前期碑学的那么勇猛精进,也不像后期火气全消,心如止水,恰恰处在两种风格的转换期。我们将先后书写于1931年3月初的《华严集联三百》、1932年6月的《佛说阿弥陀佛经》十六屏之间进行比较,三者在书法本身的演变及创作时间上是一种自然递进的关系。

        最后还想说一下弘一法师所抄写的内容:《金刚经》。金刚经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经文,全称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的是大乘佛教空宗思想,是大乘佛教基本思想。

        因为这个思想极其重要,所以被很多人注释和演绎,人们也不停地传抄和念诵,甚至因为“金刚”二字给人的寓意,这部经在某些传说中成了有法力的咒语,比如有些影视剧里驱妖除魔竟然都会拿一张符,大喊一声般若波罗蜜,然后摁在妖怪脑门上,妖怪就呆若木鸡了。

       实际上,金刚经中最出名的一句,你一定听说过,那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偈语听起来是有点人生如梦的悲观,实际上,你若了解了《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一句话的意思,就不会这么想。

       这句话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就是不在任何一点上滞留,要向前看,没有一成不变的事和物。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意思是所有的存在都是因缘的存在,都是随时变化的。

       了解了世界和人生是由因缘际会组成的,你就会去努力种下好的因,之后就会收获好的果。但这不是简单的善恶报应,而是进入某一种循环的选择,循环或正或负,选择则从本心发出。

        弘一法师素来体弱,写下这五千多字,一定费了很多心力,但这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职责。

        大师的意义,在于垂范后世

        此次浙江南北拍卖还有几件作品,虽不是弘一手笔,但可以看出大师垂范后世的作用。

        比如学生丰子恺的这件一百零八笔《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lot050 丰子恺(1898-1975)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

1.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此乃避寇居贵州所绘,共绘百零八尊,每尊百零八笔,广赠信善,普遍供养,为弘一法师往生纪念。此尊转辗流入海上书画市场,为黄文治居士所得,遂为加题,此以志善缘。时一九五六年九月,丰子恺居沪上日月楼。

2.居士供养。

钤印:丰子恺居日月楼(白) 日月楼中日月长(朱) 丰子恺年五十以后作(朱)

66×31cm 26×12 1/4in 约1.9平尺

RMB: 400,000-500,000

             丰子恺这件作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样子的东西出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被仿了很多次。其实从题跋上可以看出,这是丰子恺为了纪念往生的老师弘一法师,用一百零八笔画出释迦牟尼佛的形象,一共画了一百零八件。这件流入了上海,后来又被丰子恺看到,所以加题了这一段话。当然,市场上也有假的,大家要明辨。

          弘一大师当和尚这半辈子,不论是断食,还是修律宗,亦或是讲经弘法,包含兴学出版,以及抗日爱国,是非常辛苦的半辈子。和前半生的锦衣玉食花马轻裘,完完全全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反转。人们津津乐道他的传奇故事,其实深层次的心理,是佩服这种自己只可仰望的人格。

         潘天寿没有剃度,又回去做了教师,继续画出一片铮铮铁骨的雁荡山色。1943年,他要给杭州篆刻家韩登安写一幅书法条幅相赠,想起弘一法师说过的话: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lot097 潘天寿(1897-1971) 行书李叔同句

水墨纸本 立轴 1943年作

款识: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登厂吾兄道正,三十二年芙蓉开候,懒者天寿。

钤印:潘天寿印(白) 阿寿(朱)

说明:上款人韩登安(1905-1976),曾任西令印社总干事,著名书画篆刻家。

147×36cm 57 7/8×14 1/8in 约4.8平尺

RMB: 400,000-500,000

          这是弘一晚年讲书法时说过的一句话,意思就是,如果佛法学的不好,人格不够高尚,因为会写几个好字,于是留下声名,那也没什么意思。要让你的字,因为你对佛法研究精神,人格高尚而留存在这个世界上。做人乃是大道,而文艺则是小术。

我们今天说弘一的字,最简单,也最困难,大概就是,无法像他那样,文艺以人传吧!

参考资料:

欧阳长桥,《落尽铅华 如月清凉》— 弘一法师书赠蔡吉堂《金刚经》卷二研究

柯文辉《弘一大传》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