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形骸求真宰

2017-06-21 10:10:42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图为寂山中国画《满纸烟云万点墨》。

  寂山禅师的书画作品,认真读来别有一番趣味。

  这趣味源于其“以书画证禅道”的艺术追求。作为一位世外人,寂山自幼便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后期成长中涉猎于国学、武学、佛学等传统文化的研究,并于山水自然中探寻古人心源,参悟佛法禅要。大约九年前,他开始以禅入画,以画参禅,于书画一途中得禅之三昧。

  “禅画”自唐代开始便已有之,并发展成中国传统绘画中独特的一支,将以形下之笔墨穷形上之要道的中国画特质发挥到一种极致。禅画重在呈现画家之体悟、探知生命之根本,以“简而能远,淡而有味,高古脱尘”为最高境界。因此,禅画创作不拘于体裁和形式,重在于意象笔墨中尽显淡泊清寂的禅心。寂山之绘画,便延续了禅画这一传统。他以自性参悟为本,系统学习传统绘画大家之精髓——深研元四家之气韵、清四僧之禅境、云南画僧担当之禅意、黄宾虹之笔墨构图等,力求打破形骸,求得真宰。

  故而,寂山的绘画创作不以技巧锤炼为旨归,不执着于笔墨章法,而是让笔墨服务于自身心性的表达、画之禅理的转化。观其绘画,其笔墨不循传统之定式,随性而抒,虽散淡但整体气韵连而不断,尽显心灵之迹化。其绘画题材多作山水,兼有人物、花鸟。他的山水创作中,总出现有隐士或修行者,或渔樵江钓,或深山问道,并辅以山水意象,在大与小、空与繁的对比中烘托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种格调是不同于他所学习的黄宾虹的。他的人物花鸟创作,也多笔简意足,禅味悠长。例如,一幅题为“开眼即看”的画作,便寓意真理就在眼前但常为人忽视这一道理。同时,他的绘画多不做命名处理,以使读者直接进入图像阅读,随其心性变化而起伏,即使是画面题字,也多与其参悟相统一,如画面题字“拟担当和尚笔意,写禅境之山水,若能见山水而非山水,恰入好山水也”等,皆可窥见其当时的创作心境以及意图旨趣。由此而言,寂山是在以一种纯自然的状态践行着传统绘画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中得心源”之真义,而这也暗合了他所提出的“同一场观”的思想,即对“大本大源”的理解。

  寂山的书画,还充盈着一股纯净之气和天真之气,二者浑然天成。这种纯净之气,源于其拒绝世俗羁绊而直入心灵天地的直抒胸臆,如其绘画不论是一点一线、一角山水、一片树石还是一个人物,皆含蓄有道、不落甜俗,如其一幅题有“禅家有何作务?唯有牧牛”的绘画,于画面上简单勾勒出巨石、含蓄渺小的房屋、独树、牧人和牛以及地面,并辅以巨大留白,在刚柔、大小、虚实对比中烘托出一种不世俗的纯净生活状态。这种禅境是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也许,这正是身处当下的寂山所探求的生命自在。而其天真之气,体现在书画的趣味上,从线条到形象,无不充满稚嫩拙朴之味,例如其一幅描绘猫鼠相视的绘画,以生动可爱的形象刻画出一种非食物链关系而是相视相观且生命平等的“对话”场景,颇具禅味。“中国山水画之内美,乃个人内心之修为也!发乎内而形于外”,禅味、净味、拙味和天真味,构成了寂山绘画的精气神。

  “真正的艺术是灵魂的裸露,来不得半点的掩饰”。寂山禅师通过书画不仅将其心性展现给世人,也将佛学禅理展现给当下,希望人们能够通过此于喧嚣之中觅得一份心灵宁静。随着寂山禅师于佛学禅要中的不断开悟,相信其绘画将会呈现出更加耐人寻味的味道,以助其助彼从中突破羁绊,寻得真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