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洪 | 《中国书法》申遗片头的书写者

2017-06-28 11:13:08 来源: 点击:

 

        李胜洪,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导师,全国书法刻字艺术展资深评委。并因成功组织申报“中国书法”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等重要贡献,两度被评为“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

 

        在09年的时候

        书法就正式成为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且是代表作

        这样一种传统的艺术

        被全人类所认可

        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荣耀

        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世界上各个民族

        大多有自己的文字

        这些文字成为了

        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这众多文字之中

        只有汉字的书写走上了艺术的道路

        发展成为

        具有民族风格的独特的艺术

        这就是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解说词

        中国书法的发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历经沧桑。出现在商代中后期(约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与金文,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汉字资料。而由汉字书写发展成为真正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汉末魏晋之间(约 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在历史的传承与创新中,书法在出现了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形成了手札、手卷、条幅、中堂、对联和扇面等形式,在工具 材料上也不局限于常使用的笔、墨、纸、砚上,连金属、石头、木板、织物等也成为书法镌刻和书写的媒质。

        书法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面的沟通与交流都由书法承担,如书信、公文、著作等。书法的展示空间从家居、官署、商铺、寺庙延伸到名山巨石。书法还出现在国家庆典、 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平民的喜庆、丧葬、宗教等日常活动中并承担重要功能,如石碑石刻、青铜器铭文、春联、墓碑墓志、抄经和道符等。

        书法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必备的一种技能,书法的好坏成为了国家铨选官员的重要标准。书法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摆脱世俗社会、追求心灵自由的一种方式。书法不仅有交流信息的实用性功能,它还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想文化、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

        书法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拥有其完备的理论、技法以及不同时代独特的风格,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及代表作品。如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及其作品《兰亭序》,颜真卿(709-785年)及其作品《祭侄稿》,苏轼 (1037-1101)及其作品《黄州寒食诗》等,传世不朽。

        书法是最具中华民族特点并深受中国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当代仍有很多的参与者,各地都有由书法家组成的协会和社团,不少高等院校也都设有书法专业,许多孩子也被家长送到专门的书法班学习书法,以此作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

        在很早的时候,书法就传播到了受汉文化深远影响的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书法。很多来中国的外国友人也通过学习书法进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当代艺术、建筑和设计也从书法中汲取有价值的元素。

        但是,信息交流方式的发达与便捷,使得日常生活中接触毛笔的机会很少,科技时代的发展,使得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陌生感,这妨碍了他们对书法的进一步了 解,书法逐渐成为少数研习者越来越专业化的追求,而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广泛应用在生活中。如果书法能够从相对比较狭窄的专业性领域扩展到大众领域中,将不 仅增强中国人对本国的自信感与自豪感,更重要的是,会促进其他国家及人民对中国书法的理解和尊重,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让中国书法在世界文化领域发 挥它应有的影响和作用。

        为弘扬中国汉字书法艺术,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由政府主导,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院、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协力推进的局面。中国政府在不断加大书法的保护力度:在1980年代初成立全国最大的书法群众组织——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基础上,于2004年已成立国家级书法艺术研究与创作 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与此同时,近年来在部分高校中也设置了书法专业,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教育体系。

        而对中国书法的保护,主要围绕书法文化、书法艺术、传承人三方面进行:利用各种方式,多渠道、多角度进行书法文化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书法文化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已发现的历代书法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同时,关注当代书法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当代书法文化氛围,为中国书法走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传承创新道路奠定基础。

        相关链接

        对这门艺术怎么去欣赏它?看李胜洪这样说!

