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博馆“古道新知”展
2017-07-10 10:57:40 来源:博物馆丨看展览 点击:
正在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的“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科技成果展”,以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8世纪为时间范围,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为空间范围,以历史为线索,以地点为单元,以文物为主体,讲述丝绸之路上的故事。
“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科技成果展”展出的144件展品,分别来自哈萨克斯坦萨尔马特女祭司墓(公元前6至前5世纪)、哈萨克斯坦伊塞克金人墓(公元前5至前4世纪)、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战国晚期)、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秦)、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汉)、新疆尉犁营盘墓地(汉晋)、长安李倕墓(唐)和敦煌莫高窟320窟(唐)。
6月初的杭州,已经进入了淅淅沥沥的梅雨季节。西子湖畔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却没有因此而冷清,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考古大咖齐聚一堂,为一个精致而有趣的展览“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科技成果展”揭开了大幕。
展览开幕的第二天,我见到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赵丰馆长。银灰色的头发,随意围着的长丝巾,已然成了赵丰的标志,看起来很是儒雅。“展览看过了吗?”赵丰问得直截了当。我点点头,想听他继续说更多。
“馆里打算做这个展览的时候,我对展品挑选提出了三个要求。”赵丰说。首先,要有故事,比如涉及的秦始皇、李倕、营盘男子等都很有故事。其次,展品本身要是精品,要有颜值。第三,贴合展览主题,要能通过它讲述科技认知、科技保护、科技考古。
正因为对展品挑选的严苛,所以这个展览对于公众而言也很有意义。观众不仅仅能看到好的展品,知悉品背后的传奇故事,还能切身感受到科技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要知道,如果没有科技保护、科技修复的话,很多腐朽的文物人们都无法得见,对于丝绸之路的了解自然也会变少了。”赵丰说。
我请赵丰具体谈一谈展览。他想了想,在纸上写了8个四字短语,说这是他推荐给观众的8个看点——尖帽金衣、西戎马车、石片盔甲、彩绘立俑、驿站遗物、罽袍绣裤、公主腰饰、莫高彩窟。
馆长推荐理由:
尖帽金衣的年代是公元前3-4世纪,恰是草原丝绸之路最为兴盛的时候。那时,斯基泰人在丝绸之路上游走、生息。根据史料记载,以及考古学证据,他们带着尖尖的帽子,因此这也被认为是斯基泰人的典型特征。
但是,他们究竟带着怎样的尖帽子?这个复原的展品便能给出一些形象的参考。
这件展品的复原并不容易,出土时仅剩一些金丝以及两侧的金边,织物部分因为草原湿润的气候而腐朽了。哈萨克斯坦考古学家并没有将两条金边当作金器来处理,他们知道那是帽子的构件,于是有意识地保留了尖顶帽的信息,整体提取回来进行研究。之后,才有了这件展品的诞生。
馆长推荐理由:
这两辆华丽的马车,是依据张家川马家源墓地出土文物复原的。马家源墓地是“2006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为战国晚期西戎首领的墓地,其大型豪华的车马器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复原的马车,令人无限遐想西戎当年的盛况。
复原马车背后,是大量科技考古工作者严谨的工作。比如,展厅里展出了马车车厢侧板的原件。出土时因木制和皮质本体不复存在,饰件叠加和堆积现象很严重。
经过石膏护封、整体提取的方法,工作人员在实验室进行了细致的清理和修复。再根据清理后的样貌,进行了复原。值得一提的是:这辆马车的复原,用了金属装饰多达1003件,不同色系的料珠3.6万颗。
馆长推介理由:
馆长推介理由:
悬泉置遗址原本是汉代的一个驿站,出土大量简牍及货币兵器、农具猎具、丝绸服饰、谷物粮食、石砚毛笔等各类遗物,重现了汉代的驿站生活。每一件展品,都很耐人寻味。
《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即《月令诏条》最有趣,它被发现于悬泉置遗址坞墙内北组 26 号房屋倒塌墙体上,主要涉及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安排与自然生态保护的禁令,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
