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学士,小楷“绝技”
翁方纲,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其人精通金石、考据、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为清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其论诗鼓吹“肌理说”,与袁枚袁才子的“性灵说”叫板;书法则鼓吹“笔笔有来历”,与当时的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而与刘墉、铁保、成亲王并称为清代“书法四大家”。
翁方纲绘像
1.寒窗清苦,临摹名帖
翁方纲出生在狭长曲折的胡同里,可谓是地道的北京人。但家境穷困,一生未有功名的父亲自然期望子孙后代能够考取功名,博个一官半职,光耀门楣。因而少年时,在父亲的鞭策下,翁方纲便开始读四书五经,并且练习写作八股时文。他从小就非常勤奋刻苦,以求他日能出人头地。
按照当时的科举规定,应试学子除了写好文章外,还要笔迹工整、美观。因此士子们必须写一手漂亮的字体,尤其是端庄的楷书,以便给自己的试卷加分。因此,年幼的翁方纲在长辈的引导下,在学习文章的同时,也开始临摹法帖。这便成了翁方纲日后能成为书法家的开端。
翁方纲楷书《佛公祠记》局部
在习书写字上,对翁方纲影响最早也最深的,恐怕无过于他的外公。他的外在育婴堂担任事务,却是个文人雅士,爱好书法,闲暇时喜欢搜集古今法书名帖。几年下来,外公家里那间小小的书房,就摆满了两个书橱,其中有一架全是法帖,其中包括欧阳询的《虞恭公碑》宋拓本。外公的藏书,便成了翁方纲的精神食粮,而其中欧阳询的楷书也影响了翁方纲格外严谨的书风。
2.翰林学士,四库纂修
功夫不负有心人,据载,年仅十岁的翁方纲就考中童试,成为童生。十五岁时考中了秀才。乾隆十六年(1751),翁方纲以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不幸名落孙山。生活困窘的翁方纲只好一边继续复习功课,一边开始招收童蒙,当起教书先生,权作谋生之计。
幸运的是,第二年因皇太后六旬大寿,临时增加恩赐会试,翁方纲自当抓住机会。金榜公布后,翁方纲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这年他刚满20岁,可谓是当时是非常年轻的进士。
翁方纲·行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朝廷专门设立了四库全书馆,编纂著名的煌煌巨著《四库全书》。其中的总裁为刘统勋、和珅等人,纪晓岚则是总编纂之一,下面则有一批优秀额的纂修官,在总裁刘统勋的推荐下,翁方纲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一干,就是二十年的光阴。
编纂官的职责大部分的时间无非是抄写工作,他们通常是用小楷抄写。在长期的伏案生涯中,翁方纲练就了一手精妙绝伦的小楷。同时,他与同僚好友朱筠、钱大昕等人时常会去琉璃厂的书肆淘书,所作金石拓本日益丰富。据说,当时人们谈及金石,必然推许翁方纲为大家。
翁方纲行草对联
3.学者风度,书匠精神
翁方纲学识广博,在金石、考据的基础上,他对碑刻、书帖研究极深,并对唐楷、汉隶和唐人写经都下过长年的苦功,尤精小楷和隶书。其书温润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不失大家风范。
据说,翁方纲年届七十岁时,还能在灯下阅读蝇头小字,作书细楷。相传每过一岁,翁方纲定会在西瓜子上写下四个楷书。五十岁后他会写“万寿无疆”,六十岁后写“天子万年”,七十岁后则写“天下太平”。能将小楷写道如此精工程度,世上恐怕再无第二者。
然而,翁方纲的书法谨守前人法度,未能独出机杼。包世臣曾在《艺舟双楫》中对他如此评价:“宛平(即翁方纲)书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在书法上它鼓吹“无一笔无出处”,因而难有自己的面目,因此也受到一些同行书法家的讥嘲。
翁方纲隶书对联
据传,乾隆年间,京城书坛论及书法必推刘墉、翁方纲两大家,二这两家书风恰恰相反,前者追求个性,翁书则崇尚法度。有一位戈学士,他是翁方纲的东床快婿,却拜在刘墉的门下习书。戈学士拜见老丈人时,翁方纲对女婿说:“你去问你师父,他的书法中有哪一笔是古人”。这位戈学士回到师门,把这件事告诉刘墉。刘墉毫不客气地回答:“我自成我书耳,你去问问你丈人,他的字中哪一笔是自己?”
很明显,翁方纲是没法回答的。也由此可见,翁方纲的学书态度过于严谨和墨守成规,而缺失个性。所以总体而言,尽管他被列为四大家之一,但其书法水平并非很高,终究是以功夫老道见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