        中国人把书法

        视为中国最高的艺术

        对这门艺术怎么去欣赏它

        其实是见仁见智

        就个人观点来讲

        对一幅作品的欣赏

        首先,是要从书法作品的功力来欣赏

        功力实际上是指的笔法技法,

        比如说章法等等

        这样一种技法的东西

        他是否娴熟,是否有传承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不临帖,随意的去涂抹

        这样的书法作品,它站不住

        第二个就是造型,

        要从造型来分析。

        因为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

        汉字书写艺术的表达,

        是不一样的。

        我们都知道,书法有各种书体。

        而且不同的书体在不同的年代,

        它产生和发展。

        同时,不同的书体之内

        每一个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那么在造型的方面,

        就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特色。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书法是否有韵味、有品位。

        我们可以去想,

        一个人思想境界且品质高尚的人,

        和一个品质低下的人,

        他笔下艺术语言的表现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通过作品,

        能够看到这个作者的

        学养、功力、审美取向

        以及这个人性格等各方面的信息。

        正所谓书如其人,

        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所以一幅好的作品,

        从根本上来看,

        还是要跟这个人相通。

        因为一个人的学养和内心世界,

        会有一个物化和一个外化。

        这就是通过书法的形式,

        能够表现出来。

        我想我们欣赏书法,

        也得由这几个方面去欣赏。

        我们才能够

        真正走进书法艺术,

        那充满魅力的一个艺术世界!

赵翼《 论诗五首·其二》 35*18cm

        李胜洪的书法观

        书法是一门特别重视和讲究“法度”的艺术:古有古法、今有新法;庙堂有经典之法,江湖有简捷之法;不同书体,各有各法。执笔有控笔法,行笔有运笔法,间架之 内有结字之法,整章谋篇有布局之法。而各种法度又有细分,甚至一横、一竖、一点、一撇、一捺都能道出许多方法来。由此足见“书”与“法”之血肉关系。

崔颢《黄鹤楼》 36*13cm

        “法”当为书之生命,汉字这个“东方魔块”神秘的空间建构及变化无穷的线条表现,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美学感悟与哲学思考,并经过几千年的积累而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

《兰亭序》 31*22cm

局部

        从历史发展来看,正是前人知“法”、用“法”、守“法”,才创造了无数至今让我们读来仍会激动人心的书法艺术图式,如千古绝唱的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稿》、米芾的《研山铭》……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文无定法,其实书法亦然。传统只是以前时代留下的文化遗产,乃一柄“双刃”之剑。故“守”与“破”、“法”与“非法”永远是矛盾之对立统一。古法形成之前断无成法,而创新必然是相对于既有之法而言。

《海到 · 山登 联》 68*13cm*2

        首先从个案来看,假如没有钟繇、张芝、卫铄以及“汉魏以来诸名家”传承之古法,便不会产生晋代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如果没有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全然突破隶书笔意,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必不可能成为彪炳千秋的书圣人。

陈道复画梅诗 23.5*13.5cm

        再则,就笔法而言亦然。笔法虽然可以相互传授,但其发展主要靠书法家个体、群体创造。如蔡邕的飞白笔法、王羲之的“内擫”笔法、王献之的“外拓”笔法、颜真卿的“屋漏痕”笔法,都是在传承古法而又不拘成法、通过勤学与精思所创造出来的新法。

方文山歌词二首 29.5*21cm

局部

        其三,从认识论角度看:人对事物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无论古人、今人,对书法美学、书写规律的认识亦如是,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或者到此为止。《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新美总是被不断发现、新规律也总是被不断总结出来,而且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张道洽《瓶梅》 29.5*21cm

        书法之道乃哲学之道:黑与白、疏与密、欹与正、徐与疾、大与小、粗与细、虚与实、曲与直……等等,其中充满着天机与辩证。书法有法亦无法,大象无形却有形。天有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在于“成万物”。

谢枋得《梅诗》一首 28*19cm

        法源于道,而艺术妙在似与不似、是与不是之间。道法自然,而书法至道在于法天然、法本心,“法非法”难似规中求矩、矩中求规。其境莫高、此门不二,惟心手合一、人书合一、天人合一,方可得天然、闻天籁、识天趣而跨入大道之门。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