馆长推介理由:
罽袍绣裤的主人是赫赫有名的营盘美男。我亲自参与整理和修复他的服饰,也因此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细节。
他的裤子为丝质,且所使用的居然是加捻过的丝。要知道,蚕吐的是长丝,中原的缫丝工艺(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使蚕死亡后抽丝)使蚕丝能连续不断,有的可达1千米长,不需要再进行加捻。
而在新疆,由于信仰以及蚕种的稀缺,人们会让蚕破茧而出,这样一来,蚕丝不连续,便需要人工加捻了。因此,从加捻蚕丝这个细节可以判断出,这条绣裤或许用了新疆当地的蚕丝,当然也有可能是重新利用了产自中原的旧丝织物。
耐人寻味的是,营盘美男的丝质绣裤不管用了哪里的丝线,却都是运用了中原的丝织技术,而他上身的袍子却是罽袍。罽袍,也即毛织的袍子,其上花纹为手持短剑的希腊武士。他所枕着的鸡鸣枕上,还有极具中原风格的刺绣。因此,从他一个人的服饰上,就能看出来丝绸之路的所带来的文化交融。
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小物件,即他腰间所别的袖珍冥衣,这在中原的葬俗中几乎没有,在新疆也只出土了五六套,但这次展览里就有两套。
馆长推介理由:
李倕是唐高祖李渊第五代孙女,去世时只有 25 岁。她的墓葬出土遗物有玉器、银器、铜器、瓷器等十余类,明显可分为生前服用之物和后事随葬之物,再现了一位大唐公主的奢华生活,映射出盛唐长安的物质文明。
这次展览展出了她身上的腰饰,工艺极为精湛。有趣的是,考古发掘的过程是在实验室里面,考古学家将文物整个打包回来,再慢慢修复出来,这很了不起。
馆长推介理由:
敦煌莫高窟,是艺术的宝库。这次展览中,由敦煌研究院的团队,在杭州中丝馆展厅里复制出了第320窟。此窟的形制为方形覆斗顶,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
正面龛内的佛、弟子、菩萨为原作彩塑。窟顶藻井中心是由各种花纹组成的宝相花,四周以方胜纹、团花等作边饰,结构严密,赋色精细。走进这里,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敦煌莫高窟之美。
“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科技成果展”展出的144件展品,分别来自哈萨克斯坦萨尔马特女祭司墓(公元前6至前5世纪)、哈萨克斯坦伊塞克金人墓(公元前5至前4世纪)、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战国晚期)、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秦)、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汉)、新疆尉犁营盘墓地(汉晋)、长安李倕墓(唐)和敦煌莫高窟320窟(唐)。
展览开幕的第二天,我见到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赵丰馆长。银灰色的头发,随意围着的长丝巾,已然成了赵丰的标志,看起来很是儒雅。“展览看过了吗?”赵丰问得直截了当。我点点头,想听他继续说更多。
赵丰在丝绸之路文物科技联盟发起书上签名
正因为对展品挑选的严苛,所以这个展览对于公众而言也很有意义。观众不仅仅能看到好的展品,知悉品背后的传奇故事,还能切身感受到科技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要知道,如果没有科技保护、科技修复的话,很多腐朽的文物人们都无法得见,对于丝绸之路的了解自然也会变少了。”赵丰说。
我请赵丰具体谈一谈展览。他想了想,在纸上写了8个四字短语,说这是他推荐给观众的8个看点——尖帽金衣、西戎马车、石片盔甲、彩绘立俑、驿站遗物、罽袍绣裤、公主腰饰、莫高彩窟。
“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科技成果展”在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至9月24日
尖帽金衣
伊塞克金人服饰
尖帽金衣的年代是公元前3-4世纪,恰是草原丝绸之路最为兴盛的时候。那时,斯基泰人在丝绸之路上游走、生息。根据史料记载,以及考古学证据,他们带着尖尖的帽子,因此这也被认为是斯基泰人的典型特征。
但是,他们究竟带着怎样的尖帽子?这个复原的展品便能给出一些形象的参考。
这件展品的复原并不容易,出土时仅剩一些金丝以及两侧的金边,织物部分因为草原湿润的气候而腐朽了。哈萨克斯坦考古学家并没有将两条金边当作金器来处理,他们知道那是帽子的构件,于是有意识地保留了尖顶帽的信息,整体提取回来进行研究。之后,才有了这件展品的诞生。
西戎马车
马车(复原)
大角羊形金车舆饰
复原的马车车厢侧板
马车车厢侧板
马车局部(复原)
马车局部(复原)
