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砚
砖砚是指以古砖为材料刻制的砚台。传世的砖砚多为秦砖、汉砖、晋砖,以澄泥法制成。这些年代久远的古砖因质地坚密细润,宜用于制砚。
史书记载,用澄泥法造砖瓦,始于秦汉,兴于三国,历经两晋南北朝,历时久远。秦汉时期,帝王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等所用砖瓦由官府督办,专门加工烧造。经过精心淘洗泥土,并采用澄泥工艺,烧制出的砖瓦坚实细腻,因而为制砚的好材料。
清代朱栋在《砚小史》中说:“阿房宫砖砚为蜜腊色,肌理莹滑如玉,厚三寸,方可盈尺,颇发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建筑所用的砖瓦更加精细,如三国时魏国曹操建造铜雀台,所用砖瓦、土料经过澄滤,加拌胡桃油、黄丹、铅、锡等添加剂烧制,质地非常致密,坚实如铁,不易破裂。用之为砚,细腻光洁,不渗水,发墨好,胜于当时陶砚。唐宋时期,秦砖、汉砖、晋砖大量出土,文人雅士看到这些砖块古意盎然,坚细耐磨又取材方便,稍加雕琢,即成佳砚。砖砚由是开始出现。清中晚期直至民国初年,金石考据之风盛行,许多文人对与铜器铭文、石刻文字等古文字情有独钟。那时古砖出土量少,而嗜砖砚者甚众,所以价格昂贵,有时一砖值数十两银子。他们不惜重金搜购,磨刻成砚,竟成风气。有的人甚至将自己的书斋题名为“古砖砚斋”。阮元、张廷济各蓄汉晋八砖,取此意名其斋馆,一曰“八砖吟馆”,一曰“八砖精舍”。
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十分喜欢砖砚,其书斋收藏砖砚甚多,曾作诗曰:“缶庐长物唯砖砚,古隶分明宜子孙。卖字年来生计拙,商量改作水仙盆。”民国时期曾任总统、世称海内藏砚第一人的徐世昌,八方收集古砖砚,也曾雇请砚工,将其所藏古砖瓦琢为砚台。清宫藏砚中最早的是汉砚,《西清砚谱》将古砖瓦砚列为砚林精品。卷一列的是汉瓦砚,卷二列的就是汉砖砚,共四方,分别为:汉砖多福砚、汉砖石渠砚、汉砖虎伏砚、魏兴和砖砚。
若论清代以来诸名家士人中最好砖砚者,恐怕要数晚清陆增祥所。陆著有《八琼宝金石补正》一书,著录砖文一百七十余件,并将多数收藏的古砖都刻成砖砚。他可谓清代蓄砖之集大成者,其宅院“千甓亭”,藏古砖千块,砖上刻有古代纪元、地理官制、姓氏等资料,花纹别致,字迹奇肆,其所著《千甓亭古砖图释》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最初作为建筑构件的砖石,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历史兴衰的变迁,气息高古而淳朴。尤其皇宫及高等级墓葬所用之砖,大都有图案、文字或年款等图饰信息,其上图案文字表现独特,别具古朴与装饰美感。砖的两侧或背面多有模印,或为纪年等信息文字,用于记录制造年代、地点、制作者姓名;或为吉语铭文,保佑子孙后代吉祥如意;亦有人物形象等图案纹饰,刻画线条生动简约,也包含着丰厚的历史与文化意涵。因古砖砚兼具欣赏与考古价值,常为文人墨客所好。
现存世的古砖及砖砚以汉、晋为最多。古砖造型有长方、正方、扇形等,图案纹饰可分为二类:一为纪年铭文砖,记录营造建筑的朝代、时间,如:东汉“永元八年”“永和九年”,三国吴“甘露二年”“宝鼎三年”,晋:“永嘉元年”“义熙八年”等;铭文主要为吉语,如:“大吉富贵”“大吉千秋”“万岁不败”“万世不败”“万寿无疆”等。二为画像砖:多采用浅浮雕线刻的技法表现人物等形象,有道教、儒家、佛教、神话等相关题材,如:“鳞身伏羲”“蛇躯女娲”“东王公、西王母”“观音佛像”等;另外还有传统故事、现实生活,包括农耕、骑射、忠臣孝子、历史人物、建筑园林、草木禽兽等复杂多样的题材。砖石上刻画精美的文字与图示不仅极具艺术和历史价值,也包含着先人对宇宙万物的理解与观念。
砖砚常以古拙大方、简洁明快的风格为人称道。但就实用意义来说,砖砚并不一定比传统的“四大名砚”更为出色。多数情况下,喜爱砖砚的人们并非十分重视其使用功能。就纹样风格来说,砖砚也与传统名砚的细腻质地和精工细雕全然不同。但对喜爱砖砚的人们而言,他们多并非看重其使用功能,恰是砖砚独有的高古质朴之气与其上图饰文字的丰厚意味,更能满足其怀古情结,可作雅玩之物。