这两辆华丽的马车,是依据张家川马家源墓地出土文物复原的。马家源墓地是“2006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为战国晚期西戎首领的墓地,其大型豪华的车马器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复原的马车,令人无限遐想西戎当年的盛况。
复原马车背后,是大量科技考古工作者严谨的工作。比如,展厅里展出了马车车厢侧板的原件。出土时因木制和皮质本体不复存在,饰件叠加和堆积现象很严重。
经过石膏护封、整体提取的方法,工作人员在实验室进行了细致的清理和修复。再根据清理后的样貌,进行了复原。值得一提的是:这辆马车的复原,用了金属装饰多达1003件,不同色系的料珠3.6万颗。
石片盔甲
石片盔甲
石片盔甲出土很罕见。因为很重,所以这不是用来实战的,而应该是一种象征品。不过,我想说的重点在它的保护。任何文物都存在老化和变朽,石头也不例外。
出土时,石片已经碎成了许多片,而且很脆,拿都拿不起来。于是,考古学者在现场使用了一种新科技——薄荷醇加固。薄荷醇是一种醇类,将其渗进石片后,能将其形状固化。等被固化的石片运到实验室后,薄荷醇会因温度升高而升华,直接从固体变成气态, 自动地挥发掉了。如此一来,便可以在实验室继续做保护了。彩绘立俑
彩绘兵马俑的修复过程
仍能看见彩绘残片的俑头
残留有色彩的兵马俑
馆长推介理由:
兵马俑赫赫有名,大多数人都认为它就是土黄色的,其实不然。这次展览上,就展出了颜色绚烂的兵马俑。这不是臆想出来的颜色,而是根据考古发现、使用科技手段而进行的复原。
彩色的兵马俑,让我们对那个朝代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且,展出修复的过程,对于兵马俑来说是第一次。在这个展柜中,有两件修复程度不一的兵马俑残件,旁边还有修复的工具。大家可以近距离、直观地看到,原来兵马俑是这个样子的,它是这么被修复的。
驿站遗物
帛书
毡鞋底
悬泉置遗址原本是汉代的一个驿站,出土大量简牍及货币兵器、农具猎具、丝绸服饰、谷物粮食、石砚毛笔等各类遗物,重现了汉代的驿站生活。每一件展品,都很耐人寻味。
《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即《月令诏条》最有趣,它被发现于悬泉置遗址坞墙内北组 26 号房屋倒塌墙体上,主要涉及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安排与自然生态保护的禁令,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
罽袍绣裤
营盘M15男子服饰
营盘美男的罽袍上是持剑的希腊武士像
营盘美男的罽袍绣裤
营盘美男服饰上的冥衣
营盘美男鸡鸣枕上的中原风格刺绣
罽袍绣裤的主人是赫赫有名的营盘美男。我亲自参与整理和修复他的服饰,也因此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细节。
他的裤子为丝质,且所使用的居然是加捻过的丝。要知道,蚕吐的是长丝,中原的缫丝工艺(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使蚕死亡后抽丝)使蚕丝能连续不断,有的可达1千米长,不需要再进行加捻。
而在新疆,由于信仰以及蚕种的稀缺,人们会让蚕破茧而出,这样一来,蚕丝不连续,便需要人工加捻了。因此,从加捻蚕丝这个细节可以判断出,这条绣裤或许用了新疆当地的蚕丝,当然也有可能是重新利用了产自中原的旧丝织物。
耐人寻味的是,营盘美男的丝质绣裤不管用了哪里的丝线,却都是运用了中原的丝织技术,而他上身的袍子却是罽袍。罽袍,也即毛织的袍子,其上花纹为手持短剑的希腊武士。他所枕着的鸡鸣枕上,还有极具中原风格的刺绣。因此,从他一个人的服饰上,就能看出来丝绸之路的所带来的文化交融。
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小物件,即他腰间所别的袖珍冥衣,这在中原的葬俗中几乎没有,在新疆也只出土了五六套,但这次展览里就有两套。
公主腰饰
裙腰配饰
小螺钿镜
李倕是唐高祖李渊第五代孙女,去世时只有 25 岁。她的墓葬出土遗物有玉器、银器、铜器、瓷器等十余类,明显可分为生前服用之物和后事随葬之物,再现了一位大唐公主的奢华生活,映射出盛唐长安的物质文明。
这次展览展出了她身上的腰饰,工艺极为精湛。有趣的是,考古发掘的过程是在实验室里面,考古学家将文物整个打包回来,再慢慢修复出来,这很了不起。
莫高彩窟
敦煌320窟(复原)
敦煌莫高窟,是艺术的宝库。这次展览中,由敦煌研究院的团队,在杭州中丝馆展厅里复制出了第320窟。此窟的形制为方形覆斗顶,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
正面龛内的佛、弟子、菩萨为原作彩塑。窟顶藻井中心是由各种花纹组成的宝相花,四周以方胜纹、团花等作边饰,结构严密,赋色精细。走进这里,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敦煌莫高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